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doc
9页2024—2025学年四川省雅安市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数据是一种资源, 也是一种工具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它指导人们去理解, 但有时也会引起误解, 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大数据的力量是那么耀眼, 我们必须避免被它的光芒诱惑, 并善于发现它固有的瑕疵科技再先进也无法将世界上数据的总量尽数收集、储存和加工从罗盘和六分仪, 到望远镜和雷达, 再到今天的全球定位系统, 人们总是受到现有测量和认知工具的局限我们明天使用的工具很可能比今天的强大数倍甚至上千倍,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知识较之明天可能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要不了多久, 当我们回看当今的大数据世界时, 就像在看阿波罗11号上仅4Kb内存的导航控制计算机一样, 会觉得十分奇特我们能收集和处理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这些信息不过是现实的投影罢了, 因为我们无法获得完美的信息, 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 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这也并未否定大数据的判断, 而只是让大数据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大数据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 只是参考答案, 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 以便探索更好的方法和答案。
这也提醒我们在使用这个工具的时候, 应当怀有谦恭之心, 铭记人性之本 (摘编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肯尼斯·库克耶《大数据时代》, 周涛译) 材料二: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 信息超载已成为每一名互联网用户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在促进信息供需匹配、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过程中, 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算法推荐技术应运而生, 解决近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用户有限的注意力之间的供需矛盾, 并广泛应用到了网络信息生态的方方面面智媒时代已然到来然而, 人工智能逐渐地改变了用户关于信息消费的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 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在互联网与社交媒体上, 人们越来越难以接触到自己认知领域之外的内容, 日常接受的主要是与其已有兴趣和观点相符的信息, 形成所谓的“信息茧房” 这一比喻最早由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 用以描述在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 公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内容和使自己得到愉悦的信息, 久而久之就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之中由于信息茧房的存在, 公众无法与信息环境进行全面的交互, 而是沉浸在自身所偏好和认同的内容当中, 最终使得意见一致的观点在一个封闭的圈子中不断地被重复和强化, 形成“回声室效应”: 人们在不断放大自身信息偏好的同时, 也在阻碍着多元观点的流通和讨论, 甚至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
在桑斯坦提出信息茧房与回声室概念之后, 随着传播方式变得更加智能化和分众化, 帕里泽提出了“过滤气泡”的概念, 以强调互联网信息过滤对用户的影响他认为, 搜索引擎等算法使人们处于个性化、独特的信息环境中, 而这种环境是由一系列基于用户信息和行为构建的过滤器所创造的;算法在了解用户偏好并过滤异质信息的同时, 也无形之中构筑起了一道道“隔离墙”, 将人们困在算法创造的“网络泡泡”中, 并阻碍着多元观点之间的交流图表 信息茧房、过滤气泡与回声室的概念比较类别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回声室主体层次①技术群体主要现象信息窄化信息窄化③侧重点信息同质化的主观选择②信息同质化的结果影响理论视角选择性心理技术决定视角群体理论 (摘编自虞鑫等《从技术到受众: 信息茧房效应的研究取向与发展进路》, 2024年第4期, 《青年记者》) 材料三: 可以说, 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布局相对比较超前的数据基础设施, 尤其是在202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新基建”中, 有四个方面都与数据基础设施相关: 一是5G基站建设, 近年来我国5G基站的部署非常快, 已经达到全球5G基站的70%以上;二是大数据中心, 我们已经完成了相关的整体规划布局, 在全国各地建设一系列大数据中心, 同时构建了面向全国算力的整体调度网络——“东数西算”工程, 涉及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 我们的算力资源总体布局持续优化, 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三是工业互联网, 我国在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制定层面、应用层面走出了一步先手棋, 在推动工业制造业和互联网融合的过程中是走得比较靠前的;四是人工智能, 也属于新型的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基于大语言模型, 尤其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应用或是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 都离不开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一系列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带来了数据、算力以及在二者之上的算法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未来更高质量的数字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摘编自杨学成《数字中国与未来产业的展望》, 2023年8月4日, 新华网)1. 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二表一空白表格内的信息, 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群体极化B. ①算法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意见同化C. 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客观环境 ③意见同化D. ①个体 ②信息同质化的用户偏好 ③群体极化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数据作为一种工具, 无法让我们获得完美的信息, 但可以为我们提供参考答案, 以便我们探索最终答案B. 在智媒时代, 人工智能对个体习惯和社会规范的改变, 使网络信息超载与用户注意力有限的矛盾得以解决C. 帕里泽认为, 算法通过过滤掉异质信息, 创造出个性化的信息环境, 从而将人们困在各自的“网络泡泡”中D. “东数西算”工程依托不同区域的大数据中心集群, 对全国算力进行整体调度, 有利于算力资源的布局优化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 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回溯人类测量和认知工具从罗盘到全球定位系统的变迁, 对未来工具的发展做出预测, 体现出作者对当下大数据世界的悲观态度。
B. 材料二中“一道道‘隔离墙’”“困在……‘网络泡泡’中”等语句, 形象地表现出用户在以推荐算法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处境C. 材料三中列举四个方面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并指出我国所拥有的世界上最完备的“新基建”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D. 从材料一对大数据前景的预测, 到材料二对信息茧房等效应的分析, 再到材料三介绍数据基础设施的布局, 可见人们基本化解了大数据应用的风险4. 材料二引用了“信息茧房”“过滤气泡”和“回声室”这三个比喻式概念, 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有人说, 科技是推动发展的利器, 但同样可能成为风险的潜在来源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与瓦有关——“走过江南”之一费振钟 与瓦有关的, 首先是一只猫 我们居住的瓦房, 深夜总有踏瓦而行的响声那是一只猫在无比轻捷地走动①它是经过, 还是巡视?是工作, 还是闲逛?不论怎样, 一只猫的行动应该与我们无关可是这只猫自从进入我们的听觉以后, 不是它与我们有关, 而是我们与它有关了我们就在它脚底下, 它的步行穿越了瓦片, 发出空明之声我们的听觉也许一开始并不太灵敏, 但当我们从白天的尘嚣进入黑夜的宁静之中时, 正是这只猫提高了我们的听力。
它使我们成为喜爱聆听并且有着细腻的分辨能力的人同时也使我们成为最奇怪的失眠者, 成为幻想某种遭遇的人 还是说这只猫吧我们想象它在瓦上的行走, 是三月江南的春天三月, 所有的东西都在深夜生长这时候, 一只夜行的猫, 带了生长的消息, 它使我们感到了喜悦振奋, 又感到惆怅和压抑这时候, 我们在深夜里失眠了我们困守在低低的屋中, 或者小小的阁楼里, 已经很久了我们的生命在白天老是蜷曲于一种姿态, 也许只有在黑夜中, 生命才有机会行动, 才会改变那么就让我们随同这只猫悄悄行走在夜风里吧我们像夜猫一样, 有一点诡秘, 有一点心怀叵测, 却又有一种人的小心和惊惧我们看不清暗夜中究竟有什么与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不奢望遭逢奇迹, 只想让自己生命能够得到一些自由, 如同土壤里的虫子们借着夜的力量, 钻出来舒畅地呼吸一下天空的气息;我们也无法确定目标, 因为我们还是身不由己假如这只引着我们行走的猫可以像巫师一样带着我们, 那么我们不会拒绝去任何遥远的地方但我们更愿意在屋顶上跃动, 让身体学会轻灵, 在屋顶上徘徊, 让身体应和万物的节奏和旋律然后翩然而舞这样, 我们在三月江南的春天将自己无眠的身体放逐了, 我们因为放逐, 而在暗夜里开放如一束闪电, 如一朵白色的玫瑰。
与瓦有关的, 接着是夏天的雨 我们在春天里接受了生长, 但那只猫后来再无踪影后来, 雨季来临了雨季的第一声雨点, 非常响亮它不是滴落, 而是从高处往下的一声敲击, 敲击在青瓦上面, 发出类似于金属的声音我们仍然居住在瓦屋里, 与雨季为伍是我们的另一个持续多年的心愿自我们听到第一声雨点以后, 整个季节里我们的内心就被砉然而来的雨水涨满了 江南的雨是太多, 太深长了它需要什么来承接, 才能够留住, 而不至于散失于旷野和河沟?当然是瓦, 是我们屋上排列成盆的瓦那些瓦垄和瓦当, 全都为了承接雨水而设由它们构成的每一种角度和弧度, 都标明了雨季每天的流程和形态我们长日坐在屋檐下, 看涓涓细流垂线般下落, 或者看水柱如吐如泻, 我们对雨的看法是如此逼近, 如此亲切, 感觉就像从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肌肤上湿漉漉地流过, 而我们自然成了雨季的一部分 或者, 我们亦是那片瓦我们被安置在众多瓦片之中, 仰面等候雨季我们需要雨水, 就像泥土一样, 有雨水才能润湿, 才能饱满, 才能孕育和收获②瓦片是泥土做的, 我们原本属于土由于雨季, 我们将还原为泥土的特性 与瓦有关的, 还有瓦楞花。
瓦楞花是植物吗?它让我们怀疑是泥土开出来的花我们在整个秋季都在观察这与泥土的颜色完全一致的瓦楞花从何而来, 可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所见有限, 我们看不见种子怎样凌虚而至, 怎样落入两片瓦之间萌芽生根那么, 这些灰黑的鳞状花冠, 如此迅速覆盖了我们的屋顶, 难道只为了说明雨季的雨水太过旺盛?③这就是说, 我们关心瓦楞花生长的原因, 而不要关心瓦楞花的生长本身?这个秋季, 我们坐在天井里, 抬头是一片泥土般的瓦楞花, 我们的神色严肃凝重, 思考着这种植物的全部含义我们因无知而感动 而晚秋的风, 开始从瓦上掠过, 瓦楞花微微的惊悸, 居然惹起了我们同样的却更深的悸动那一瞬间引起的竟是苍凉和悲伤, 说不上是为瓦楞花, 还是为我们自己不必说, 我们的家族生活太长, 我们的房屋居住得太久, 本来就有种抹不去的岁月萧条的痕迹, 怎么禁得起这西风夕阳下瓦楞花的憔悴, 点缀得更加零落了我们虽然还不知道没落是什么样的人才会产生的心情, 然而“别有幽愁暗恨生”, 倒也不必因人而异我们面对秋风中的瓦楞花, 有同样的没落感袭上心头, 哪怕与我们的年龄和身份, 是如此不相称 无论怎么说, 瓦楞花作为一种泥土般的植物, 留在了我们的屋顶上。
它是我们家族衰败历史最触目的象征, 毫不留情地勾起我们长长的, 长长的人生慨叹 与瓦有关的, 还有预期而至的一场雪 就在我们因感伤而忧郁孤清时, 一场雪, 无疑是温暖的抚慰 这是江南的雪啊, 它无声无息地落到我们的瓦房上, 当时我们正在子夜的睡意之中我们的母亲, 推醒了我们她说, 听听, 飘雪花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