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象灾害学干旱灾害.ppt
168页干旱灾害,干旱通常指淡水总量少,不足以满足作物生长、人的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气候现象,是一种水量供需矛盾的自然现象 干旱使供水水源匮乏,长期无雨或少雨,气温高,湿度小,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使作物正常生长受到抑制,甚至枯死,造成减产或无收;干旱除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造成人畜饮水困难,城市供水紧张 干旱可能引起火灾、虫灾、疾病等灾害和造成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荒漠化加剧、沙尘暴频发等生态环境问题 干旱在中国是影响区域最广、发生最频繁的气象灾害之一俗话说:“洪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干旱是一种渐进性的灾害,特别严重的旱灾影响范围极广,损失也特别严重干旱灾害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亚洲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部、非洲大部、北美西部和南美西部的干旱半干旱区域,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干旱灾害也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2010年国内10大天气气候事件,1秋冬春特大干旱刷新西南地区气象记录 2009年9月至2010年3月中旬,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北部温高雨少,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了30%~80%,云南、贵州降水量之少打破气象观测记录。
二是气温偏高云南冬季平均气温,1950年以来的最高气温西南地区出现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秋冬春连旱,农业生产受灾严重、江河湖库水位明显下降、人畜饮水困难,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10年国内10大天气气候事件,据云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59年以来的历史资料,09年秋季开始的这场干旱的为近51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过程持续时间和平均干旱强度均为51年来之最截至2月25日,全省125个站除11个站旱情相对较轻外,其余114个站(91%)均出现重旱和特旱重庆长江及嘉陵江水位持续下降,自2月下旬以来,东北部巫溪的干旱又有加重趋势,开县和中部的武隆、彭水、丰都、南川、万盛等地仍为中旱本月下旬,降水总趋势仍以偏少为主,预计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干旱仍将持续或发展 贵州 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6个发生旱情,1700多万人出现吃水困难 广西 14个市中已有12个市出现旱情,176万人、87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 秋、冬、春连旱,干旱重现期为80年以上一遇,其中滇中、滇东、滇西东部的大部地区为100年以上一遇 四川 自去年冬春以来的持续旱情已使四川600多万亩农作物受灾 据中国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的最新统计,截至3月16日,中国耕地受旱面积达645万公顷,超过多年同期均值近180万公顷,有2000多万人因旱饮水困难,其中,西南五省区是重灾区。
旱情主要集中在西南五省区市像云南大部和广西、贵州这些地区持续受旱时间超过5个月,并且仍在发展财政部下发抗旱经费1.55亿元人民币除了南方旱情持续加重外,东北、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人饮困难也比较突出,下一步可能面临南北方同时抗旱的不利局面小鱼干死在贵阳水库大坝底部龟裂的淤泥上,3月14日,贵州惠水县陈仙英路经长顺县白云镇青口哨村时用当地村民的挑水桶饮水,云南富源 等待分水,四川村民舀泥浆水饮用,贵州省普安县郊外的一个池塘已经完全干涸,一个村民坐在自家的渔船上发愁贵州省普安县郊外的一个池塘已经完全干涸,一位村民在池塘边割草,3月16日拍摄的长江、嘉陵江汇流口一片大面积裸露的河床2010年3月16日,重庆,著名的朝天门长江水域暗礁险滩“猪儿碛”裸露在江中近日,受去冬今春西南地区干旱及三峡大坝水位消落影响,长江重庆段水位持续下降目前,全国因旱饮水困难人数已经达到2043万人2010年3月16日,广西东兰县隘洞镇林往村群众下田平整土地等候降雨 抢种广西干旱等级已经达到严重干旱,其中桂西北达到特大干旱等级2010年3月16日,广西东兰县隘洞镇廷怀屯农民张益宁在自己的承包田里等候降雨抢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的消息,目前广西14个市中已有12个市出现旱情,农作物受旱面积784.45万亩,因旱导致176.46万人、87.0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干旱导致广西东兰县无法组织春耕生产,大面积土地开始出现闲置现象(3月16日摄)2010年3月16日,广西东兰县班丘水库库底土地因旱出现了10厘米左右的裂缝2010年3月16日,贵州省开阳县城关镇青西村村民付燕子带着孩子在水库底找水连日来,贵州省旱情加剧,贵阳市郊开阳县城关镇居民饮水源青西村水库几乎干涸水库底部於泥龟裂,裂缝最大处约达10厘米据介绍,该水库修建至今近40年来,首次出现深落差人祸”因素 一方面,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 西南地区的水电站建设近年来密集上马,这将对流域生态带来重大改变,并且,水电站对水资源的“挟持”,这成为旱情加剧的一大原因金沙江:2308公里,流域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其干流落差3300米,水力资源1亿多千瓦,占长江水力资源的40%以上总装机容量4倍于三峡 这条大江如今就要被规划、建设中的25级水电大坝分割成一段段静水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平均不到100公里就有一座梯级水库的世界超大水库群干旱概况,干旱灾害是世界上广为分布的自然灾害,全世界有120多个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旱威胁。
重大自然灾害---夺走生命--自然生态和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波及范围最广、影响最为严重的一次旱灾,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围—些国家发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个国家,1.5-1.8亿人口遭受饥饿的威胁,死亡人数达300万自1968年开始,非洲西部大陆的萨赫勒和苏丹相继发生严重干旱,且持续不断、逐渐蔓延 1972年,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干旱不仅西非大陆,世界其他地区,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西北部、美洲南部、美洲中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前苏联的欧洲领土等,相继发生了严重干旱这一年,全球粮食总产量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一次出现下降,总产量减少了2%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1972年是历史上气候最恶劣的年份之一 1973年,一场举世瞩目的严重的环境与社会大灾难袭击了撒哈拉南部的萨赫勒地带7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特大干旱仍经常发生西非、东非的干旱一直不断,而且越来越严重1982~1983年,全球又一次爆发了大范围的严重干旱,干旱波及到非洲、大洋洲、印度、东南亚、南美、北美等地,其程度和影响又远远超过了1972~1973年的大干旱。
严重的干旱对发达国家也有很大影响生产水平发展越高,对灾害和气候变化的依赖性越大80年代北美,特别是美国出现的1980年、1983年和1988年三次大旱与热浪灾害,每年粮食减产1/3以上,造成的损失分别为210亿、131亿和390亿美元特别是1988年的特大干旱,导致美国许多部门产生严重的经济及环境问题,造成重大损失干旱容易发生地区,旱灾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气候通常将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250--5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地区世界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中东和西亚,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国的西北部这些地区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发量大,农业主要依靠山区融雪或者上游地区来水,如果减少,就会造成干旱世界上半干旱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区,欧洲南部,西南亚;北美中部以及中国北方等降雨较少分布不均,因而极易造成季节性干旱,或者常年干旱甚至连续干旱干旱的分布,干旱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自然灾害约占陆地总面积的55%,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不同程度地遭受干旱灾害的威胁我国干旱面积约占47%,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
干燥指数,干燥指数是反映某个地区的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标: r=E0/P 式中 r——干燥指数;E0——年蒸发能力,常以E-601水面蒸发量代替,mm;P——年降水量,mm 多年平均年干燥指数r与气候分布有密切关系,当r1.0时,即蒸发能力超过降水量,说明该地区偏于干燥,r越大,即蒸发能力超过降水量越多,干燥程度就越严重中国干旱,中国旱灾频繁,旱灾记载见于历代史书、地方志、宫廷档案、碑文、刻记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国曾发生旱灾1056次,年均2年1次干旱造成的灾害十分严重,如1640年(明崇祯十三年)在不同地区先后持续受旱4~6年,旱区“树皮食尽,人相食”;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有13个省受旱,据记载,“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个省受旱,有“啮草嘬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多”的记述1876~1879 年的华北大旱灾,旱区覆盖山西、河南、 陕西、河北、山东等北方 5 省,并波及江苏、安徽、四川北部及甘肃东部,由于干旱时间长,在总面积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田地龟裂,河流干涸,树木枯槁,青草绝迹,更没有任何庄稼,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据《万国公报》报导,灾区人民无任何粮食可以充饥,只能 “食草根,食树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纸,食丝絮,食死人肉,食死人骨,路人相食,家人相食,食人者为人食” 。
最后是 “饿莩载途,白骨盈野”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旱灾共饿死 1000 万人之多20世纪以来,1920年陕、豫、冀、鲁、晋5省大旱,灾民2000万人,死亡50万人1928年—1929年西北特大干早,当时甘肃省人口为550万,而灾民就达250万,饿死120万人;1942年河南大旱,饿死、病死者即达数百万人;1958年- 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死亡人口近2000万人;2006年重庆遭遇百年大旱,农田干旱面积达97%,有24%农田绝收,总经济损失65亿元,其中农业损失达52亿元历史重大干旱事件,是指持续时间在3年以上,干旱区域覆盖4个省份以上的干旱事件根据历史文献,最近1000年来重大干旱事件14例,其中出现于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分别是:公元989~991年(北宋);1209~1211(南宋);1370~1372年(元);1483~1485年(明);1585~1590(明);1637~1643年(明);1784~1787年(清)和1875~1877年(清)1637~1643年的干旱(通常又称崇祯大旱)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百年所未见。
我国南、北方23个省(区)相继遭受严重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在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连旱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连旱7年之久,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干旱事件前期呈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增多,转变为北涝南旱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崇祯大旱,1585~1590年的干旱地域广、变化大,大范围干旱持续6年干旱事件可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呈北旱南涝的旱涝分布格局,后段旱涝分布格局有改变,北方开始多雨,干旱区扩大并南移至长江流域及江南由各省逐年受旱成灾的县数统计可见,前段受旱最重的是河北、山西,后段受旱最重的是江苏、安徽和湖南,旱灾持续最久的则是河南1589年达到极旱,1585~1590年间各地河湖井泉干涸记录可旁证干旱程度,其中1589年的许多干涸记录为最近50年所未见例如,安徽“淮河竭、井泉涸、野无青草”;浙江“运河龟坼赤地千里,河中无勺水”等这次干旱事件尚伴有大范围饥荒和瘟疫,疫区随大旱地区而转移1877年为北方大旱的典型,在旱区中心的山西省南部二百余日无透雨,陕西华阴县1877年无降雨日数达290天以上,这样的持久干旱情形也是最近50年所未见的;汉水、汾水、浍水、汶河、渠河水涸。
疫疾伴随旱灾和饥馑迅速发生并蔓延,这期间蝗虫大面积发生 公元989年为中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