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4页2010 年黑龙江省鸡西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8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 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 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 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 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 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B. 不以疾也(快)C. 从流飘荡(顺、随) D. 负势竞上(势力) 9.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 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 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 读者以深刻印象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 的共同特点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 侧重于写水流之 ,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 ;甲 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 月”来写 ,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答案:8、D 10、B(一)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节选自《 唐雄不辱使命》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4 分)(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 (2 分)答: (二)(二)溥幼嗜学。
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选自《 明史·张溥传》 )1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2 分)(1)俄顷立就 ( 2)日沃汤数次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2 分)如是者六七始已译文: 12.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l 分)答案:(一)6、 〔 1 )通“措” ,置 (2 )道歉 7 、B 8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9.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二)(二)10. ( l )完成(2 )热水 11、像这样(先抄后烧再重抄)反复六七次才停止12 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 (言之有理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