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保护通论:第四章(5)果树蔬菜病害.ppt
60页苹果、梨树梨轮纹病 Apple and pear ring rot,又称粗皮病,各苹果梨产区均有分布,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富士和金冠等优质感病品种的推广,该病造成的大量烂果已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通常感病品种病果率2030,严重时5060 日本梨系统尤为感病,使树干病疤累累,严重影响树势和结果寿命第五节 果树病害,苹果梨轮纹病,一 症状,树干:以皮孔为中心形成稍突起的褐色小斑点,扩大后近圆形暗褐色;后病斑中央呈瘤状坚硬突起,周围组织凹陷,病健交界处发生龟裂,翌春,病斑表面产生黑色小点,即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座果实: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褐色小点,扩大为红褐色同心轮纹,有酸臭味 叶片:褐色病斑,具轮纹,上散生小黑点梨轮纹病后期,二 病原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 Bortryosphaeria berengeriana 子囊菌门腔菌纲隔孢菌目簇球腔菌属,病菌子座埋生于寄主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外露,黑褐色,球形病菌生长、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7,孢子萌发需要水膜苹果梨轮纹病,1、假囊壳 2、子囊及子囊孢子 3、拟侧丝 4、分生孢子器 5、分生孢子,越冬:病菌以菌丝体和子座在被害组织及死枝越冬,秋季落地的烂果对初侵染不起作用;翌春,菌丝体继续危害,子座则产生子囊孢子,遇水释放,风雨传播,侵染枝干、果实和叶片。
侵入:病菌自皮孔和伤口侵入,当年新形成的病斑一般不形成分生孢子器,第二年和第三年,病斑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因此,该病菌的田间侵染多属于初侵染,无再侵染 果实感病:座果后至成熟期(4下9月)均能感病,尤以57月为病菌集中侵入时期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幼果时侵入,成熟时发病三 病害循环,四 发病因素,气候条件:47月果实和新生枝条易受感染, 雨日和雨量是病害发生的关键因子 寄主抗病性: 苹果:红星、富士、金冠、青香蕉最感, 国光、元帅次之. 梨:日本梨感,鸭梨早酥梨感,雪梨、莱 阳梨较抗 皮孔大且多的品种感病 栽培管理:肥水不足、虫害多的果园发病重,五 防治,采用选取无病苗木、加强栽培管理、铲除越冬侵染源、接合生长期喷药保护的综合措施 选无病苗木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施肥,避免大小年、防虫 消灭菌源:冬季修剪,剪去病虫枝;休眠期喷3-5波美度石硫合剂铲除潜伏病菌 手术治疗:刮除枝干上的病斑,涂402抗菌剂或福美砷 生长期保护:57月果实感病期,波尔多液、 代森锰锌等保护树冠和树干 贮藏期药剂浸果:甲基硫菌灵等梨锈病 Pear rust,分布于我国各梨产区,引起早期落叶落果该病菌为转主寄生菌,转主寄主为桧柏、龙柏等。
一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和幼果叶片正面初产生橙黄色小点,逐渐扩大成近园形,病斑中央橙黄,边缘淡黄,最外层一圈黄绿色晕圈,后病斑表面密生橙黄色针头大小的小粒点(性子器),潮湿时溢出黄色黏液(性孢子),黏液干燥后,小粒点变黒;后期病斑变厚,背面淡黄色疱状隆起,上产生数根灰黄色毛管状物(锈子器),最后病斑变黒干枯 幼果症状相似,引起果实畸形 翌春在桧柏的针叶、叶掖或小枝上产生球形瘤状菌瘿,形成红褐色圆锥行冬孢子角,遇雨吸水膨大成橙黄色舌状胶质块梨 锈 病,橙黄色小点,毛管状物,冬孢子角,病斑变黒干枯,苹果锈病 Photograph courtesy D. H. Scott,雪松树上的冬孢子角 Photograph courtesy A. L. Jones,冬孢子角,雨后流出的冬孢子 Photograph courtesy Mike Boehm,二 病原菌,亚洲胶锈菌 Gymnosprangium asiaticum 担子菌门 胶锈菌属,病菌在整个生活史中可产生四种类型的孢子,需要在两类不同的寄主上才能完成生活史,在梨和山楂上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在桧柏上产生冬孢子和担孢子 性孢子器扁烧瓶形,埋生在叶片正面表皮下;锈孢子器丛生于叶片背面病斑上,细长圆通形;冬孢子角红褐色,冬孢子遇水胶化萌发,产生担孢子,冬孢子萌发适温1523,需要水膜。
叶片正面性子器和 背面的锈子器,性子器,锈子器,锈子器,性子器,性子器,锈子器,梨锈病冬孢子,萌发为担孢子,性孢子和锈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5公里,冬孢子角,性子器和锈孢子腔,锈菌生活循环,3月 冬孢子成熟,遇雨冬孢子萌发,3下4下 担孢子侵染梨树,4月 梨树上产生性孢子、锈孢子,病斑扩展,5月 锈孢子侵染桧柏,2月冬孢子角出现,气孔或直接侵入,锈菌生活循环 梨胶锈菌生活史.gif,四 发病因素, 梨锈病分生的轻重与梨园周围5Km范围内的桧柏数量密切相关 梨树萌芽、幼叶初展时多雨则病害严重 中国梨最感病,日本梨次之,西洋梨最抗,五 防治,铲除转主寄主:5km范围 药剂防治: 梨树萌发前,对桧柏施药,抑制冬孢子萌发 药剂为五氯酚钠和石硫合剂 梨树萌发至展叶25天内,用药三次, 多菌灵或三唑酮,柑橘溃疡病 Citrus canker,溃疡病是柑橘的重要病害在亚洲发生普遍,我国1919年在广东首先报道,随频繁的种木调运,该病已蔓延了十多各省,尤以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受害最重检疫对象,一 症状,叶片受害后,在也背出现暗黄色针头大小的油渍状斑点,后病部开裂、木栓化,有黄色晕圈果实和枝干病斑类似,但更大,火山口状开裂更显著。
柑橘溃疡病,坏死,柑橘溃疡病,柑橘溃疡病,柑橘溃疡病,二 病原菌,地毯草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 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citri 细菌,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短杆菌,极生鞭毛,有夹膜,无芽孢,革兰氏阴性;生长适温2030,主要侵染芸香科的柑橘属和枳属.,风雨传播至嫩梢、嫩叶和幼果上,从气孔、皮孔和伤口侵入;通过带菌苗木、接穗和果实的调运长距离传播,四 发病因素,寄主抗病性 品种:橙类最敏感,柚类其次,柑和橘较抗,金柑免疫(叶片气孔差异) 树龄:低龄树易感,高龄树较抗; 发育时期:病菌只侵染一定发育阶段的幼嫩叶片、新梢和幼果,刚抽生的叶、梢和刚谢花的幼果、革质化的叶、木栓化的梢、已着色的果均不受感染; 气候条件:2535利于病害发生 降雨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栽培管理:虫害加重病害发生,五 防治,检疫防范: 若新区发现,应焚毁根治 冬季修剪、清园 药剂防治 对苗木和幼树,以保梢为主,在夏、秋新梢抽出2030天、叶片刚转绿时用药 对成年树,以保果为主,分别于花谢后10、30、50天用药 药剂:波尔多液或农用链霉素,蔬菜病害,茄科蔬菜青枯病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茄科青枯病,是茄科蔬菜重要的病害之一,尤以番茄受害最重,马铃薯、茄子次之,辣椒最轻。
70年代以来,他的危害急剧加重,发病区迅速扩大 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番茄一般苗期不表现症状,30cm高以后才开始发病植株凋萎,但叶保持绿色;病茎下端表皮粗糙不平,发出大且长短不一的不定根萎 蔫 番茄青枯病,二 病原菌,茄劳尔氏菌 Ralstonia solanacearum 细菌,薄壁菌门劳尔氏菌属 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菌落白色、褐色或黑褐色,极鞭1-3根,生长适温3037生长pH范围6-8,6.6最适宜 寄主种类众多,可侵染200多种植物三 病害循环,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随雨水和灌溉水传播;对马铃薯而言,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源; 病菌从根、茎部伤口侵入,在导管内大量快速繁殖,并产生大量胞外多糖,阻碍水分运输,引致植株萎焉四 发病因素,温湿度:高温高湿利于发病 久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病害更加严重 栽培管理:高畦、排水良好发病轻 连作发病重五 防治,种植抗病品种:一般早熟品种较抗 改进栽培管理:与禾本科作物尤其水稻轮作3年或以上调节土壤酸度,撒生石灰 化学防治:种薯、种子消毒,选用 300mg/L新植霉素浸泡30min田间防治:拔除病株,消毒病 穴(福尔马林或生石灰)或在发病初期喷施农用链霉素。
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在油菜、花椰菜、甘蓝、萝卜、芥菜和荠菜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生 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留种株茎、花梗和果荚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初淡绿色小斑,后扩大成黄色角斑,潮湿时,叶背灰白色霉层莴苣霜霉病,霉状物,白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黄瓜霜霉病,葡萄霜霉病 Plasmopara viticola,病原菌,寄生霜霉:Peronospora paracitica, 藻物界卵菌门霜霉属,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专性寄生无隔菌丝,产生吸器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囊,游动孢子囊可直接萌发产生芽管游动孢子囊萌发适宜温度7-13 ,需水分,侵入适宜温度约16霜霉菌的孢囊梗、孢子囊和卵孢子,分别引起葡萄、十字花科、黄瓜和莴苣的霜霉病,病害循环,越冬: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区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游动孢子囊再侵染 南方地区无需越冬 传播:卵孢子和游动孢子囊随气流和雨水传播,气孔或表皮直接侵入发病因素,气候条件:温度决定发生早晚,雨量决定 发生轻重春秋凉爽高湿发病重 栽培条件:连作发病重,过渡密植发病重防治,抗病品种: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合理轮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轮作或水旱轮作 药剂防治:病害发生初期,710天喷药1次。
药品:阿米西达、甲霜灵、霜霉威等,1.气传多侵染病害防治:以稻瘟病防治为代表,选用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管理和结合适宜时期进行药剂防治2. 土传单侵染病害防治:以棉花枯萎病为代表,防治以轮作为主3. 病毒病害:防虫以防病4. 注意不同病菌选用相应的农药:半知菌和子囊菌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三唑酮、烯唑酮、丙环唑、代森锌;鞭毛菌选用阿米西达、甲霜灵、霜霉威等;细菌选用噻菌铜、氯霉素、农用链霉素、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5.基于不同病害特性进行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