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10章亲社会行为.ppt

16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91723587
  • 上传时间:2019-07-0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18.50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十章 亲社会行为,学习目标 1.理解亲社会行为及其发生 2.了解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3.了解助人行为的研究和理论 4.掌握品德形成的几种理论模式 关键词 亲社会行为 利他主义 助人行为 品德,第一节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一、亲社会行为及有关的概念 (一)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金盛华认为: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又对他人、群体和社会有益的行为 对亲社会的研究却恰恰是从社会冷漠开始的 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的两个概念: 助人行为特指以个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 利他行为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自觉自愿的帮助他人的行为1964年,纽约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年轻妇女吉蒂下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的袭击,她大声呼救当即周围居民楼的一些房间的灯亮了,有人打开窗户,并有一位男士大声喊道“放开她!”歹徒放开她,溜进汽车开走楼窗里的灯光熄灭了这时,歹徒返回来,再次袭击吉蒂她再次呼救灯光再次亮起,窗户再次打开,歹徒再次逃走灯光熄灭当吉蒂到达住处大门口时,歹徒第三次袭来,她被杀了谋杀进行了35分钟警察在接到报警后只用了2分钟就赶到现场,然而人已经死了。

      事后了解到当时有38个目击者,然而在半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无人报警,,二、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一)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三种理论 主要有三种理论,即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规范理论和进化理论 1.社会交换理论 人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使用的是“最低失分”策略,即以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的报偿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人们在行为时的这种成本和报偿的监控并不总是很有意识的 (1)助人行为有隐蔽的个人利益帮助他人为获得的报偿可能是外部的,也可能是内部的 (2)移情是真正的利他主义的根源,,2.社会规范理论 (1)互惠规范 (2)社会责任规范 3.进化心理学理论 (1)保护家族 (2)互惠 (二)儿童利他行为的发展(略),第二节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影响助人行为的情境因素 (一)旁观者在场 (二)榜样的存在 (三)时间压力 二、被助人的特点 (一)性别 (二)相似性 (三)不被责备者,,三、助人者个人的影响因素 (一)情感状态 1.内疚 2.消极心境 3.积极心境 (二)人格特质 施托布研究发现, (1)具有强烈的社会动机; (2)相信自己对事情有影响力; (3)有适合于情境需要的特殊能力的人更可能表现出有助人行为; (4)同情和理解他人与责任感和利他行为有正相关。

      四、如何增多助人行为,根据有关助人研究的结果我们怎样来增多助人行为呢? (一)消除助人的阻止因素 1.减少情境的不确定性,提高责任感 2.内疚和关心自我形象 (二)进行助人的社会化 如果助人是习得的,那么,我们如何教会人们呢?有如下四种方法 1.教会道德包容 道德包容是将他人看作是自己道德关注范围之内的对象,例如,医生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们对罪犯甚至敌人都给予帮助与此相对的是道德排除所谓道德排除是将某些个人或群体看成是个体道德价值和公平规则界限以外的 2.树立助人的榜样 3.将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 4.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增多助人行为,补充:五、接受帮助者的体验,很多人不愿意接受帮助是有原因的 一、归因理论:对自尊的威胁 二、社会交换理论:受人恩惠的成本 三、抗拒理论:自由的丧失 四、获得帮助的新方法:自助群体和计算机网络,1、如果人们将自己需要帮助归因为不可控的力量,而不是自己能力的不足, 2、或者相信问题是有困难的情境因素而不是个人能力不足,也会寻求帮助 3、另外如果我们直接到对方是真心地关心我们的我们也会接受帮助 4、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接受帮助会被认为我们是无能的、失败或依赖他人的则我们会拒绝接受帮助,即使在极端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也如此。

      日本老年人不接受让座,获得帮助的反应: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从帮助中得到的利益,以及我们接受帮助带来的成本.当助人行为可以回报,由此使关系中平等的均衡状态能够得以保持时助人行为最令人感激如果我们知道将来能对对方回报我们才愿意接受帮助相反,如果双方关系中相互帮助变成一方巨大的付出,就会导致欠债,并造成这种关系的不均衡不平衡的关系会威胁到关系的平等,还会造成权利的不平等美国年轻人宁愿不要家长的帮助).,抗拒理论认为个人的自由不愿受到干扰和威胁,如果我们知觉到我们的自由受到了威胁,则我们会表现出烦恼和敌意,这就叫抗拒,接受帮助的人会知觉到接受帮助要失去自由,所以会拒绝帮助中国唐山大地震),第三节 助人行为的研究与理论,一、拉坦内和达利(1970)的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 (一)责任分散的实验 1、房间充烟实验 2、遭难女士实验 3、罪行作证实验 4、癫痫发作实验 (二)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 1.干预模式 是否干预,需要经历五个认知阶段: (1)“注意”(notice),旁观者个人必须“注意”到发生的事件; (2)解释(interpret),个人将事件“解释”为紧急事件,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3)决定(decide),个人考虑要不要帮助困难中的他人,决定这是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是否要采取行动 (4)选择(choose),选择助人的形式,具体做法; (5)履行(implement),,2、社会作用力法则 法则一:社会作用力乘法法则 社会作用力I=f(SIN) 法则二:心理社会法则或边界作用原则I=sNt(t<1) 法则三:作用力分散原则I=f(1/SIN)或I=sN-t(t<1),,,二、摩根和帕克(1989)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 摩根和帕克认为帮助别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决定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因而提出“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 当助人得到的报偿超过付出的代价时,助人行为最容易发生。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拉坦内和达利(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 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 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问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 提供帮助的情况是: 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 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三、施瓦茨(1977)的利他主义模式与规范激活论 施瓦茨认为,这是因为个人的行为是受个人行为规范支配的,因此个人是否产生利他行为,有赖于其个人所形成的个人规范的性质个人将利他的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规范形成道德义务感、社会责任感、信念和价值观从而推动个人做出利他的行为 即使已经具有助人的个人规范的那些个人在紧急事件中也可能表现为不行动施瓦茨提出“规范激活理论”,通过对道德义务感的激活以及对利他行为需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后果的评估等心理活动的分析,来预测人们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利他行为 施瓦茨认为,个人助人与否可用四阶段模式来描述 1.激活阶段:对他人需要和自己责任的知觉 2.义务阶段:规范的构建和道德义务感的生成 3.防卫阶段:对潜在的反应的估计、评价和再评价 4.反应阶段,,四、施托布的移情实验和社会行为论 (一)移情实验 施托布假设影响个人亲社会行为发生的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有效地帮助他人的知识和技能,另一个是对困难者设身处地设想的能力,即移情的能力。

      据此设想通过训练儿童的移情能力和帮助人的适当的能力就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率 施托布设计了表演游戏和“诱导”两种方法,用来增进幼儿帮助处于困难中儿童的意愿实验中将儿童分为三组,两组儿童分别用其中的一种方法,还有一组用两种方法在表演组中,要求每两个儿童表演一种情境(如“一个儿童在隔壁房间里从一把椅子上跌下来”,“一个儿童站在驶来汽车的马路中间”,“一个儿童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而苦恼”等),其中一个儿童需要帮助,另一个儿童给予帮助实验者首先描述一个需要帮助的情境于是要求扮演“帮助者”的儿童即时做出所有他能想到的各种帮助行为;接着实验者又描述一些其他需要帮助的情境,也要求他如实地表演出来最后两个儿童交换扮演角色诱导组和表演游戏组的方法一样,只是仅仅要儿童口头上讲出如何给以帮助,而后实验者像在表演组一样提出其他适合的帮助方法,并指出每种方法会对有困难的儿童产生怎样的积极效果,也就是说,所谓诱导法即包括给儿童指出他们的行为对别人的效果,,在表演和诱导并用的一组中,儿童受到两种方法的训练在实际做出各种帮助后,实验者还说明会对有困难的儿童产生的积极效果还有一个控制组的儿童他们做着各种与帮助行为完全无关的游戏。

      上述测验情境是紧接在训练时所用的表演游戏和诱导之后进行的,所以还须确定所得的效果能否普遍地推及到与训练有所不同的情境施托布因此设计了第二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被试和一个成人实验者开始游戏,这时成人“意外”地掉落一盒曲别针,于是实验者轻声惊叫,并开始拣起散落的曲别针在这种情境中的量度就是被试自发地和由于敦促而拣起的曲别针的数量 (二)社会行为论,第四节 亲社会行为与品德教育,一、群体影响与德育的作用 (一)群体规范与舆论的形成及其对个人的影响 (二)责任心培养、移情训练 二、品德形成的三维结构 三、价值教育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个人价值观的定向作用与功能 (三)价值教育的探索 价值澄清法 (四)价值教育的若干建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