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届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doc
13页2025届江苏省南京师大附中高一上数学期末监测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满足2,的集合A的个数是 A.2 B.3C.4 D.82.已知三棱锥的三条棱,,长分别是3、4、5,三条棱,,两两垂直,且该棱锥4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面积是A B.C. D.都不对3.,,且(3) (λ),则λ等于( )A. B.-C.± D.14.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A. B.C. D.5.为了保护水资源,提倡节约用水,某城市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水价”,计费方法如下表:每户每月用水量水价不超过12m3的部分3元/m3超过12m3但不超过18m3的部分6元/m3超过18m3的部分9元/m3若某户居民本月缴纳的水费为90元,则此户居民本月的用水量为()A.17 B.18C.19 D.206.设则( )A. B.C. D.7.已知为锐角,且,,则A. B.C. D.8.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个数为()①函数的对称轴方程是;②函数的一个对称轴方程是;③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④函数的值域为A1 B.2C.3 D.49.已知全集,,,则()=()A.{} B.{}C.{} D.{}10.函数f(x)=在[—π,π]的图像大致为A. B.C.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设函数,则__________12.请写出一个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函数:____________.(1) ,若则(2)13.已知是内一点,,记的面积为,的面积为,则__________14.如图,在棱长均相等的正四棱锥最终,为底面正方形的重心,分别为侧棱的中点,有下列结论:①平面;②平面平面;③;④直线与直线所成角的大小为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______.(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15.若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时,(为常数),则当时,_________.16.如图,若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则________,________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0分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已知函数.(1)求的周期和单调区间;(2)若,,求的值.18.已知为奇函数,且(1)求的值; (2)判断在上的单调性,并用单调性定义证明19.已知函数(1)求函数的最值及相应的的值;(2)若函数在上单调递增,求的取值范围20.函数的部分图像如图所示(1)求的解析式;(2)已知函数求的值域21.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BC=CC1,AC⊥BC,点D是AB的中点(1)求证:CD⊥平面A1ABB1;(2)求证:AC1∥平面CDB1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恰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C【解析】由条件,根据集合的子集的概念与运算,即可求解【详解】由题意,可得满足2,的集合A为:,,,2,,共4个故选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的定义,集合与集合的包含关系的应用,其中熟记集合的子集的概念,准确利用列举法求解是解答的关键,着重考查了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属于基础题2、B【解析】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分别为,且它的八个顶点都在同一个球面上,则长方体的对角线就是球的直径,长方体的对角线为球的半径为则这个球的表面积为故选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球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球内接多面体的知识点.由题意长方体的外接球的直径就是长方体的对角线,求出长方体的对角线,就是求出球的直径,然后求出球的表面积即可3、A【解析】利用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列出方程,利用向量的运算律展开并代值,即可求出λ【详解】∵,∴=0,∵(3)⊥(λ),∴(3)•(λ)=0,即3λ2+(2λ﹣3)﹣22=0,∴12λ﹣18=0,解得λ=故选A4、A【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增减性,可得到,求解即可.【详解】函数,开口向下,对称轴为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 所以,解得,所以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故选:A5、D【解析】根据给定条件求出水费与水价的函数关系,再由给定函数值计算作答.【详解】依题意,设此户居民月用水量为,月缴纳的水费为y元,则,整理得:,当时,,当时,,因此,由得:,解得,所以此户居民本月的用水量为.故选:D6、A【解析】利用中间量隔开三个值即可.【详解】∵,∴,又,∴,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实数大小的比较,考查指对函数的性质,属于常考题型.7、B【解析】∵为锐角,且∴∵,即∴,即∴∴故选B8、B【解析】根据二次函数的性质、三角函数的性质以及图象,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即可判断和选择.【详解】对①:函数的对称轴方程是,故①是假命题;对②:函数的对称轴方程是:,当时,其一条对称轴是,故②正确;对函数,其函数图象如下所示:对③:数形结合可知,该函数的图象不关于对称,故③是假命题;对④:数形结合可知,该函数值域为,故④为真命题.综上所述,是真命题的有2个.故选:.9、D【解析】先求得,再求与集合的交集即可.【详解】因为全集,,,故可得,则().故选:.10、D【解析】先判断函数的奇偶性,得是奇函数,排除A,再注意到选项的区别,利用特殊值得正确答案【详解】由,得是奇函数,其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又.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渗透了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运算素养.采取性质法或赋值法,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1、【解析】先根据2的范围确定表达式,求出;后再根据的范围确定表达式,求出.【详解】因为,所以,所以.【点睛】分段函数求值问题,要先根据自变量的范围,确定表达式,然后代入求值.要注意由内而外求值,属于基础题.12、,答案不唯一【解析】由条件(1) ,若则.可知函数为R上增函数;由条件(2).可知函数可能为指数型函数.【详解】令,则为R上增函数,满足条件(1).又,故即成立.故答案为:,(,等均满足题意)13、【解析】设BC中点为M,则,所以P到BC的距离为点A到BC距离的,故14、①②③【解析】连接AC,易得PC∥OM,可判结论①证得平面PCD∥平面OMN,可判结论②正确由勾股数可得PC⊥PA,得到OM⊥PA,可判结论③正确根据线线平行先找到直线PD与直线MN所成的角为∠PDC,知三角形PD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DC=60°,可判④错误【详解】如图,连接AC,易得PC∥OM,所以PC∥平面OMN,结论①正确同理PD∥ON,所以平面PCD∥平面OMN,结论②正确由于四棱锥的棱长均相等,所以AB2+BC2=PA2+PC2=AC2,所以PC⊥PA,又PC∥OM,所以OM⊥PA,结论③正确由于M,N分别为侧棱PA,PB的中点,所以MN∥AB,又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所以AB∥CD,所以直线PD与直线MN所成的角即为直线PD与直线CD所成的角,为∠PDC,知三角形PDC为等边三角形,所以∠PDC=60°,故④错误故答案为①②③【点睛】本题考查线面平行、面面平行,考查线线角,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15、【解析】根据得到,再取时,,根据函数奇偶性得到表达式.【详解】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则,故,时,,则.故答案为:.16、 ①.##0.8 ②.【解析】根据单位圆中的勾股定理和点所在象限求出,然后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出即可【详解】如图所示,点位于第一象限,则有:,且解得:(其中)故答案为:;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0分。
解答时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17、(1)周期为,增区间为,减区间为;(2).【解析】(1)利用三角恒等变换思想可得出,利用周期公式可求出函数的周期,分别解不等式和,可得出该函数的增区间和减区间;(2)由可得出,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平方关系求出的值,然后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可求出的值.详解】(1),所以,函数的周期为,令,解得;令,解得.因此,函数的增区间为,减区间为;(2),,,,,.【点睛】本题考查正弦型函数周期和单调区间的求解,同时也考查了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求值,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18、(1);(2)递减,见解析【解析】(1)函数 是奇函数,所以 ,得到,从而解得; (2) 在区间上任取两个数,且,判断的符号,得到,由此证明函数的单调性.详解】(1) 由题意知,则,解得;(2)函数 在上单调递减,证明如下:在区间上任取两个数,且,因为,所以即,,所以即,函数在上单调递减.【点睛】本题考查由函数的奇偶性求参数,利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属于基础题.19、(1)当时,,当时,;(2)【解析】(1)化简得,再求三角函数的最值得解;(2)先求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可得在单调递增,即得解.【详解】(1)∵,当时,,,当时,,(2)因为,则,解得,令,得,可得在单调递增,若上单调递增,则,所以的取值范围是【点睛】关键点睛: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求出函数在单调递增,即得到.20、(1)(2)【解析】(1)根据图像和“五点法”即可求出三角函数的解析式;(2)根据三角恒等变换可得,结合x的取值范围和正弦函数的性质即可得出结果.小问1详解】由图像可知的最大值是1,所以,当时,,可得,又,所以当时,有最小值,所以,解得,所以;【小问2详解】,由可得所以,所以.21、(1) 见解析(2)见解析【解析】(1)欲证CD⊥平面A1ABB1,可先证平面ABC⊥平面A1ABB1,CD⊥AB,面ABC∩面A1ABB1=AB,满足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 (2)欲证AC1∥平面CDB1,根据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知只需证AC1与平面CDB1内一直线平行,连接BC1,设BC1与B1C的交点为E,连接DE.根据中位线可知DE∥AC1,DE⊂平面CDB1,AC1⊄平面CDB1,满足定理所需条件【详解】(1)证明:∵ABC-A1B1C1是直三棱柱,∴平面ABC⊥平面A1ABB1∵AC=BC,点D是AB的中点,∴CD⊥AB,面ABC∩面A1ABB1=AB∴CD⊥平面A1ABB1(2)证明:连接BC1,设BC1与B1C的交点为E,连接DE∵D是AB的中点,E是BC1的中点,∴DE∥AC1.∵DE⊂平面CDB1,AC1⊄平面CDB1,∴AC1∥平面CDB1【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考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中档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