
郑娟 视听教育理论讲解.ppt
24页2.3视听教育理论,郑娟,学习目标:,了解人的视觉及听觉感知规律 掌握“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本课概要,经验之塔 经验之塔理论 理论要点 指导意义 视觉惰性 视觉特性 视听教育理论 视感知规律 视觉范围 彩色视觉 分辨力 人耳的听觉特性 听感知规律 人耳的非线性效应,,,,,什么是视听教育理论?,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如何利用视觉,听觉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递的效果 其心理学基础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背景的视感知规律、听感知规律和“经验之塔”理论,1.“经验之塔”理论,美国视听教育家戴尔1946年写了一本书《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其中提出了“经验之塔”(cone of experience)的理论 戴尔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来描述 “经验之塔”理论称为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戴尔的“经验之塔”,,,,抽象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做的经验,,共11种经验,(1)做的经验,有目的直接的经验: 戴尔认为经验之塔的最底层是直接的经验,是直接与真实事物本身接触的经验,是最丰富的具体经验即通过对事物的看、听、尝、嗅、做所取得的经验。
设计的经验: 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仿造”的设计,制作过程所取得的经验 戏剧化的经验: 通常有许多事情我们是不能直接实践而取得经验的,如一些历史事件,我们便无法再去取得直接的经验经验,去取得大量有意义的信息与观念观摩示范: 观摩示范是将重要的事实,过程与观念用形象的动作呈现出来,使学生进行有目的,准确的观察,从而获得一种观察经验 野外旅行: 通过旅行获得了直接体验生活的效果 参观展览: 看和动手做的两种经验的结合,其结果是获得更有效的学习经验2)观察的经验,电视和电影: 屏幕上的事物是实际事物的代表,而不是它本身通过看电影、电视,得到的是替代的经验 静态图像,广播和录音: 它们提供的内容更加抽象了照片和幻灯缺乏电影和电视画面的动感、广播和录音则缺少视觉映像但它们给学习者提供的是视听刺激,故仍属一种“观察”的学习经验3)抽象的经验,视觉符号 主要指表达一定含义的图形、模拟图形等抽象符号 语言符号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即文字符号)两种,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经验之塔” 的理论要点,塔的底层的经验 该经验是直接、具体的、学习时最容易理解,也便于记忆塔的顶层经验最抽象,易获得概念,便于应用 学习方法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这是较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育升华 教育不能止于直接经验,不能过于具体化,而必须上升到理论,发展思维,形成概念 替代经验 位于塔的中部的是替代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且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形成科学的抽象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媒体,以使教育更为具体,从而形成科学的抽象经验之塔“的指导意义,1.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提出学习应从生动直观向抽象思维发展,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在“经验之塔“的由具体逐渐向抽象过渡的图解中,视听教材处于较具体的一端,这构成了教学中应用视听教材的理论依据 2.提出了视听教材分类的理论依据,即应以其所能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作为分类依据强调根据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来分类,而不应该仅以简单的列举方式分类这一在目前看来已是很简单的基本分类思想为以后教学媒体分类学的研究以及教学媒体的选择研究奠定了基础 3.视听教材必须与课程相结合以后形成的教学系统方法等可以说都是这一基本思想的发展与深化,2. 视感知规律,多媒体教学充分利 用视听心里优势, 视听心理理论为 多媒体喝网络技术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提供了强有力的理 论支持,,人眼的视 觉特性,视觉 的光 谱灵 敏度,人眼的视 觉范围,人眼 的彩 色视 觉,,人眼 的分 辨率 力,人眼的的视觉 惰性,视觉的光谱灵敏度,视觉的光谱灵敏度随波长的变化而变化,人眼的视觉范围,指人眼所能感觉到的亮度变化范围,它在数值上等于亮度上,下限之比。
人眼的视觉范围:0.0001cd/m2~几百万cd/m2 人眼在观察实际景物时,亮度感觉还与周围环境的亮度有关人眼的彩色视觉,现代神经生理学证实,在人眼视网膜上存在红,绿,蓝3种感色的锥状细胞,这是一类感光细胞,人眼的彩色视觉就是由这些感光细胞提供的3种色彩视觉合成的综合效果 人们通常用色彩的三要素:亮度,色调,色饱和度3个特性来描述人眼能看到的彩色光,人眼看到的任何彩色光都是这3个特性的综合效果.,人眼的分辨力,人眼的分辨力是人眼刚能分辨出被观察事物上相邻两点时人眼所张视角的倒数 人眼的分辨力不仅与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位置有关,与光的照度有关,还与景物的相对对比度有关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远比对高亮度细节的分辨力低,而且对于不同色调的细节,其分辨力也不一样人眼的视觉惰性,实验证明,人眼的主观亮度感觉是实际亮度出现后近似按指数规律上升的;当亮度突然消失后,人眼的亮度感觉并不会立即消失,而是近似按指数规律下降人眼的亮度感觉总是滞后于实际亮度的特性称为视觉惰性 由于残留时间有一定限度,当作用于人眼的光脉重复频率不够时,人眼能分辨出有光和无光的亮度差别,因而产生或明或暗的感觉,这种现象称为闪烁效应。
人眼视觉惰性的残留时间一般约为0.1s人的视觉心理,(1)心理趋合 心理趋合是指利用人们的想象力去填充在画面中实际上并没有见到的空间 由于电视屏幕的画面是有限的,恰当的利用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使被摄物在画面中取舍得当,会产生画面向外扩展的效果,从而可以使画面中未被展现的被摄体的其他部分出现在观众的想象之中 (2)画面均衡 画面平衡是人们对画面表现主题的一种形式感觉,是产生画面稳定感的因素 平衡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对称式平衡,其主题居中,左右对称,稳定感强烈,但显得呆板,单调 另一种采用较多的构图手法就是不对称平衡(相对平衡),它不是指数量,重量上的相等或形体上的对称而是指运用人们心里上的感觉和生活中的经验,形成画面中力度和价值上的均衡视觉重心,人们习惯于从左边向右边观察画面,把注意力停留和集中在右边的物体上,这就是视觉中的右撇现象 在考虑构图时要注意右撇现象对均衡的影响人们的视觉重心往往放在“黄金分割点”或称“九井格”的交点处,因此,构时往往将主体放在视觉重心位置以突出主体,三分法构图,对称构图,视觉心理与构图,构图是把对象及造型元素加以有机组织,选择和安排,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作活动。
构图元素包括:线条,色彩,明暗,节奏等视觉心理对构图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1)线条 线条是画面构成的主要元素,任何画面都离不开线条 (2)色彩,,(3)画面的明暗 明与暗是构成视觉材料的最基本因素明暗在画面上可以形成黑,白,灰3种基本的色调形式 当画面中的色调以白,深灰,浅灰为主时,称为“高调”, 以暗灰,深暗灰,黑为主时,称为“低调”, 以深浅灰,中灰,淡暗灰为主的,则为“中间调” (4)节奏 节奏是指画面中有规律重复出现的要素就像音乐中某些有规律的,连续变化的音符3 听感知规律,一 人耳的听觉特性 人的主观听感要素:响度 音调 音色 二.人耳的非线性效应 掩蔽效应:一个声音在听觉上会掩蔽其他声音 鸡尾酒效应:在纷乱的酒会现场,人们照样能听出其中某个人的声音来 哈斯效应:当内容相同的两个声音相继到达人耳时,仅当第二个音延迟时间达到35~50ms后,才会感受到有延迟音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