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词经典课件第九讲 经典词籍.docx
15页经典词籍词籍就是记载词的典籍、书籍在晚清以前, 五代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 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词籍直至二十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写卷本《云谣 集》(图 1 :云谣集) 的发现, 已被证明比《花间集》的成书更早, 是目前词史上 最早的一部词集词籍, 从总体上来说, 可以分成五类, 第一类别集, 第二类总 集, 第三类词话, 第四类词谱, 第五类词韵因为词话、词谱和词韵数量比较少,我们这里主要讲词别集和词总集第一单元 词别集所谓词别集,就是单个词人的专集在唐宋词史上,词别集的出现要晚于像 《云谣集》、《花间集》这样词总集、词选的出现在唐五代时期, 极少有词人将 自己的词作编成专集, 大概是由于在当时词被视之为小道, 作为一种文体还没有 得到文人的认同, 因此, 极少有文人将自己的词作编成专集在唐五代时期, 词 的传播主要靠《花间集》这样的总集现有的二十几种唐五代词别集, 像温庭筠 词、韦庄词和南唐二主词等, 绝大多数是由宋人及后人从各种词总集、词选中重 新辑录而成的到北宋时期,文人编集词别集开始增多,像柳永、晏殊、欧阳修、贺铸等人, 都有词别集传刻。
南宋时期, 由于词学观念的发展变化, 词的文学地位得到普遍 的认同, 编刻的词别集开始丰富起来两宋时期刻印的词别集, 有的至今尚有完 整流传的,比如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有的原集已经佚失而是由后人从其他 词集中搜集辑录而成, 像李清照的《漱玉词》原集已经佚失, 现在所见李清照词, 皆为后人所辑当然,还有更多的词集已经永久性佚失了一、词集的编订两宋时期的词别集,有的由词人生前自己编订,有的则是在其死后由家人、 门弟子编订,有的则是由他人收集而成比如晏几道的《小山词》,最初称《乐 府补亡》, 就是由晏几道亲自编订的, 其时晏几道 56 岁, 他还为该集撰写了一篇 自序, 序中自称他编辑该集的目的是为了献给高平公, 高平公就是范仲淹的儿子 范纯仁再比如陆游晚年也曾经自编词集, 并且嘱咐他的儿子将词集刊入《渭南文集》二、附于本集的词集宋人的词集,除了单本别行之外,还有一种重要的编集方式,就是附于诗文 集之后清代《四库全书》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宋人别集一百三十部, 其中 附词者有四十四部 不过相对于单本别行的词集,文人将自己的词附于诗文集或 者说本集之后 ,出现的时间更晚, 北宋时未见, 南宋刊印诗文集时才附刻其中或 者其后。
大概当时文人视词为小道, 不登大雅之堂, 耻于收于全集中, 因此北宋 词人罕有存词于全集中者到南宋, 随着人们对词的看法的转变, 而且词的功能 也由花间尊前遣兴娱宾, 扩展到反映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由歌儿舞女的吟唱变 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言志的载体, 对词体的认同程度提高, 编集全集时就不再排 斥词, 而是纳入其中南宋周必大、杨万里、陆游、刘克庄等诗文集中均保存了 词,由此也可见从北宋到南宋词人观念的变化全集本附载词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 独自成集,即于诗文集外另编成集, 附在全集后;第二, 独自成卷, 虽与诗文合编在同一集中, 但自成卷数, 一般位 于全集末, 或在诗集后;第三, 与诗文混编, 多数是附在某卷诗或者文后, 合成 一卷三、词集丛编唐宋别集除了单行本别集和附见于本集的词之外, 大量的还是见之于词集丛 编所谓丛编,就是将若干种词集汇辑成编, 刊刻印行词集丛编自南宋开始, 至明清而盛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词集一百一十家, 九十七家见于 长沙刘氏书坊的《百家词》明吴讷《唐宋名贤百家词》, 一百三十卷, 收五代别 集三家, 宋别集七十家。
明毛晋辑《宋名家词》九十卷, 收北宋二十三家, 南宋三十八家从词集传播的历史来说, 唐宋时期, 单行本的词集并不多, 更多的两 宋词集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 实赖于词集丛编可以说词集丛编在保存古代词集 方面居功甚伟四、词集的名称我国古代的诗文别集一般以作者字、号、官署等命名, 如《李太白集》、《杜 工部集》, 而宋词别集的名称也有它们的特点有的称“乐章”, 如柳永《乐章集》; 有的称“诗余”,如周邦彦的“清真诗余”,有的称“长短句”,如秦观《淮海居 士长短句》;有的称“乐府”, 如晏几道 《乐府补亡》;有的称“琴趣”, 如黄庭坚 《山谷琴趣外编》;有的称“歌曲”,如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这些“乐章”、 “诗余”、“长短句”、“琴趣”等等,都从名称上表明它们属于词集第二单元 词总集别集是收录单个词人词作的词集, 而词总集, 则是收录若干词人词作的词集 词总集, 总体而言, 可以分成两类, 即全编和选集所谓全编, 旨在搜罗一个时 代或者某一类型的全部作品, 比如《全唐五代词》、《全宋词》等等, 以求全为目 的而词选集,主要是按一定的宗旨选录部分作品。
一、早期词选的应歌功能唐宋词籍中,以词选问世最早,总数不下数十种词选的规模, 大小不等少者十几首, 多者几千首, 最常见的是选词几百首的中型选本词选的问世是出于燕乐流行的社会需要早期的词选如《云谣集》、《家宴集》、《尊前集》、《金奁集》(图 2 :《金奁集》书影),单从集名就可以看出它们的性质是歌曲集, 是作为唱本歌本编集的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就说到, 编集《花间集》的目的主要在于应歌而南宋以后的词选,除《草堂诗余》之类犹重应歌以外, 大多专尚文藻,目的在于尊体与传人传词二、词选的存词价值唐宋词选, 传存唐宋词之功最大以《花间集》为例五代时期, 词体初兴, 其中西蜀和南唐是当时两大创作中心西蜀词作, 因为有赵崇祚编选的《花间集》, 收录保存了包括晚唐温庭筠在内的十八家词人的五百首词, 西蜀词赖此以存而 南唐词, 因无类似选本, 流传下来的, 数量上远远少于西蜀词作再如宋代有姓 氏可考的词作者多达一千四百多人, 而有词别集传世的只有三百多人, 绝大多数词人的作品主要是依靠词选传存后世上举李清照即是如此, 她原有的词集早已 佚失, 其词作主要是靠《乐府雅词》、《梅苑》、《花草粹编》等词选保存下来。
而 其他中小词家的词作则更赖词选得以名世词选的这种作用, 不是一般别集所能 替代的三、词选的理论价值不同的词选, 各有其选词标准和选词宗旨一部词选, 选哪些词人, 每位词 人, 选哪些词作, 都反映出选词者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而从词选的选词标准、 选词宗旨的变化, 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词学观念、词学思潮的变迁重要的词选, 甚至为词开宗传派, 影响甚巨比如《花间集》在宋代就被视为“近世倚声填词 之祖”四、词选的编排方式词选的编排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以人编次, 就是把同一词人的作品编排在一起, 如《花间集》、《尊前集》、《花庵词选》、周密的《绝妙好词》第二种以调编次, 就是把不同作者同一词调的作品编排在一起, 如《金奁集》、《阳春白雪》第三种以类编次,就是把同一主题的作品编排在一起,如《草堂诗余》第三单元 词籍的著录与笺注一、词籍的著录我国古代的目录学著作以经、史、子、集四部著录各类典籍, 不过在词籍产 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唐宋正史及官藏书目, 如《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 文志》、《崇文总目》之类, 皆不收词籍《宋史艺文志》于各家诗文集后, 偶附 词集,总数不过十二三种。
词籍的著录始于私家书目南宋淳熙年间, 尤袤藏书丰富, 著《遂初堂书目》, 专设“乐曲类”一门,收《唐花间集》、冯延巳《阳春集》、《黄鲁直词》、《秦淮 海词》、《晏叔原词》、《东坡词》等 14 种,总数不多,而且只有书目,卷数、撰 人等均不得其详南宋末,陈振孙作《直斋书录解题》,将历代典籍分为五十三类,其中集部 单列“歌词”一类陈振孙于所录词籍详细记载了其卷帙多少, 撰人名氏, 并且 品题其得失,叫做“解题”歌词”类著录自《花间集》至《阳春白雪》, 凡词 籍一百二十种此外又有“总集类”一种, “别集”附见于诗文集两种,诗词合 集十二种, 也就是说《直斋书录解题》实著录唐宋人词籍共一百三十余种, 虽尚 多遗漏, 但唐宋词籍之富, 由此可窥其涯略其中不少词籍, 后已失传, 幸赖《直 斋书录解题》得以存目,研究宋词版本者,也赖此书目得以考证二、词籍的笺注词别集的笺注,始于宋代最早的词集笺注本,应该是傅干的《注坡词》 该书南宋绍兴初就有刻本传世, 书前有傅共序, 称苏轼词普遍得世人爱赏, 但是 苏词寄意幽眇, 指事深远, 一般人未易识其佳处, 因此傅干为其笺注。
宋人注宋词, 以苏词注本为最多, 其次是周邦彦词其他词集注本, 则有秦观词注和叶梦 得词注本词别集笺注的成果最丰富的是 20 世纪迄今为止,举凡唐宋时期的 重要词人如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柳永、张先、晏殊、欧阳修、苏轼、晏几 道、黄庭坚、晁补之、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等都有了笺注本, 有的词 集甚至出现了多种笺注本这些词集笺注作品, 有的重在校订文本, 有的重在注 释字句, 有的则兼重注释文字和评析作品, 为我们阅读和研究词提供了极大的便 利和丰富的基础第四单元 《草堂诗余》《草堂诗余》是南宋人编辑的一部词选, 它在元明时最为流行, 是对明代词坛影响深远的一部词集一、书名的含义诗余, 词的别称, 词为诗之余, 因为词源于诗,所以,也称之为“诗余”草堂, 指的是杜甫杜甫晚年流寓四川成都,在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 即“杜甫草堂”图 3 :杜甫草堂) 杜甫诗中有“万 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之句后人也以草堂代指杜甫两宋时期, 杜 甫的诗坛地位极高, 宋人推尊其为诗圣, 有“千家注杜”之称, 影响极大而该 词选以“草堂诗余”为名, 显然有提升词体地位之意, 就是说词为诗坛正宗之余。
二、《草堂诗余》的成书时间《草堂诗余》的编成时间, 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宋人著述中较早提到《草堂 诗余》一书的是王楙的《野客丛书》该书曾引用《草堂诗余》中张仲宗《满江 红》一词, 说明《草堂诗余》成书当在《野客丛书》之前王楙(1151-1213), 字勉夫, 长洲(今江苏苏州) 人养母不仕, 杜门著述著《野客丛书》三十卷, 书前有宁宗庆元元年(1195 年) 自序和嘉泰二年(1202 年) 自记, 那么王楙见 到《草堂诗余》不会晚于宁宗嘉泰初年, 也就是说《草堂诗余》在南宋中叶之前 就已编成印行了三、《草堂诗余》的编者《草堂诗余》的编者, 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记载:“《草堂诗余》二 卷,坊间编集者”,也就是说《草堂诗余》产生之初,出于坊间无名氏,没有明 确的署名《草堂诗余》原编今已不存,现存较早的版本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 (1351)的刻本,题为《增修笺注妙选草堂诗余》,前集二卷,后集二卷,署名 “建安古梅何士信君实编选”何士信生平不详,“增修笺注”本多次引用宋末黄 昇的《花庵词选》和周密的《绝妙好词》, 说明約在宋末元初, 何士信曾经对《草 堂诗余》进行了增修笺注。
增添的范围有:词人、词作、注释以及词话增修 笺注”本注明“新增”“新添”的, 有八十余首, 开卷第一首周邦彦的《瑞龙吟》 词,就是根据黄昇《花庵词选》“新添”的四、《草堂诗余》的编排体例《草堂诗余》选录词近百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