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山居秋暝(课用).ppt

23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12792251
  • 上传时间:2019-11-07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5.36M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欣赏的同时希望大家给每幅画配上一句诗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刚才这些画大家都想到了合适的诗句来做解说,真好不过我想,画的创作者,本来就根据诗句来创作这些写意画的,也就是说,这些诗歌本身就极具有画面感,极有意境,所谓“诗中有画”,诗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可能也是因此而来甚至于写意画也只能道出诗歌意味中的一二,不能尽显,而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味诗歌,才能深味其意山居秋暝,王维,整体感知,1.分析诗题:题目中四个词,分别透漏出什么信息给我们? 明确:地点:山;事件:居;季节:秋;时间:暝 诗题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2.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共包括5幅图画,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一幅图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雨后初晴图,,明月,明月松林图,,,夜中清泉图,,浣洗晚归图,,渔舟采莲图,3.颔联和颈联的四幅图中哪些为静,哪些为动?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描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静,,,,,动,动静结合,视听互见,充分展示了山村的自然美4.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找出文中所描绘的景物明确:空山 新雨 明月 松林 清泉 竹林 莲 石 浣女 渔舟 问: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A 首联: 山 雨 特点:空旷 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的笔下怎么说是“空山”呢? ①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② “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诗人在表达凡情中,有了深邃的意趣,其诗中的“空”境,以丰富的声响色相、物态人迹,展示心意的空灵,将虚实相生的意境艺术推向极妙的境界。

      空山”在这里明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说明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象,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B 颔联:月 松 泉 特点:明净 清幽 清澈 欢快 C 颈联:浣女 渔夫 特点:纯真、活泼 勤劳、朴实,问题:为什么山中清幽又要有浣女的喧呢?是不是出错了?,答案:从全诗看,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会出一种和平恬静,体会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的人是一切景物中的点缀人的出现,会使原本美丽的画面更加增添一种灵动,飞扬的色彩和情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种以动写静的写法,更衬托出山林的“空”和“静”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明确:“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

      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时间 、地点、天气,静景:月、松、泉、石,动景:浣女归、渔舟下,诗人愿望,理清文意,诗文通过写山中的景物写出山中的自然美、人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人热爱,希望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愿望补充: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