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资本论 》的 逻辑.ppt

51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90859433
  • 上传时间:2019-06-1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4MB
  • / 5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资本论》与市场经济的逻辑,讲课人 王天义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副会长,问题的提出,中国改革开放过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从经济上来看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曾经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进行阶级统治不到100年的时间内,通过市场经济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前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市场经济在中国30多年的时间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经济以接近年均10%的速度增长,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中国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市场经济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地方,能让生产力实现这么快的发展? 这就是市场经济的逻辑的力量!,市场经济本身不是一种社会制度,但它又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制度而存在和发展,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逻辑的见解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 + 自由竞争 米塞斯的结论:要么是社会主义,要么是市场经济 弗里德曼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议:1、中国需要一个市场经济;2、中国需要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3、中国需要一个私有化的自由的市场经济 1990年“华盛顿共识”:即只要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实行私有化,就必须打破管制实行自由竞争。

      对马克思观点的传统理解 有些人认为,即使依据马克思的观点,也会得出发展市场经济就必须发展私有制和提倡自由竞争的结论因为他们认为,《资本论》中讲商品生产存在原因的时候,也是把私有制作为其两大原因之一,也是把自由竞争作用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的 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是清楚的这里的问题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怎样论述市场经济与私有制的逻辑关系的?能不能依据《资本论》中的基本思想,在不搞私有化的前提下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一、《资本论》的理论逻辑,二、《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的逻辑,三、《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展开,主要内容,一、《资本论》的理论逻辑 (撇开资本主义制度,《资本论》就是一部市场经济论),(一)《资本论》的思想来源,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终结,(1) 威廉·配第提出劳动价值论(赋税论1662) 政治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亚当·斯密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 把政治经济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国富论1776),(3)大卫·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 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到顶点并送到终点(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1843年马克思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7年冬关于《雇佣劳动与资本》的演讲,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1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2稿),1864——1865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第3稿),1867年马克思亲自校订出版《资本论》第1卷,1885年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第2卷,1894年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第3卷,1859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二)《资本论》的写作及出版,(三)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由国民财富转向生产关系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指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运动规律。

      如果撇开制度因素, 《资本论》研究的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研究方法:唯物史观,“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枯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四)《资本论》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原理,1、《资本论》的理论框架,,,资 本 的 生 产 过 程,资 本 的 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的 总 过 程,2、《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资本论》第一卷的三大原理,商品,资本,货币,,价值剩余,积累资本,,,,,,,,《资本论》第二卷的二大原理,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G——W…P…W′——G′·G——W…P…W′……,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I (v+m) = II c,I (c + v + m) = I c + II c,II (c + v + m) = I(v + m) + II(v + m),,,,,,《资本论》第三卷的五大原理,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股份公司,土地所有权和地租,三种收入和三大阶级,,,,,,,,,,,,,“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它们却有一个长处,即它们是一个艺术整体”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第135页。

      《资本论》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刚出版后(1868.1.18)给恩格斯的信中提出了他的《资本论》中有三个崭新因素: (一)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 (二)工资第一次被描写为隐藏在它后面的一种关系的不合理的表现形式,这一点通过工资的两种形式即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得到了确切的说明; (三)过去的一切经济学一开始就把表现为地租、利润、利息等固定形式的剩余价值特殊部分当作已知的东西来加以研究,与此相反,我首先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 (见《资本论》书信集第250页) 以这三个崭新因素为内核,形成了《资本论》的创新体系商品价值,,旧价值,新价值,,工资,剩余价值,,利润,利息,地租,第一个崭新因素 劳动二重性,第三个崭新因素 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和它的各种特殊形式,第二个崭新因素 工资的本质,《资本论》中的三个崭新因素 (马克思致恩格斯的信1868.1.8),二、《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的逻辑 (商品生产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没有商品经济概念,但他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概念;马克思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他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概念。

      学术界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以货币为纽带连接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可以叫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达形式或商品生产的普遍化形式可以叫市场经济商品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和元素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生产的逻辑可以看作是《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的逻辑1、关于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产生有两个条件: 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一般基础;劳动的单一性和需要的多样性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来解决 不同利益主体是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为使让渡成为相互的让渡,人们只须默默地彼此当作独立的人相对立就行了” 《资本论》第1卷,第55、105页 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劳动交换必然采取的经济活动方式 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 同上书第106页 因此,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是极不相同的生产方式都具有的现象,尽管它们在范围和作用方面各不相同 同上书第133页商品社会的本质和商品拜物教,商品社会是人的关系通过物的关系来反映的特殊社会,商品拜物教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商品生产者把商品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扭曲心理。

      马克思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 《资本论》第1卷第89页 商品拜物教进而发展为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这种商品、货币、资本拜物教,是导致社会一些病态、腐败和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2、关于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663页 价值规律对资源配置的主要作用: 一是通过同一种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要求,形成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推动同一部门不同企业优胜劣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 二是通过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作用,使资源配置建立在社会劳动按比例分配规律的基础上 三是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价值的决定,调节资源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分配供给,价格,竞争,需求,价值,,3、价值规律配置资源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 《资本论》第3卷第10章,4、关于商品生产发展和消亡,马克思把商品生产分为两个阶段:简单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发达的商品生产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

      《资本论》第2卷127页 “只有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才成为一个划时代的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在它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劳动过程的组织和技术的巨大成就,使社会的整个经济结构发生变革,并且不可比拟地超越了以前的一切时期 同上书第44页商品生产消亡的条件,马克思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灭亡,随着社会对生产资料的统一占有,人们的个别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商品货币关系将随之消灭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劳动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 《资本论》第1卷第95--96页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得很明白: “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耗费在产品生产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这些产品的价值,不表现为它们所具有的某种物的属性,因为这时和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3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说得很明白: “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人们可以非常简单地处理一切,而不需要著名的‘价值’插手其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303页根据马恩的分析,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资本论》第1卷,第97页 这个条件就是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换句话说,只要还存在着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差别,每个人的劳动还不表现为直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