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最新版).pdf
11页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一、基础篇 掌握阅读的一般规律,掌握其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现代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要求 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 没有整体把握的 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 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 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 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 高考现代文语段有时直接考查考生对文章层次脉络的把握, 有时不直接从这方面去设题, 但 是无论解答什么问题之前, 有了对文章这一 “竹” 的内在依据的了解, 解答也就势如破竹了 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 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对应的语句, 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 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 了解行文思路。
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 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 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 出来的 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 且往往有字数限制 这种题对学生 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 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 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 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 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 越贴切 2.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类拟人是把物当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 等 ; 拟物是把人当物来描写,或把此物当彼物来描写运用比拟,可使人或物色彩鲜明,描 写生动,蕴含丰富 3、夸张 : 包括对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鲁迅药中写道 :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 后一句使用了 “缩小” 的夸张 夸张要合情合理, 其作用是烘托气氛, 增强联想,给人启示,增强表达效果 4对偶:俗称“对对子” ,诗歌中叫“对仗” 对偶有宽对、严对之别一般来说,上下两 句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 ; 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对、反 对、流水对等类型用对偶,句子整齐,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5、排比 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 : 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 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 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6设问:无疑而问,在自问自答中引人注意,启人思考 7反问:也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 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的作用 8.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或通过某一特定的 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二、技巧篇 掌握一定的技巧有助于快速解题,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由言及境的开掘 这个“言”也就是命题者选中的句子,要理解这个句子,当然离不开句子本身,而文学 作品的语言往往有着多义性、含蓄性、情感化的特点,这就需要由句子本身这个“点”连及 语境这个 “面” ,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挖掘领会这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
(二)由事及义的联想 这个“事”就是与语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要理解文义就需要这样的事实而文章本 身又常常没有提供这样的事实,所以,要么在文章之外提供若干参考的材料,要么就要读者 自己去查书、去问人,或在自己的知识积累中去提取有关的背景材料从命题情况看,也有 这样两种情形,一是命题者在文章之外另提供一些相关的材料或注解 ; 一是命题者不给你参 考材料,不加注解,而这一般是命题者以为考生应该具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就不再给出, 要求我们自己去理解,这实际上是利用文外信息,去达到理解语句的目的因此,不管哪一 种都需要我们去联想储备的背景知识,去关注提供给你的有关之“事” ,从而读解出文句的 丰富信息 (三)由景及情的揣摩 我们知道散文在情物关系的处理上,常常是托物抒情、融情于景、移物就情,就是将物 拟人化,赋予物以人的精神、品格、性情、风貌或通过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把情完全融合 在写景的的文字中 ; 或把物拉过来,赋予人的情感根据这一特点高考题目就常从景入手要 求领会作者的感情这一角度命题 (四)由情及旨地体味 一篇散文它的情感始终贯穿全文,作者常常在字里行间流溢出他的或喜、或忧、或悲、 或思的情感, 通过这情感倾向的宣泄表达出文章的主旨。
在答题过程中通过对散文情感的体 味把握文章的主旨也就不容人忽视,在高考中这种题目也屡有出现因此,需得学会在阅读 过程中由体味作者的情感进而准确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五)由法及文的分析 从历年高考散文阅读看, 对作品方法技巧在文中运用的考查从没放松过, 这实际上是考 查文章表达手法、 表达技巧分析鉴赏的能力, 因此可以通过对文章方法技巧的分析去体味文 章的意境,领会文章的主旨这种题型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从表达手法、表达技巧所 在句的内含的理解角度入手考查 对这种题型只要把握住这些手段的基本效果, 从字面意思 的理解入手,联系上下语句和全文的情感主调,自然能较容易的得出较为准确的答案 三、点拨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李汉荣 人, 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 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 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 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胀的人群有 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 是欲望的洪流 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 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 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人群里的角色、 位置、 分量和份额。
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自己的灵魂, 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 动较高一颗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人群里挤压、发酵 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 的地方,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 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 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庄子神游天外寻 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斯卡尔于寂 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 ;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 茫去不还” ,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 ; 爱因斯坦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 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 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 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上发自内心的敬意正是这些似乎远离人群的 人,为人群带来了太丰盛的精神礼物,在人群之上利益之外追寻被人群遗忘了的终极命题, 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而走出人群,去与天空商量,与更高的存在商量,与横卧在远方 也横卧在我们内心深处的“绝对”商量,然后将思想的星光带给人群,带进生存的夜晚。
为此我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什么“单位” ,在“单位”里、在沙发上制作的思想,多半 只有单位那么大的体积和分量, 没有普世价值 把存在、 把时间、 把宇宙作为我们的单位吧, 去热爱、去痛苦、去思想吧 作为芸芸众生的一员, 我也不愿总是泡在低处的池塘里, 数着几张钱消费上帝给我的有限时 光我需要登高,需要望远,我需要面对整个天空作一次灵魂的深呼吸,我需要从精神的高 处带回一些白云,擦拭我琐碎而陈旧的生活,擦拭缺少光泽的内心 我正在攀登我的南山目光和灵魂正渐渐变得清澈、宽广,绿色越来越多,白云越来越多, 我正在靠近伟大的天空 注这是作者南山系列散文中的一篇,南山位于作者故乡 1 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 20 个字) 解析 : 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 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 参考答案: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 : 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2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 , 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 “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 未远离人群。
这样一来,就要考虑远离是在哪方面远离,并未远离又在哪方面没有远离作 用就要考虑这些事实证明什么观点,论证的好处 参考答案: “似乎”一词的含义: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 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 “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 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丰富了文章 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从全文看, “精神的天空”具体指什么?请概括作者期望自己“接近精神的天空”的原因 解析:做第一问,要注意“精神的天空”中的“精神”和“天空”这两个词, “精神”表现 与物质欲望的对立,由此出发就能得到答案第二问,则要注意“期望” ,这就应从现实给 作者怎样的感受,作者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入手 参考答案: (1)超越欲望,以追求普世价值为目标的生存境界 (2) 现实的欲望使他觉得压抑 他希望逐步改变庸俗的生活状态,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以排比的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个人与人群之间的紧密联系,接着笔锋一转,写人 群“令人窒息” 、 “让人沉闷” ,为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作了暗示和铺垫。
B第二段中“挤压” 、 “发酵” 、 “挤兑”等动词的运用,避免了与下文“提炼”一词的重复, 并使文章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变化 C通过深沉的思考、努力的探索, “我”的眼界变得开阔,思想变得澄明,琐碎而陈旧的 生活也由此得到改变 D作者建议哲学家或诗人不该有单位,认为这种机构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很难提炼出真正 的智慧,使人无法达到精神的高处 E “低处的池塘”和“高处的白云”在文中是一对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作者借它们含 蓄地 表达了对两种不同境界的理解 答: 解析:A 中有现处错,一是“以排比手法含蓄地表达” ,排比的作用不是“含蓄地表达” ;二 是“后文提出远离人群的主张” ,属“无中生有” D 处也有两处错,一是文中的“单位”不 同于生活中的含义,如用在此处表述,要用引号 ; 二是“很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使人无法 达到精神的高处”表达不当 参考答案:A D 四、实战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日 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 笑嘻嘻地等我去填满 我喜欢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