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察职业道德》课程教案.doc
22页《警察职业道德》课程教案教学设计:本章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二、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关系 授课内容概要:第八章 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修养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品质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活动通过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能够使人民警察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培养道德理想人格,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促进人民警察更好地实现职业道德理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研究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涵义与基本特征1、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涵义: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民警察实施系统地教育影响,使人民警察具备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品质,自觉地践行其道德义务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实现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向人民警察个人品德的转化,提高人民警察的道德觉悟和水平,培养人民警察队伍的良好的道德风尚,从而形成人民警察良好的道德品质。
2、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第一,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起点具有多端性提高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认识是整个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的前提和起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的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都必须而且只能从解释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等开始第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进程具有重复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重要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民警察坚定的道德信念和相应的行为习惯因此,它比起其他单纯的知识教育、健身教育以至审美教育来说,要更艰巨和更复杂没有连贯的、反复的教育,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或是不能巩固其良好效果的第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在整个人民警察职业教育中,更要注重实践,必须适应当时社会实践的客观情况和客观要求,必须注重引导人民警察真正按照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去履行应尽的义务第四,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具有渐进性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品质,从广泛的意义上说,是可以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培养和改变的,但决不能认为,一经教育就立即显现出重大的变化荀况提出的“积善成德” 是有一定道理的二)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具体说来,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民警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塑造优秀的人民警察,传授业务知识,增加工作能力、警体技能等,这只是教育的部分使命,并非全部意义,教育肩负更为重要的使命是陶冶人性,塑造良好的品德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使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人民警察内在品质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为人民警察提供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规范的职业道德要求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人民警察提供必要的职业道德实践指导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使人民警察高标准、严要求地对待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第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民警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地位和宗旨,有利于人民警察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通过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使人民警察充分认识公安工作的宗旨,建立起人民警察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他们分忧解愁只有这样,才能密切警民关系,完成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任务三)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与过程:1、内容: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既包括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教育,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范畴的教育,也包括人民警察的敬业教育、乐业教育和勤业教育所谓敬业教育,就是教育人民警察认识本职业在社会生产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本职工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用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对本职工作做到专心、认真、负责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所谓乐业教育,就是教育人民警察热爱本职工作,认识到做好本职工作是光荣的和幸福的,树立起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从热爱本职工作出发,进一步热爱自己的工作对象,以从事自己的职业为快乐所谓勤业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民警察勤于人民公安事业,勤勤恳恳地做好本职工作2、过程:开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就是依据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对人民警察开展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第一,提高警察的职业道德认识第二,陶冶警察的职业道德情感第三,锻炼警察的职业道德意志第四,确立警察的职业道德信念第五,养成警察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总之,人民警察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不断地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认识,培养职业道德情感,锻炼职业道德意志,坚定职业道德信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这几个环节在人民警察道德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循环往复,推动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达到更高的境界四)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1、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则第一,目标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构建社会主义时期人民警察的职业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信念,这是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理想目标。
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同时,要立足现实,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现实状况出发,要根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发展的特点,提出、制定符合现阶段人民警察思想特点和水平,既有普遍性,又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强的能为广大民警接受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以此来引导人民警察职业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第二,正面引导的原则人民警察在形成职业道德品质的过程中,既存在积极因素,又存在消极因素因此,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必须坚持正面引导,启发自觉,促使人民警察依*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直接向人民警察明确指出前进的方向,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启发人民警察明辨是非,形成明确的职业道德认识第三,注重实践的原则进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不能从观念到观念,从理论到理论,搞空洞说教,必须要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来自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人民警察如果不掌握正确的理论,不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那么就不会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判断能力,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理智的道德行为人民警察只有在提高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将理论认识引向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的认识作指导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
第四,长善救失的原则就是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每一个人民警察个体都有优点和缺点,要一分为二地教育和启发他们,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第五,因材施教的原则就是要根据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个性的人民警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由于每一个人民警察的家庭情况、社会关系以及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每个人的个性便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职业道德教育必须要根据警察对象的不同,充分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从每一个人民警察的具体情况出发,有的放失,因人施教第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就是各方面对人民警察的教育影响要步调一致,前后一贯,坚持到底,以使人民警察的道德面貌向着职业道德教育所要求的目标方向发展人民警察处于一个内外部交织的道德环境中,内部环境是指人民警察队伍内部的舆论、习惯和价值导向,外部环境是指社会舆论、习惯和道德价值导向以及家庭等的各方面影响如果各方面的影响一致就会形成一个合力,从而加强教育力量2、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第一,理论灌输的方法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是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警察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它的具体的、直接的任务,是培养人民警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正面教育与必要的奖惩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教育与必要的奖惩结合起来,既能使人民警察充分认识到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又能更进一步使他们看到行为后果,感受到遵守与不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道德奖惩是善恶价值的现实化,即社会对善行加以褒扬,对恶行加以惩罚第三,典型示范的方法人民警察的工作是一个充满挑战性的职业,因此,警察个体非常仰慕、向往、追求具有高尚道德的理想人格警察职业道德教育应当根据人民警察的这种心理特征,恰当地运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典型事例,启发、激励、诱导人民警察自觉地、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业道德义务典型人物是抽象的警察职业道德原则的具体化、人格化,它来自现实生活,是有血有肉的警察形象,广大人民警察看得见,学得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四,舆论扬抑的方法就是要利用社会或集体的道德舆论,肯定或否定在人民警察职业活动中出现的道德言行,促使人民警察控制和调节自己道德行为的教育方法第五,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的方法要使人民警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使警察队伍成为群众信任的好队伍,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职业道德实践活动,使每一个人民警察在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引导二、警察职业道德修养:(一)警察职业道德修养的含义:1、修养的含义和由来:修养的由来:“修养”一词由来已久。
我在古代 汉语中,“修”有修饰、整治、修正等含义,“养” 有抚育、存养等含 义,“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养熏陶自省、修养,无论古今中外,都是一种磨砺、陶冶人性的基本方式中国古代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都非常强调人的修养然而“修养” 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提出来,则在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其出现之前,修养思想早已被提出并且得到各主要思想派儒、法、墨、道、释家的认同孔子是最早提出修养思想的人他提出并使用了“修德”“克己、”“正身”、“修己”等反映修养思想的概念这些修养思想,对后来修养概念的形成直到了开启先河的作用孔子还把修养与政治联系起来,不仅强调“修己以敬”,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 ”,认为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在修养思想及其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孟子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承上启下,既继承了孔子的修己、正身、克己等思想,又将这些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提出了“ 修身 ”和 “养性”这 两个概念 修身”、“养性” 就是后来出现的“ 修养 ”概念的本 义 荀子在《荀子》一 书中,专设“修身”一章,系统地阐发了儒家对修养美德的看法儒家在经典著作《大学》中提出了“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 “八条目”,其中,“修身” 是核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 “齐家、治国、平天下 ”则是修身的目的。
这“八条目” 体 现的就是由个体修养到社会理想 实现的过程在儒家看来 , 修身(也称为正身、诚身、洁身、澡身),就是以自身为对象,像加工玉器一样去琢磨,努力使自身成为一个无瑕之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墨家也非常强调“修身”,《墨子》一书中“修身 ”、“可染”等章,其内容主要都是 讲修身的道家也有“修德之 类” 的思想,老子把修身看作是一个道德提高与普及的过程,主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 丰足 )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老子· 五十四章》) 在修养思想概念的演变过程中,儒家的修养思想影响最大,而且以一贯之到了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之一程颐,把上述思想特别是孟子的“修身 ”和“养性”思想融会到一起,明确提出 “修养” 的概念从此,这 一概念一直延续下来 含义:从修养这一概念提出的演变过程来看,主要是指修身养性即道德修养,是指一个人在政治、道德、学识、技艺、待人处世等方面,自觉进行学习、磨练、涵育和陶冶所下的功夫,以及经过长久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素质而所谓自我修养,则主要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在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
修养” 表现在外,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