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如何做一个好网编.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5177207
  • 上传时间:2017-08-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04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如何做一个好网编?陈文定发表于 2007/8/1 10:03 1693次点击 | 收藏如何做一个好网编?如何靠这个职业养家糊口?如何挣得优厚薪水发展自己?如何在这个职业里实现自我价值?我们应该从职业生涯整体规划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新闻- 编辑-推广- 策划-运营,就是我认为的网编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在中国第一批网络编辑教材里,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有70%的比重是新闻编辑;20%是社区管理;10%是网页制作技术   从实际应用的情形看,新闻那一块儿知识放在5年前综合门户时代还能凑合用,现在我不得不提醒你们,在网络飞速发展的2006年,它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了;对于第二块儿知识,社区与互动,在社区概念空前强大的 web2.0时代,那些常识只能算入门级的 ABC;对于网页技术那一块儿,这点值得赞同,不会四大软件(三剑客 Deamweaver、Flash 、Fireworks 加Photoshop),就不是一个好网编在实际工作当中,你不得不面对和技术部门扯皮的难题,会软件,就不会被那些小子蒙了你   但仅有这个还不够在我看来,会软件、懂一些应用技术,只是拥有了武器,是硬功夫;除了硬功夫,你还需要“深厚的内力”,这个内功就是以上的五个台阶。

        1、新闻   关于网络编辑,只是复制粘贴的尴尬,网络搬运工的无奈,大量此类帖子充斥于网络之间,令人沮丧但切不可因此瞧不起这个最基本的   “复制粘贴”人的知识结构的建立,就像盖一座大厦,一砖一垒慢慢堆积,才可见到大厦全貌没有这个最基本的垒砖头的过程,你是无法领略到做新闻的真谛的你的新闻粘贴的多了,你就知道哪些是好新闻,哪些是垃圾新闻,哪些新闻可以成系列,哪些新闻可以追踪粘贴,哪些新闻没有报在点子上,你是否考虑用一个更好的标题替换它倘若你觉得这些新闻对某一事件的表露还意犹未尽,你不妨大胆地进行几条新闻的整合当你觉得某一事件确实影响重大,那么你就应该考虑作个专题出来了,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梳理一遍到这个地步,你就已经学会新闻的加工、组织乃至创新了   从来没有人要你每天不加思考的复制粘贴我们的网编教材师傅彭兰女士早写过一篇文章:粘贴——加工——组织——解读是网络新闻的四个层次低手只能看到第一层,而高手则能看到后几层   互联网技术每天都在更新,一些很好的技术已经可以让你不必费力地去找新闻例如 RSS,例如百度和 Google,例如网摘,你只需做一下定制,新闻会主动送到你面前   如果你做新闻,没有做到能策划专题的能力,那么,你这个新闻编辑是不合格的。

        如何做一个新闻编辑,彭兰老师绝对会给你高手级的指导,多看看吧!   2、编辑   由于政策的原因,国内大多数商业网站目前还不具备自采新闻的权利这意味着70%的网站的内容编辑需要培养这样一种意识:整合   互联网上的大多新闻处在信息的 “整合” 阶段,信息“整合”对于目前的网络编辑来讲是一个较为经济的做法   信息整合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学问最大说的浅一点包括形式上的组织与内容上的组织,即进行合理的界面设计,合理的新闻栏目与专题的策划,一方面对现在的新闻进行整合,一方面争取独创性从长远来看, “原创”必然是趋势即使你暂时做不到原创,也要利用评论、深度报道等尽量向原创方面靠拢,收集专业人士的观点文章,突出自己的原创特色   说的深一点,你要明白分类与聚合是怎么回事儿Web1.0的时代,网站少,都是大一统,看着就新鲜,也捉摸不出个门道来;web2.0时代,分类与聚合的应用无处不在,才真正品出点互联网的味道来   像265、hao123只是应用了最基本的分类导航技术,就已经声明赫赫了;58同城、51city、客齐集和赶集网则是典型的分类信息网站,他们分别获得了 IDG、软银等国际 VC 巨头的青睐;更高的是分众传媒与聚众传媒,身价可达数十亿美元,已经把分类与聚合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当然顶级的应用当属搜索引擎了,搜索引擎是典型的聚合思维的体现,百度、google 现在我们谁还能离开它们呢?   所以我说,谁要不会用搜索引擎来做工作,谁就不适合在互联网发展;谁的搜索引擎要是玩儿的不精,谁就不是一个好网编。

        关于此类的知识,推荐你们上两个网站做日常补习吧:   在此我想提醒诸位同仁,分类之后专业化,选择某一个知识类别,选准某个领域或者某个频道来做,财经、IT、游戏体育或者教育,进入你的细分市场,一直做下去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会积累,才能看到大厦的全貌那种做综合新闻,在不同专业的网站之间跳来跳去的人,是目光短浅的   对于聚合,一定要记住这个词——keyword   目前所有的搜索引擎的奥秘,所有的专题,所有的网络推广,所有的相互链接,所有的 Tag,无不依赖于它关键词,就是我们打开阿拉伯山洞的神秘之钥网络上的信息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而聚合不过是选择你需要的,选择同一类的,让万物各归其类转载:如何做一个好编辑书卷气书卷气来源于对书天生的兴趣这种兴趣就是一种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终生盘桓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很多编辑班上得很诚恳,但聊天喝茶吃饭喝酒从不谈书,平时从不逛书店也从不买书,也不关心新京报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跟文化学术界从来没有朋友,他们身上透露出来的气质,没有一点书卷气,这样的同志跟一张报纸一杯茶的机关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出版做的是一种文化的生意文化的生意的好坏决定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而对文化的理解植根于我们对文化的兴趣,对书要有一种真正的热爱,如果只把它当个饭碗来应付,就不一定能做好,而且也会越做越没灵感越做越苦闷。

      知之不如好,好之不如乐之所以看一个人像不像一个编辑,不是看他八小时在干什么而是看他八小时之外在干什么如何培养书卷气?一是广泛的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做编辑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作者,每个人的学识和专业都不一样,而每个人一谈到自己的专业都好为人 师口沫飞溅,这个时候我们编辑为了不显得尴尬让谈话继续,我们还得强打精神来应付,这个领域你不一定很精通,但起码要了解一个大概这就要考验我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和阅读视野,比如做人文图书的编辑不能因为你学的是文学就可以对历史和哲学不闻不问,不能因为你学的是历史就可以对常备的的文学经典没有涉猎,相反你对文史哲都应该有常识性的了解在知识结构上上海少儿出版社社长王一方先生算得上是一个全能型编辑,十余年前我第一次见他时他是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中医编辑,他谈起马王堆的性医学来让我面红耳赤又大开耳界,接着大谈周作人,接着大谈曾国藩,让我一个中文系出来的在他面前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二是广泛的交往,听君一席言胜编十年书与作者交往,与同行交往,与书界媒体的交往等等都可以让我们广开思路,获益良多每当我没有选题感觉的时候,为一个选题做与不做而犯愁的时候,为一句广告词而冥思苦想的时候,我会走出来选择跟一个朋友聊聊天吹吹牛。

      江西教育出版社早年出过一套很有影响的科学人文丛书“三思文库” ,其中“三思”这个绝妙的书名(把西方的“ 赛先生”和中国儒家的“三思而后行 ”结合起来)就是当年刚出道的黄总与刘兵、吴国盛等科学史名家在一个茶馆聊出来的这方面三联原老总沈昌文先生做的非常出色,他每周会找一个作者来三联韬奋中心喝咖啡聊天,从与作者的交流碰撞中激发灵感捞到点子,早年的《读书》办得那么好,也就可想而知了激情要做好编辑,还需要激情我在很多新编辑身上看不到这种由内而发的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发现好书稿时的拍案叫绝,在找到好作者时的相见恨晚感动莫名,在与作者讨论书稿时的当仁不让,在策划选题方面的绞尽脑汁,在办事效率方面的雷厉风行激情对编辑的组稿非常重要一种光明向上的心态,一个热情开朗的表情,一种做不好事情决不罢休的执着,才能给作者一种信心一种力量,要他接受你的组稿,首先要他接受你这个人现在书稿市场竞争很厉害,如果你慢条斯理或者暮气沉沉,你肯定抢不到好书稿,一个有激情的人才能感动作者,才能让他放心把自己的心血之作交到你手上其次激情还表现在对编辑工作的投入,我们公司不怎么提倡加班,但是我们还真该有一种努力的自觉,不用扬鞭自奋蹄,今天的事就该今天做完,没做完通宵达旦也要完成。

      再次,激情还表现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 上,克服困难最需要的是这样的激情我们在组稿的时候经常会遭遇打击,名人的架势往往会挑战我们自信心,此刻我们就得要用激情来重树我们的信心,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也要“搞定”他我有一个朋友,早年做编辑的时候,非常认死理,每次冬天来北京组稿,遇到作者不在家,那时没有更没,他就坐在楼梯口傻等,等到半夜作者回来,他已经是饥寒交迫形容枯槁作者见到这样的编辑没有不感动的亲和力很多很老练的编辑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稿子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让别人由喜欢你而信任你我们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编辑上天入地的组稿能力来源于自身的亲和力台湾的朋友讲到编辑的十种能力,我对编辑的亲和力特别有感触首先,我们的年轻编辑都出身名校,做事的能力应当不差,但我要特别提倡一种共事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合作特别需要的亲和力其次就是对外与作者的交往能力很多很老练的编辑能拿到别人拿不到的稿子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种能力是让别人由喜欢你而信任你我们是在做事,更是在做人有的编辑出去跑了一圈可能什么都拿不到,但有的编辑就能马到成功满载而归曾经有个著名文学编辑名叫梅朵,作家圈里叫他“没法躲“ ,他的亲和力太强了,只要他看上的作者就没有跑掉的。

      有的人天生就有亲和力,俊朗周正,光明笃实,作者们第一次见面没有不愿交付的;尖嘴猴腮,小鼻小眼,第一眼要让别人交付于我,恐怕就有些困难所以我必须在后天培养上下功夫亲和力如何培养?一、在陌生拜访时要学会与作者聊天聊天并不是马上进入主题,你首先要营造宽松友好的谈话氛围,先走“农村包围城市 ”,然后方可 “武装夺取政权”二、在讨论书稿时,要采取“同意挺进法” ,就是先肯定对方后才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以退为进作者们往往自视才高八斗,你个小编辑如意气用事针尖麦芒吵起来,后果肯定是鸡飞蛋打不欢而散三、学会赞美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成功学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是 “赞美使人进步”人们都不拒绝好话,与别人打交道时,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不吝赞美尤其是作者们十年磨一剑,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写就一部书稿,你能夸到点子上,他会引为同调,感君知遇之恩四、学会幽默幽默是一种风度更是一种涵养在许多交际场合,幽默能化解尴尬打破僵局,加深印象赢得人缘五、学会微笑       眼力编辑在泛读的同时还得有一个精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还得形诸笔墨写写书评,只有写了,别人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否则阅读变成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说过“名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 ”所以啊,编辑除了阅读生活还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生活怎么让作者认可你?光放下架子厚着脸皮、生拉硬扯是不够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你对作者的定位,对作品的理解这就要考验编辑的判断力也就是眼力了你能不能指出作品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能不能在与作者交流中产生碰撞、擦出火花,敢不敢在那些盛气凌人的名人大家面前说“不” 你的勇气来源于你的水平这跟平时的读书很有关系 “观千剑而后识器 ”,编辑读书怎么读呢,沈昌文先生说“非浅尝则止不可 ”,我则主张编辑在泛读的同时还得有一个精读,而且在读了之后还得形诸笔墨写写书评,只有写了,别人的东西才会变成你自己的东西否则阅读变成别人的思想在自己的脑袋里跑马,尽信书不如无书老出版家锺叔河先生说过“名编辑是编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 ”看看我们业界几位出版界名流,如李庆西、王建辉、王一方、俞晓群等哪一个的笔下功夫不是如何了得所以啊,编辑除了阅读生活还得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批评生活这方面我经常给同仁们讲一个例子:我刚当编辑的时候,到北京来组稿,取法乎上,斗胆拜访作家社的副总编龙先生此公何许人也, 《林海雪原》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