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doc
27页心理健康教育(独立本科B040110)变态心理学(05626)自考必背目录第一章 绪论 2第二章 心理病症现象 3第三章 神经症 5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第五章 人格障碍 10第六章 心境障碍 12第七章 精神分裂症 14第八章 进食与睡眠障碍 16第九章 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9第十章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1第十一章 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23第十二章 老年期精神障碍 26第一章 绪论领会:1. 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1) 临床访谈(2) 行为评估(3) 身体检查(4) 心理测试(5) 生理心理评估(6) 脑成像技术2. 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多维综合模型: 3. 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识记:1. 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2.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种分类(0) 器质性精神障碍(1)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3)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质5) 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 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 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 童年和青少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 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第二章 心理病症现象综合运用:1. 如何判断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1) 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 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 应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2. 如何进行精神检查(1) 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以及存在哪些精神症状2) 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3) 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哪些是继发的P16(4) 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
5) 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社会、心理等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简单运用:1. 幻觉、妄想的临床含义(1)幻觉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2)妄想 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的妄想总是自我中心的,即妄想的内容对病人本人至关重要妄想内容受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带有浓厚的文汇背景色彩和时代色彩2. 自知力在临床上的作用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领会:1.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均可造成某一症状的表现不典型2) 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都可影响病人的症状表现2. 幻觉、妄想的概念及其临床描述(1)幻觉 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的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幻听 是一种最常见的幻觉形式幻听的性质是多样的,即可是噪音,也可是音乐,但最多见的是言语声,即言语性幻听。
其他幻觉 包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2)妄想 是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性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的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妄想夸大妄想嫉妒与钟情妄想其他妄想3. 自知力的概念自知力又称内省力、领悟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识记1. 精神症状的特点(1) 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 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 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4) 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2. 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1)感知觉障碍 (2)思维障碍 (3)注意障碍 (4)记忆障碍 (5)智能障碍 (6)情感障碍 (7)意志障碍 (8)运动行为障碍意识障碍 (9)意识障碍(10)自知力3. 精神症状综合征得种类(1) 幻觉妄想综合征(2) 精神自动综合征(3) 紧张综合征(4) 遗忘综合征(5) Cotard 综合征考核知识点1. 判定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考虑的因素2. 精神症状的特点3. 进行精神检查时的注意事项4. 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5. 常见的精神症状的类型6. 幻觉的概念及临床描述7. 妄想的概念及临床描述8. 自知力的概念、临床作用9. 常见的精神症状综合征得种类心理病症现象第三章 神经症综合运用:1. 对社交恐惧症案例的简单分析2. 对强迫症案例的简单分析3. 对疑病症案例的简单分析简单运用:1. 社交恐惧症的诊断标准(1) 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 害怕对象主要是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
3) 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4) 排除其他恐惧障碍2. 强迫症的诊断标准(1) 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并以强迫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一项:i. 以强迫思想为主,包括强迫观念、回忆或表象,强迫性对立观念、穷思竭虑、害怕丧失自控能力等ii. 以强迫行为为主,包括反复洗涤、核定、检查或询问等iii. 上述的混合形式2) 病人称强迫症状起源于自己内心,不是被别人或外界影响的3) 强迫症状反复出现,病人认为没有意义,并感到不快,甚至痛苦,因此试图抵抗,但不奏效4) 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3. 疑病症的诊断标准(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2)以疑病症状为主,至少有下列1项:i. 对躯体疾病过分担心,但躯体疾病的严重程度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相称ii. 对健康状况做出疑病性的解释,但不是妄想iii. 牢固的疑病观念,缺乏根据,但不是妄想(3)反复就医后要求医学检查,但检查结果阴性和医生的合理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4)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社会功能受损领会:1. 社交恐惧症的可能原因(1) 个体有焦虑的生物易感性与社会抑制的生物倾向性2) 在压力的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在社会情境中出现未预期的惊恐发作,而后会对在相同或相似的社会情境再一次发作而感到焦虑。
3) 个体可能经历了源于真实惊恐的社会创伤,并对相同或相似社会情境感到焦虑2. 强迫症的可能原因(1)心理动力学观点: 认为强迫症是个体有特定的无意识的冲突;强迫观念和伴随的冲动能够维持是因为他们能成功抵抗焦虑心理动力学观点致力于研究强迫症的思维起源2)认知行为观点: 认为患上强迫症的个体不能将注意轻易地从令人困扰的想法中转移,经常与抑郁伴随发生;病人发现仪式行为能暂时缓解焦虑,于是会不断重复而得到强化3)神经科观点: 认为脑结构是这一障碍的基础此观点认为强迫症是眶额—边缘—基底节的功能失调所致;强迫症思维和行为指向被看作有威胁的事物和情绪3. 疑病症的可能原因(1) 个人的疑病倾向: 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2) 社会对病人的影响: 患病会改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394. 各种神经质的临床描述(1) 焦虑症(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2) 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3) 强迫症(4) 精神衰弱(5) 疑病症识记:1. 神经症的主要类型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神经衰落和躯体形式障碍2. 恐惧症的主要类型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
3. 强迫症的两种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4. 疑病症的概念疑病症是指尽管存在大量相反的证据,个体仍然深信自己患有严重的生理疾病,或过分恐惧会患上这种疾病第四章 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综合运用: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简单运用:1. 对癔症性躯体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2. 对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案例的简单分析领会:1. 癔症性精神障碍形成的可能原因2.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的可能原因(1) 生物因素(2) 童年受虐待的经历(3) 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3. 各种癔症性精神障碍和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临床描述(1) 癔症性遗忘: 包括广泛的或全面的遗忘症、选择性或局限性遗忘症、逆行性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癔症性遗忘症不同于器质性遗忘症,器质性遗忘症有其躯体基础,多由已知的神经系统的损伤所导致,且没有癔症性遗忘所表现出来的多种类型2) 癔症性漫游: 又称分离性漫游症是一类以突然意外地从家里或自己平常工作的地方出走,伴有不能回忆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的身份模糊不清,或设定一个新的身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3)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以前被称为多重人格障碍,表现为病人的身体和精神里同时存在多个身份。
4) 癔症性躯体障碍:4. 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1) 出现各种分离症状2) 病人可能感到绝望,情绪低落,可严重到符合重性抑郁症的标准3) 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5.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原因及其临床描述)(1) 创伤性事件i. 自然灾害ii. 疾病iii. 强暴iv. 其他人为灾难(2)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i. 遗传因素ii. 对威胁和创伤最敏感的人iii. 认知改变iv. 经济与教育程度识记:1. 癔症的概念及其主要类型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主要类型:除了包括了癔症性躯体障碍和癔症性精神障碍外,还有混合性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2. 癔症性躯体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临床描述概念: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障碍,曾被认为是歇斯底里转换,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主要类型: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抽搐障碍和癔症性感觉障碍P45临床描述P453. 癔症性精神障碍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临床描述概念: 又称解离症状,之所以叫解离,是因为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