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当代文学史(2011版第一章).ppt

56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7251973
  • 上传时间:2018-07-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81M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n上编 50-70年代的文学 n第一章 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批判运动 n第二章 讴歌的文学时代:诗歌与散文 n第三章 共和国文学经典的形成:小说 n第四章 地上与地下的“文革”文学 第一章 50-70年代的文学思潮与批判运动一、新中国文学的奠基二、文艺批判运动和文化领导权的巩固三、审美一体化:革命现实主义的独尊一、新中国文学的奠基n1、冷战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文化战略n“与帝国和民国时期不同,在中国共产主义者的领导下,没有一个生活的方面,也没有一个国内的地区不受中央当局坚决使中国革命化这一努力的影响n“研究中国社会的任何方面,如果不从中国共产党努力改造中国社会这一背景出发,那简直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从在北京的党的政治局和政府的国务院的观点着手考察中国” [美]R.麦克法夸尔 费正清 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4页 n 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 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 ,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我们在国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而不能向帝国主 义战线一方面去找。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 出版社1991年6月版一边倒”的国家战略——“一边倒”的文化战略——“苏联模 式”——“走俄国人的路”一、第一次文代会和文学新体制的建立n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以毛泽东文艺思想为指导)n队伍方面高度的组织性(机构建设、机关刊物、作家身份)n艺术方面高度的规范性(以革命现实主义为艺术规范)n新中国文学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主导趋势,同“五四”以来多元化的文学格局形成显著的比照1、思想方面高度的统一性n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第一次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下简称“第一次文代会”)n周恩来把这次大会称为各路文艺工作者的“大团结,大会师”:“是从老解放区来的与新解放区来的两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也是新文艺部队的代表与赞成改造的旧文艺的代表的会师,又是在农村中的,在城市中的,在部队中的这三部分文艺军队的会师”n新体制的思想建设n新中国文艺的首要任务和长期工作就是要把来自各方面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统一到毛泽东文艺方向上来n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向,新中国文艺工作者的总任务就是建设“新的人民的文艺”。

      n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n“新的人民的文艺”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使“民族的、阶级的斗争与劳动生产成为作品中压倒一切的主题”;塑造“新的人物”,即写“人民中的各种英雄模范人物”;采用“新的语言、形式”,使“语言做到相当大众化的程度”n写重大题材和主题,塑造英雄形象,追求语言、形式和风格上的民族化和大众化,这三者构成了新中国文学创作的时代特色和总体风格 n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n侧重对“创作方面的各种倾向”的清理和对“文艺思想理论”中“各种缺点”的批评n国统区文学与解放区文学的文化差异被表述为“旧时代”同“新时代”的差异,从反面为解放区文学做了铺垫n新体制的组织建设n(1)机构建设 n“建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的统一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下属文学艺术各专业工作者协会这是一个以文学团体机关化和作家身份干部化为显著特征的组织形态n文学界的最高组织机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称中国作家协会n新体制的组织建设n(2)机关刊物 n第一次文代会后,《文艺报》和《人民文学》相继创刊,作为全国文联和全国文协的“机关刊物”n新体制的组织建设n(3)作家身份 n由自由职业者转变为“干部”。

      n作家干部化的实质是对作家实行 “政治分层”,也就是根据政治原则,甄别作家的思想政治立场, 确定其文艺思想、创作倾向的“ 类型”与“等级”,对权利实行重新分配二、文艺批判运动和文化领导权的巩固n毛泽东在《讲话》中曾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n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周扬强调“批评是实现对文艺工作的思想领导的重要方法”n1950年5月,文艺界开始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n建国初期三大文艺批判运动:1951年开展的电影《武训传》批判、1954年开展的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及胡适“唯心论”的批判、1953~1955年持续开展的胡风文艺思想批判1、电影《武训传》批判(1951)n《武训传》孙瑜、赵丹n摄制于1948年,解放后对剧本作了修改重新拍摄 1950年底,上映n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 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 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n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人民日报》 1951 年5月20日)2.红楼梦研究及对胡适“唯心论”的批判 (1954)n1952年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出版n1954年,李希凡和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n 看样子,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也许可以开展起来了事 情是两个‘小人物’做起来的,而‘大人物’往往不注意, 并往往加以阻拦,他们同资产阶级作家在唯心论方面讲统一 战线,甘心作资产阶级的俘虏,这同影片《清宫秘史》和《 武训传》放映时候的情形几乎是相同的。

      被人称为爱国主义 影片而实际是卖国主义影片的《清宫秘史》,在全国放映之 后,至今没有被批判《武训传》虽然批判了,却至今没有 引出教训,又出现了容忍俞平伯唯心论和阻拦‘小人物’的 很有生气的批判文章的奇怪事情,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判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 当对他们投降 1954年10月16日毛泽东致中央政治局成员的信)n《武训传》批判——教育界对陶行知改良主义思想的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n“红楼梦研究”批判——学术界及文化界对胡适改良主义的思想批判和政治批判n这两场批判多少涉及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道路选择,且为后来的“路线”和“道路”斗争埋下了伏线,这背后的纠葛显然不是“文艺批判”所能容纳的3.胡风文艺思想批判(1953~1955)n胡风(1902~1985):著名文学理论家、 批评家、诗人和编辑家n1938年、1940年,文学的“民族形式”问 题n胡风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及其所强调的主 观战斗精神n1948年在香港出版的《大众文艺丛刊》( 邵荃麟、林默涵等主持)发表了多篇文章 ,批评胡风等人的文艺思想n1949年7月茅盾在第一次文代会所作的报告 中不指名地批评了胡风文艺思想是一种 “‘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文艺理论”。

      n1952年6月8日《人民日报》转载了舒芜的检讨文章《从头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并在编者按中首次点明“以胡风为首的一个文艺上的小集团”的存在n1952年底,中宣部连续召开了四次会议,专门批判胡风的文艺思想,林默涵和何其芳分别做了长篇发言《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并先后由1953年第2期和第3期的《文艺报》转载 n1954年7月,胡风向中央提交了经他和友人们长时间酝酿而成的《关于解放以来的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即后来所称的“意见书”或“三十万言书)n《报告》共分四个部分:一、几年来的经过简况;二、关于几个理论性问题的说明材料;三、事实举例和关于党性;四、作为参考的建议 胡风把教条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概括为“五把‘理论’刀子”n“作家要从事创作实践,非得首先具有完美无缺的共产主义世界 观不可”;n“只有工农兵底生活才算生活”;n“只有思想改造好了才能创作”;n“只有过去的形式才算民族形式”;n“题材有重要与否之分,题材能决定作品底价值”n胡风集团主要成员:胡风、阿垅、路翎、冀汸、鲁藜、绿原、 牛汉、曾卓n方纪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秦兆阳的《改造》、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等小说,王亚平、卞之琳、沙鸥等的诗歌就受到各种指责;继而王林的《腹地》、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朱定的《关连长》、白刃的长篇小说《战斗到明天》等小说和路翎的诸多作品受到《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文艺》等报刊有组织的批判。

      n1951年对萧也牧“小资产阶级文艺倾向”的批判4、从“百家”到“一家”:一体化格局的 稳固n“双百”方针(1956~1957) n背景:nA:苏联文艺界开始对斯大林时期的文艺政策进行反思nB:全国上下形成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现象nC: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因此,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被提了出来n“双百方针”的公开宣布,应该是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在中南海向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的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n“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这已经由毛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宣布过了 n“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n“百花时代”n小说: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国文《改选》等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n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邵燕祥《贾桂香》n戏剧:杨履方《布谷鸟叫了》,海默《洞箫横吹》,岳野《同甘共苦》n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n文学批判:巴人《论诗人》,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n文艺“反右” (1957- 1958)n1957年6月,经毛泽东指示和亲自部署的反击“右派分子”的斗争迅速在全国展开为配合和推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毛泽东于一年前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公开发表n这种“引蛇出洞,诱敌深入”式的斗争策略,毛泽东称之为“阳谋”n1958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辩论》n文艺调整(1961~1962) n周恩来、陈毅发表了重要讲话,希望发扬民主,改变文艺界的作风,纠正动辄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的“五子登科”的作法n文化部1961年6月召开的故事片创作会议(即“新侨会议”),中国剧协1962年3月召开的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中国作协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即“大连会议”)和中宣部会同文化部主持制定的《文艺八条》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