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高考全国卷金优物理模拟卷(二).pdf
16页2019高考全国卷金优物理模拟第二卷1、下列选项中, 说法正确的是( ) A.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很好的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中的现象B.电子穿过晶体时会产生衍射图样, 这证明了电子具有粒子性C.借助于能量子的假说, 爱因斯坦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非常好D. 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它的穿透能力比射线和射线都弱2、 用两个相同的足够大的水平力F 将 100 个完全相同的木块夹在两个相同的竖直木板之间,所有木块都如图所示保持静止状态, 每个木块的质量都为m,图中所有的接触面的动摩擦因素都为 , 则编号57 和 58 号木块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为:( 木块从左至右编号依次为1、2、398、 99、 100)( ) A.mg B.7mg C.8mg D.F/1003、某网站报道, 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127 光年处发现了一个拥有7 颗行星的“太阳系” , 这些行星与其中央恒星之间遵循基本天体运行规律, 和我们太阳系的规则相似这一星系的中央恒星名为“ HD10180 ”分析显示, 其中一个行星绕中央恒星“HD10180 ”的公转周期为584 天, 是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的1.6 倍; 与中央恒星“ HD10180 ”的距离是2. 3 亿公里 , 等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平均距离的1.6 倍, 将行星与地球的公转轨道视为圆周。
该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25 倍, 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6 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恒星“ HD10180 ”的质量与太阳的质量之比为58B.恒星“ HD10180 ”的质量与太阳的质量之比为54C.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34D.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之比为544、如图所示 , 在x轴上关于原点O对称的两点A、B分别放置固定的点电荷+Q1和-Q2,x轴上的P点位于B点的右侧 , 且P点电场强度为零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P点电势为零B.在A、B连线上还有一点与P点电场强度相同C.A、O两点的电势差大于O、B两点的电势差D.若将一试探电荷+q从P点移至O点过程中 , 电势能一直增大5、如图 , 一劲度系数为k 轻弹簧的一端固定在倾角为=30的光滑固定斜面的底部, 另一端和质量为2m的小物块A相连 , 质量为 m的物块 B紧靠 A一起静止 . 现用手缓慢斜向下压物体 B使弹簧再压缩x0并静止然后迅速放手, A 和 B一起沿斜面向上运动距离L 时, B 达到最大速度v.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始终在弹性限度内)( ) A.Lx0 B.放手的瞬间 ,A 对 B的弹力大小为0132kxmgC.若向上运动过程A 、B出现了分离 , 则分离时弹簧的压缩量为32mgkD.从放手到“A和 B达到最大速度v”的过程中 ,弹簧弹性势能减小了23122mvgL6、质量为m和M的两个物块A、B, 中间夹着一根由轻绳束缚着的、被压缩的轻质弹簧,弹簧与A、B不相连 , 它们一起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以共同的速度向右运动, 总动量为P, 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p; 某时刻轻绳断开, 弹簧恢复到原长时, A刚好静止 , B向右运动 , 与质量为M的静止物块C相碰并粘在一起, 则( ) A.弹簧弹力对A的冲量大小为mPMmB.弹簧弹力对B做功的大小为EpC.全过程中机械能减小量为EpD. B、C的最终速度为2PM7、如图所示 ,xOy平面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在 0 x2L的区域内存在着匀强磁场, 磁场方向垂直于xOy平面向下。
由同种材料制成的粗细均匀的正六边形导线框, 放在该水平桌面上,AB与DE边距离恰为2L, 现施加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线框水平向右匀速运动,DE边与y轴始终平行 , 从线框DE边刚进入磁场开始计时, 则线框中的感应电流i( 取逆时针方向的电流为正 ) 随时间 t 的函数图象和拉力F随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A.B.C.D.8、竖直放置的固定绝缘光滑轨道由半径分别为R的四分之一圆周MN和半径 r 的半圆周NP拼接而成 ,两段圆弧相切于N点,R2r, 小球带正电 , 质量为 m,电荷量为q. 已知将小球由M点静止释放后 , 它刚好能通过P点 , 重力加速度为g, 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整个轨道空间加竖直向上的匀强电场E(Eqmg), 则小球仍能通过P点B.若整个轨道空间加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 则小球不能通过P点C.若整个轨道空间加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 则小球一定不能通过P点D.若整个轨道空间加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 则小球可能不能通过P点9、某同学用探究动能定理的装置测滑块的质量M如图甲所示 , 在水平气垫导轨上靠近定滑轮处固定一个光电门让一带有遮光片的滑块自某一位置由静止释放, 计时器可以显示出遮光片通过光电门的时间t(t非常小 ), 同时用米尺测出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s。
1. 该同学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遮光片的宽度d, 如图乙所示 , 则d=_mm 2. 实验中多次改变释放点, 测出多组数据 , 描点连线 , 做出的图像为一条倾斜直线, 如图丙所示图像的纵坐标s表示释放点到光电门的距离, 则横坐标表示的是( ) A. tB. 2tC. 1tD. 21t3. 已知钩码的质量为m, 图丙中图线的斜率为k, 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 写出滑块质量的表达式M=_( 用字母表示 ) 10、 某同学为了测量电流表的内阻 (G1量程 0100mA,内阻约为50), 实物连接如图所示. 1. 实验可选器材如下: A.电流表量程0500mA B.电流表量程0200mA C.滑动变阻器010D.滑动变阻器01000E.定值电阻阻值R0=50电源、开关、导线若干上述器材中 , 电流表应选 _( 选填“ A”或“ B”); 滑动变阻器应选_( 选填“ C”或“ D”).2. 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闭合电键S,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至某一位置 , 记录电流表和的读数 , 分别记为I1和I2. 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记录每次和的读数I1和I2. 以I1为纵坐标 ,I2为横坐标 , 作出I1-I2图线 . 请根据他连接的电路及实验步骤, 以r表示电流表的内阻 , 则I1随I2变化的函数关系式为_; 若作出的I1-I2图线是一过原点的直线, 直线的斜率为k, 则待测电流表的内阻r=_.( 均用题中物理量符号表示) 11、 如图所示 , 一对杂技演员 ( 都视为质点 ) 荡秋千 ( 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 从 A点由静止出发绕 O点下摆 , 当摆到最低点B时, 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 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
已知男演员质量2m和女演员质量m,秋千的质量不计, 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 O点低 5R求 : 1. 摆到最低点B, 女演员未推男演员时秋千绳的拉力; 2. 推开过程中 , 女演员对男演员的做的功; 3. 男演员落地点C与 O点的水平距离s12、 如图所示 , 在真空中建立直角坐标系xOy, 其第一、四象限内有垂直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在第二象限内有沿x轴正方向的匀强电场, 第三象限内有一对平行金属板M、N, 两板间电场强度为E, 两板间有垂直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0的匀强磁场 , 一正离子沿平行于金属板的轴线方向射入两板间并做直线运动, 从A点(-L,0)垂直于 x 轴进入第二象限 ,然后从P点(0,2L)进入y轴右侧磁场 , 离子第一次离开y 轴右侧磁场时恰好经过O点, 不计离子的重力, 求: 1. 离子第一次经过P点时的速度v; 2. 离子的比荷qm; 3. 从离子第一次进入第二象限开始计时,到离子第二次经过P点的时间 . 13、回答下列问题1. 关于热力学第一定律、晶体和非晶体及分子势能,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对外做功, 其内能可能增加B.烧热的针尖接触涂有蜂蜡薄层的云母片背面, 熔化的蜂蜡呈椭圆形, 说明蜂蜡是晶体C.分子势能可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D.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E.在合适的条件下,某些晶体可以转变为非晶体, 某些非晶体也可以转变为晶体2. 如图所示 , 一固定密闭导热性良好的气缸竖直开口向上放置, 气缸上部有一质量为m的活塞, 活塞距气缸底部高为h0, 活塞与气缸壁的摩擦不计, 现在活塞上加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
已知大气压强为p0, 温度为 To , 气缸横截面积为S,重力加速度为g求活塞上加上质量为m的小物块后 , 活塞静止时距离气缸底部的距离; 现对气缸加热让活塞上升至距离气缸底部为o3h2处( 活塞未滑出气缸), 则此时气缸内气体的温度为多少 ? 14、【物理选修3 4】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正确答案标号) A.变化的电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磁场, 变化的磁场一定产生变化的电场B.全息照相的拍摄利用了光的干涉原理C.电视机遥控器是利用发出红外线脉冲信号来换频道的D.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 用紫光作为光源, 遮住其中一条狭缝, 屏上将呈现间距相等的条纹E.某人在水面上方观察水底同位置放置的红、黄、绿三盏灯时, 看到绿灯距水面最近2. 如图所示 , ABC为等腰直角三棱镜的截面图,AB与水平屏幕MN垂直并接触于A点. 由红光和紫光两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垂直BC边射向AB中点O, 在光屏MN上产生两个亮斑, 已知该介质对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分别为n1=2 33,n2=2. 请画出光路图, 并分析说明AM一侧亮斑的颜色; 已知AB=10cm,求两个亮斑间的距离.( 结果用根式表示) 1 答案及解析:答案: A 解析: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 很好的解释了粒子散射实验中的现象,A 正确 ; 衍射是波的特性 , 故电子穿过晶体时会产生衍射图样, 这证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B 错误 ; 普朗克引入能量子的概念 , 得出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 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 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 故 C错误 ; 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它的穿透能力比射线弱 , 比射线强 ,故 D错误 . 2 答案及解析:答案: B 解析:试题分析: 以 100 个木块整体做为研究对象, 进行受力分析 , 有重力、两个木板向上的静摩擦力 ,故有 g, 得 f=50mg, 再隔离 1-57 个木块为整体, 进行受力分析 , 受重力、左面木板给的向上的摩擦力, 根据平衡可知第58 号木块对该研究对象将有一个向上的摩擦力, 其大小为7mg 。
3 答案及解析:答案: D 解析: 中央恒星质量为M1, 行星质敏为m1, 绕恒星运转的轨道半径为r1, 周期为T1, 太阳质量为M2, 地球质量为m2,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半径为r2, 周期为T2对行星 : 2111 12112M mGm rrT; 对地球 : 2222 22222M mGm rrT, 联立解得231212321285MT rMT r,A、B错误设该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1, 行星半径为R1, 则有211211m mvGmRR, 解得111GmvR,设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v2, 地球半径为R2, 则有222222m mvGmRR,解得222GmvR, 联立可得1254vv,C 错误 ,D 正确4 答案及解析: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述可知P点的电场强度为零, 根据点电荷电场强度公式和场强叠加原理可知+Q1的电荷量一定大于-Q2的,A、B连线上各点电场强度都大于零, 选项 B错误 ; 无穷远处电势为零且P点电场强度为零, 由于 +Q1的电荷量大于-Q2的, 可知P点右侧电场方向向右, 正电荷从右侧无穷远处移动到P点的过程中 , 电场力始终做负功, 故P点电势不为零 , 选项 A错误 ;由于+Q1的电荷量大于-Q2的 ,+Q1附近的电场线要比-Q2附近的电场线密,A、O两点之间的平均电场强度要比O、B两点之间的平均电场强度大, 由UEd定性分析可知 ,A、O两点之间的电势差大于O、B两点之间的电势差, 选项 C正确 ;O点电势高于P点, 但越靠近 -Q2, 电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