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氏灸培训资料.pps
127页马氏灸培训资料,--------马氏传灸堂,,马梓清编著,灸的起源,灸,《说文解字》释为“灼也”,即是以火烧灼之意先人们在用火过程中,可能因偶而不慎灼伤,结果却使身体另外一部分的病痛得到意外的减轻或痊愈,多次的重复体验,于是便主动地以烧灼之法来治疗一些病痛,逐渐产生了灸疗法灸疗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既是关于经脉的专著,又是记载灸法的最早的医学典籍内所提到的各种经脉病症,均采取灸疗其所属经脉之法马梓清编著,灸的起源,《左传》中提到公元前581年医缓给晋景公诊病时说过的“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这样一段话,其中“攻”字,一般认为应当作“灸法”非医药文献中最早提及“灸”字的,则见于《庄子·盗跖》篇:“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篇,还提出了艾灸“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从上述可知,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中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而且一些非医家在引喻射事时亦多用灸法,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灸疗之法已经相当盛行了马梓清编著,灸的起源,《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能》)。
它首先指出“灸者亦从北方来”(《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明灸法的产生与我国北方人居住条件、生活习俗和发病特点有关灸法的适应症包括外感病、内伤病、脏病、寒热病、痈疽、癫狂等,如“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痈”(《素问·异法方宜论》)灸法的作用具有起陷下、补阴阳、逐寒邪、畅通经脉气血等多个方面《内经》还提到灸的补泻之法:“以火补之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马梓清编著,灸的起源,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一书,指出灸法宜于三阴经病,或于少阴病初起,阳虚阴盛时,灸之以助阳抑阴;少阴下利呕吐,脉微细而涩时,升阳补阴或厥阴病手足厥冷,脉促之证,灸之以通阳外达;脉微欲绝者回阳救逆灸法禁忌范围则包括太阳表症、阳实热盛、阴虚发热等马梓清编著,医籍中灸疗占据重要地位,在晋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灸法都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晋隋时期医家陈延之,是提倡灸法的先驱之一,所撰《小品方》(现已亡佚)是我国古代一本重要方书,对灸法也多有论述他指出“夫针术须师乃行,其灸则凡人便施为师解经者,针灸随手而行;非师所解文者,但依图详文由可灸;野间无图不解文者,但逐病所在便灸之,皆良法”,表明灸法简便有效易于推广。
从散在于其它医籍的近三十则陈氏的灸方中,可以看出,他强调灸前刺去恶血特别是关于灸禁问题,认为《内经》禁灸十八处并非绝对,并提出直接灸要“避其面目四肢显露处,以疮瘢为害耳”等马梓清编著,医籍中灸疗占据重要地位,晋·葛洪之《肘后备急方》,大量收集了当时及前人治之有效而又简便易行的灸方全书共109条针灸医方,灸方就占94条之多除继承《内经》及《针灸甲乙经》的直接灸法外,首创隔物灸法,包括隔盐炎、隔蒜灸、川椒灸等另外尚应用蜡灸,以瓦甑代替灸器及烧艾于管中薰灸等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之中,也载述了大量灸疗内容,在灸法上,又增加多种隔物灸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马梓清编著,灸法应用的专业化和普及化,在唐宋时期,随着灸法的专门化,出现了以施行灸法为业的灸师如唐·韩愈的《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宋·张杲《医说》中,也曾有灸师之称除灸师专门掌握施灸技术外,鉴于当时盛行灸法,非医者对灸法也加以应用《南史·齐本记》载,有人自北方学得灸术,因治有效验,迅速推广,一时间都中大为盛行,被称之为圣火,甚至诏禁不止《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也提到:“吴蜀多行灸法。
表明此法在民间中已颇为普及马梓清编著,灸法应用的专业化和普及化,金元时期,由于针法研究的崛起,灸疗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在灸疗法的巩固和完善方面,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刘河间不囿于仲景热证忌灸之说,明确指出“骨热……灸百会、大椎”等,并总结了引热外出,引热下行及泻督脉等诸种灸法,罗天益则主张用灸法温补中焦,多取气海、中脘、足三里三穴施灸,认为可“生发元气”、“滋荣百脉”等元代名医危亦林提出“阴毒疾势困重,……则灼艾法惟良《世医得效方·集论说》)导阴毒宜灸的观点马梓清编著,灸法应用的专业化和普及化,艾卷灸法的创用此法最早记载于明初朱权之《寿域神方·卷三》,其云:“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等腹内觉热,汗出即差”其后,逐渐发展,又在艾绒里掺进药末,命名为“雷火针”或“太乙神针”所谓针,其实是灸,因它操作之法类似针法——隔几层纸或布,实按在穴位上之故艾卷灸操作方便,痛苦又较小,且可随意调节热力,故很快得以推广后来还有《太乙神针心法》(韩贻丰)、《太乙神针》(范毓传、周壅和编)等专书出现和流传马梓清编著,灸法应用的专业化和普及化,近40年来,中医的针、灸发展极不平衡,形成了重针不重灸的现象,银针的治疗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了很高的赞誉,而早于银针的灸疗技术及应用却处于没落状态。
其原因是传统灸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备用不便,灸疗的方法尺度不一掌握,容易给患者造成痛苦和肌体不可弥补的伤害,效果比起近代治疗方法来又不是那么好,这无疑使灸疗这一中医瑰宝必须面临改变这一状态,以顺应时代的需要我们要扬长避短,根据艾灸的理论思路,改进灸的制作方法与治疗技术,增加灸的治疗功能,避免原有灸法的痛楚和人体的伤害,使其更加方便、易于掌握马梓清编著,灸的概念,汉代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记载:“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刺以石针曰砭,灼以艾火曰灸”焫,烧的意思艾火烧灼谓之灸焫 灸法是运用一些能产生刺激性的物质,在一定的穴位上,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的温热刺激,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清代吴亦鼎在《神灸经论》上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致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概括的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 马梓清编著,灸的概念,灸法不仅能治病,而且能防病《备急千金要方》说:“宦游吴蜀,体上常需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瘟疫之气不能著人”这就是说,在身上常常施灸,可以预防传染病。
近代日本医家曾在工厂、学校、军队等单位全体施以灸灼,作为一项保健措施结果证实,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上施行的,有共同之处但是必须指出,灸法独具专长,不能以针代灸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一书中说:“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马梓清编著,灸的分类,灸法发展到明清,已经有许多种类了,仅灸的原料就有近20种,直接灸、隔物灸达40种之多,常用的灸法有:1、艾炷灸:分为直接灸,含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也称为瘢痕灸和非瘢痕灸;间接灸,含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药饼灸;2、艾卷灸:分为纯艾卷和药艾卷,药艾卷含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3、温针灸:烧针尾、传热灸等;4.其他灸法:温灸器灸法、灯火灸法、日光灸法、电灸、天灸、蜡灸等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一),灸法、不论虚实寒热,无所不宜 王焘(670--755),唐代医学家,陕西郿县人著有规模巨大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外台秘要》此书几乎包括医学各科,其中有许多是已经逸散的医药文献资料,并收集了大量的民间单验方,可称是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其功不可没他说:“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又说:“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令人卒不可解。
他只言灸,不讲针,原因是恐伤性命并举例说:“昔者华佗为魏武帝针头风,但针即差陀死后数年,魏武帝头风再发陀当时针讫即灸,岂头风可再发?只由不灸,其本不除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一),窦材,生于11世纪,宋,绍兴人,做过太医令,著《扁鹊心书》三卷窦材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保扶阳气为本”的主张 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强调阳气在人生命活动中的重大作用他主张“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葛洪,东晋著名医药学家,道家他所著《肘后备急方》中的隔蒜灸和隔盐灸,是隔物灸的最早记载陈延之,生卒年代不详,约为晋至隋时期医家,长于针灸,尤重灸法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一),龚居中,明代医家,字应园,金溪县人,著有《外科百效全书》、《红炉点雪》,他认为“火有拔山之力”,“若病欲除其根,则一灸胜于药力多矣”他说:“病之沉痼者,非针灸不解,以其有却夺之功第今之针法,得妙者稀,且见效少,若虚怯之体,攸至夭绝者有之而灸法祛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盖寒病得火者而散,犹烈日消冰,有寒随温解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水而气升,有温补热宜之父也。
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意也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所以灸法不虚人者,以一灼为一壮,以壮人为法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二),热病不可灸 张机,字仲景,东汉医学家,被尊为“医圣”他认为,灸法只宜用于阴盛阳虚的寒症而忌用于阴虚阳盛的热证,如《伤寒论》记载:“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脉浮亦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并从腰以下必重为痹,名火递也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不良后果还有发黄、谵语、惊痫、便血、鼻出血、口干、舌烂、烦躁等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二),张从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字子和,宋金时期河南兰考人著有《儒门侍亲》十五卷他推崇出血疗法,善用针,以“血实宜诀之”的观点大量放血诸阳发四肢此穴皆是浅薄之处,灸疮最难癒也汪机,明代医学家他认为针能治有余之病,不能治不足之病古人充实,病中于外,故针灸有功;今人虚耗,病多在内,针灸不如汤液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三),热病也可以灸 王执中,宋代针灸学家。
字叔权,浙江安阳人,为乾道乙丑(公元1169)进士,官从政郎灃州教授,著有《针灸资生经》明代针灸家高武和《四库提要》对他评价很高他批评当时知药不问灸的各种言论是“皆自问其过耳”他在《针灸资生经》中记载:“有士人患脑疼热,甚则自床投下,以脑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人教灸卤会自愈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刘元素,(1120—1200)金代著名医学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说:“泄者假令渴引者,是热在隔上,水入多,则下隔入胃中此证当灸大椎 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三),罗天益,(1220—1290)元代医学家他极力推崇灸法在《中风灸法》中说:“凡治风续命汤之类,然此可扶持疾病,要收全功,必须火艾为良又:“如素有风人,尤须留意此灸法,可保无虞灸中脘、气海、足三里三穴的意义在于调理脾胃、培补元气同时,他还记载气虚又热患者,除用甘温之外,并巧施灸法,而患得愈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1117)编,《圣济总录》书中记载:“凡痈疽发背初生凡灸后似焮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马梓清编著,历代医家的流派与观点(四),针、灸、药要因病而施 孙思邈(581—682),隋唐时期著名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
他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擅长针灸,提出针法、灸法、药物因病而施的主张他说:“其中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与针无异,即下白针,若温针讫,乃灸之,此为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