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ppt
52页第四章第四章 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克拉申的监控理论模式第四章的主要内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oo第一节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设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设oo第二节第二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基本证据语言监控模式的基本证据oo第第三三节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批评与评价语言监控模式的批评与评价第一节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设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假设o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o“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也被称作“第 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o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出 来的o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出 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使他最初 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中心假设”o习得与学习的假设(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o自然习得顺序假设(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o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o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o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1.“习得”与“学习”的假设 o成人L2学习者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o习得---下意识的语言习得---习得的知识osubconscious language acquisition---acquired knowledgeo学习---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学得的知识oconscious language learning---learnt knowledge两种知识获得的过程o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的意义---可理解输入---习得的知识o有意识的学习---关注语言的形式---语言规则---学得的知识两种知识的存储与功能oKrashen的假设:o习得的知识,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用于 语言的自动加工;o学得的知识,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存 储在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是左半球的语言 区。
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o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而 学得的知识仅仅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整习得”与“学习”的功能 o这些概念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学习者获得第二 语言规则的内化过程,而且还可以用来说明 实际的语言表达过程o“习得”是在自然交际的状态下自然发生的言 语加工过程,不可能在有意识的语言规则学 习过程中发生的o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只能用来监控通过习得 获得的语言知识的输出过程 “无接口”观点o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 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 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 interface position) o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 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 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 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oSeliger(1979)的证据:o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 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o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 关规则o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 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 ”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o在Krashen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得 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在即 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体现o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过 程,只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o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得 之前在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无接口观点”的解释o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一 个“学习大纲”; o( a learning syllabus)o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则 是一个“习得大纲”; o( an acquisition syllabus)o前者是无法改变后者的2.自然习得顺序假设 o“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 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o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一般先学会进行时这种-ing形似, 复数-s,然后学会第三人称单数 o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L2的自然习得顺序o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 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可以 预测的o这种固定的习得顺序不受语言教学顺序的 影响;o当学习者在言语表达任务中需要或允许运 用元语言知识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出不 同顺序3.监控假设 o“监控”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或功 能而言的。
o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 习得的知识生成的o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 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 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监控假设图示Acquired knowledgeoutputLearnt knowledgemonitoring引自Keith Johnson and Helen Johnson(1999:216)语言监控的条件oKrashen认为,在实际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语言监控是大量的但其功能是极为有限 的o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o(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o(2)注意力必须放在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 意义上;o(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习得知识的监控作用oKrashen也认识到,在运用“习得”的知识时 也会产生语言的监控o不过这种监控不是依据元语言知识,而是跟 着感觉走(editing by feel)o学习者根据感觉来判断对与错o这个监控过程与上面图表表示的过程不同4.输入假设(1) o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赖 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o“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 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 ,用i+1来表示。
o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 分 4.输入假设(2)o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必须是由“i+1” 构成这是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必要条件 o如果学习者可以理解略微超过其现有水平 的语言规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发生o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习 得过程便自动产生语言习得发生的外部条件o输入假设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必要条 件;o描述了第二语言习得是如何发生的过程o可理解输入从外部环境来说明第二语言习得 是如何发生的及其发生的条件o言语输入的环境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的 意义 5.情感过滤假设(1) o“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 提出的概念o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 二语言习得的关系o“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相关 的因素o这些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语言习得个体差异 的主要因素5.情感过滤假设(2) o所谓“情感过滤”是指学习者一种心理过程 o积极的情感可以使学习者接受更多的言语 输入;o消极的情感则会阻碍学习者对言语输入的 吸纳o这个情感过滤器可以控制言语输入的接受 程度 5.情感过滤假设(3)o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较高的自信以及焦 虑感较低的学习者,即过滤程度较低的学 习者可以获得充分的言语输入;o学习动机较弱、缺少自信、焦虑程度比较 高,即过滤程度比较高的学习者可以获得 的言语输入就比较少。
o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速率,但 并不会影响习得的顺序 第二节 语言监控模式的基本证据o一、母亲话语为儿童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 o二、教师话语为L2学习者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o三、“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经阶段o四、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o五、可理解语言输入越多,第二语言越流利o六、可理解语言输入的缺乏,会阻碍语言习得 o七、基于可理解语言输入假设的教学方法o八、沉浸式教学法的成功o九、双语教育的长处在于提供可理解语言输入 一、母亲话语为儿童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 o克拉申的模式是建立在第一语言习得研究的 基础上,其中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的“母亲 话语”(motherese)和“保姆话语”( caretaker talk)为克拉申的理论提供了重要 论据o这两种话语都是儿童在获得第一语言的过程 中接触到的,是成人为了使幼儿能够听懂新 的概念、事物,而使用的简化语言母亲话 语具有“此时此地”特点 一、母亲话语为儿童提供了可理解输入环境o母亲话语句法比较简单,句型易于理解,易于再生 成,这样就能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o母亲对儿童的话语(i+1)是一种粗略调整,而不 是精细调整,不包含儿童下一阶段所需要的语言规 则。
o母亲话语和保姆话语所作的简化都是无意识的 o这些话语以某种交际为目的,但并非有意识地教幼 儿某种语言结构o这些话语在特定环境下非常有效的语言输入方式, 在幼儿母语习得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二、教师话语为L2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o教师话语是教师课堂上对学习者所说的话语,特点 是语速较慢、句子结构完整、句法简单 o母语者对外国人所说的“外国人话语”(foreigner- talk)与教师话语有相似的特点,根据外国人的语 言水平进行调整 o这些话语的特点,虽然不是导致习得的直接原因, 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o教师、母语者在与语学习者交际时,都会调整其语 言,为学习者提供了理想的语言输入三、“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经阶段o“沉默期” 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 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o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 入进行加工、整理o经过这段沉默期后,幼儿似乎下意识地习得 了输入的语言o沉默期,儿童理解语言需要一个吸收和消化 的过程,然后,才能逐步加快语言习得的进 程 三、“沉默期”是获得可理解输入的必经阶段o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 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 想。
oKrashen(1982)认为,沉默期为幼儿通过听建立 语言能力提供了时间和机会通过听形成能力后, 说的能力自然就出现了o“沉默期”使人们认识到,语言习得过程中“听”非 常重要通过听得到的输入是有实际意义的,可以 听懂的有助于学习者消化,进而达到语言产出的 目的 四、儿童与成年人的差异o克拉申认为,短时间内成人习得第二语言往往强于 儿童但是随着学习时间增长,儿童的语言能力就 会超过成人o成人学习者具备更多的社会经验、世界知识,可以 利用第一语言去克服在第二语言交际中遇到的困难 ,能更好地控制谈话,从而能更多地获得可理解语 言输入,因此成人在学习初期比儿童进步得快o儿童之所以能随着时间的增长越学越好,是因为儿 童的情感过滤比成人低五、可理解语言输入越多,二语越流利o第二语言接触量越大,语言流利程度越高o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的居住时间往往与其目的语水 平成正比,时间越长,水平越高,因为接触到的可 理解语言输入量越来越多o克拉申认为,阅读技能随着阅读量的加大而提高, 在第一语言中听故事有助于词汇习得不理解的语 言输入对习得没有作用o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如果采用看电视的方法, 也只有在可理解的情况下才有助于习得。
六、可理解输入缺乏,会阻碍语言习得o学习者如果接触不到可理解输入,其语言发展就会 受到阻碍o听力正常的儿童,如果他们的父母是聋哑人,并且 儿童在家庭以外接触到的可理解输入也很少的话, 其语言发展可能会相当缓慢o只有接触到足够量的语言输入,他们的语言发展才 会逐渐跟上正常水平o父母是聋哑人的正常儿童,如果能在家庭以外接触 到足够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他们的语言还是能正 常发展的 七、基于可理解输入假设的教学方法o以可理解为基础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听力先 行的教学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听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