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五章农村家庭和家族资料.ppt

34页
  • 卖家[上传人]:E****
  • 文档编号:102721481
  • 上传时间:2019-10-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69M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五章 农村家庭和家族,一、家庭的发展演变 二、农村家庭 三、农村家族,一、家庭的发展演变,(一)家庭的社会学意义 家庭是以一定的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所组成的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一个完整的家庭应该具备三个要素: 第一,至少由两个人组成 第二,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 第三,成员间共同生活,经济交往密切家庭具有两大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从自然属性上看,家庭是两性关系的一种组合形式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和性本能,是结成家庭的生理基础 从社会属性上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承载着许多社会活动,包括劳动分工、经济交往、社会交往以及学习社会规范等二)家庭的发展演变 从最早的血缘家庭算起,人类家庭已有20多万年的历史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家庭经历了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偶婚制家庭、父权家长制家庭和专偶制家庭等五个发展阶段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上看,家庭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血缘家庭,也称血婚制家庭 这种婚姻制度的特征是,在一个血缘群体内,同辈兄弟和姐妹结成夫妻集体,所有的兄弟姐妹互为夫妻,但亲子之间不存在婚烟关系 血缘家庭产生于人类的蒙昧时代,是人类走出动物状态的第一步,是人类婚姻家庭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进步。

      二)普那路亚家庭,也称伙婚制家庭 这种婚姻制度的特征是,相同血缘的一群兄弟和另一血缘的一群姐妹结成夫妻集团,它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 普那路亚,系夏威夷语punalua的音译,意即“亲密的朋友”或“亲密的伙伴”这些女子间不再互称姊妹,男子间不再互称兄弟,而称普那路亚三)对偶家庭 这是从群婚制度向个体婚制度过渡的婚姻形式 这种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个男子同时拥有许多妻子,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妻;一个女子同时拥有许多丈夫,但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称主夫在这种婚姻形式里,婚姻关系并不是以两性感情为基础,而以需要为基础,因而婚姻关系松散,家庭很不稳定四)一夫一妻家庭 父系氏族社会晚期形成的家庭形态 这种婚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一男一女婚配,双方不得同时有两个或更多的配偶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生产、生育的职能 一夫一妻家庭的确立,标志着人类由原始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二、农村家庭,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农村家庭的类型 第一,按照家庭规模,可以把家庭分为大家庭和小家庭其中既包括按家庭人口数量划分,也包括按家庭中的代际层次划分 第二,按照居住方式,可以把家庭分为从夫居、从妻居和新居家庭。

      第三,按照家庭结构,可以把家庭可分为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及其他家庭这是家庭分类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社会学研究家庭时采用的最普遍的分类方式图中“△”表示男性,“〇”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表示亲子关系联合家庭:由父母和几个已婚子女及孙子组成的家庭,主干家庭: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核心家庭:一般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二)农村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 1、生育功能:指人口的生殖繁衍功能 2、生产功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3、消费功能: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4、赡养功能:家庭对老年人的赡养作用,5、教育功能:家庭成员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最早是从家庭开始的,个体的人格、个性、观念、行为习惯等都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儿童感情的培养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吉登斯:人们的信任度都是从自身以往的经验里学习来的,特别强调幼年心理发育阶段的经验如果幼年期生活在破碎的家庭,生长在恶劣的社区环境里,很难使人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感;相反,成长于中上阶层居住的社区,出生于和谐美满的家庭,信任感可能更容易产生6、娱乐功能:包括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交流、精神慰藉、文化娱乐活动。

      三)当代农村家庭的变迁 第一,家庭结构从大型转向小型,从联合家庭走向核心家庭,统计表明:1980年农村家庭平均人口为5.5人,1985年为5.1人,1995年为4.5人,2000年为4.2人,2005年为3.6人 河南省农村家庭结构调查结果: 1949年,河南省农村家庭结构中,核心家庭占总数的54.11%,联合家庭占24.66%,主干家庭占4.45%,其他家庭占16.78% 2000年,核心家庭占总数的70.45%,联合家庭占16.55%,主干家庭占4.96%,其他家庭占8.04%第二,家庭功能发生了变化 1、生产功能 单独生产转变为联合经营和生产协作 农业生产出现了女性化和老人化的趋势 生产功能不再局限于农业,逐渐向其他行业转移 2、消费功能 农村家庭消费越来越依赖于市场,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必须在市场交换中才能得到充分的满足3、生育功能 养儿防老、性别偏好、多子多福的观念有所转变 4、养老功能 子女共同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机构养老意愿增强,第三,家庭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夫妻之间平等意识增强,家庭权力核心发生变化 夫妻关系:从“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到夫妻平等 代际关系:家庭权威的转移,第四,家庭观念由浓到淡,传统的乡土观念发生变化 父母在,不远游 →离土不离乡 →离土又离乡 第五,家庭网络由弱到强 家庭网络具有情感交流的功能 家庭网络具有生活互助的功能 家庭网络有经济合作的功能,三、农村家族,家族是按照男性血缘关系的原则,以家庭为单位组合而成的群体。

      一)建国以来农村家族的发展演变 家族是由氏族发展起来的在四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制度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着,具体表现为: (1)聚族而居若干个同姓小家庭聚居于一个村落,或者分散在邻近的几个村落 (2)共建祠堂,岁时祭祀祖先 (3)修撰族谱 (4)购置族田、族产 (5)以姓氏名村集体化时代农村家族制度走向解体 (1)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体系,形成了以公共权威为基础的正式组织结构,并且向下延伸到农村基层,从法律上否定了家族制度存在的合法性 (2)实行合作运动,完成了由家庭单干向人民公社体制的过渡,使农民开始依附于集体经济而不是原来的家族组织 (3)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移风易俗,批判和打击家族文化 这样,家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从外表看确实已经不复存在了1980年代家族复兴 80年代,国家力量逐渐从农村退出,不少地方农村出现家族(宗族)组织公开恢复活动或重建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出现家族活动或带有明显家族色彩的活动二)农村家族复兴的原因 农村家族何以复兴?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研究 第一,社会结构论,代表人物有钱杭、谢维扬、郭于华等 (1)环境决定论:钱杭、谢维扬认为,农村在居住方式上盛行的亲族聚居,为农村宗族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土壤;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为宗族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如祠堂、族谱、族长等,又为农村亲族聚居向宗族形态转化创造了社会条件。

      (2)文化决定论:郭于华认为传统亲缘关系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经济关系的交织融混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其存在形式在现代社会中将会不断复制和放大 (3)社会制度论:谢剑、房学嘉通过对粤东梅州的一个客家宗族社区长达数年的田野调查,得出复苏的宗族制度是基于传统亲属制度的结论第二,功能需求论,代表人物有王沪宁、王铭铭等 王沪宁侧重从经济因素和行政体制方面探寻农村宗族复兴的原因,认为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使生产协作变得必不可少,但是集体经济管理手段的削弱,促使家族成为协作任务的承担主体,从而“造成家族势力的抬头” 王铭铭认为宗族共同体之所以复兴,是因为宗族能够满足人们在社会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以及精神上的某些需要我们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家族复兴,不仅仅取决于家族的功能和需求,而且与当时农村社会制度的变迁有内在的关联 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家族产生的直接诱因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生产出现困难和问题,产生了寻求外在组织系统支持和帮助的客观要求,为家族复兴创造了条件 其次,农村基层组织调控能力的弱化,为家族复兴提供了发展空间农村政治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解体,村级组织的功能弱化,为家族组织的复活提供了空间范围。

      第一,家族组织开始重建 修族谱、建祠堂是家族组织重建的主要标志三)农村家族复活的表现,族谱,又称家谱,纪录了家族的起源和演变,规定了宗族内的人伦关系和族人的行为方式 “谱,所以明宗派,别亲疏祠堂,也称宗祠、家庙祠堂里供奉着死去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是祭祀祖先的场所通过祭祀祖先,向族众灌输宗族团结、血亲相爱的观念第二,家族活动逐渐频繁 春节期间,唱族戏、打族鼓等家族文化活动形式较为普遍,意在强化族人的家族观念,增强家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第三,家族观念强化,(三)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 1、当代农村家族的正功能 (1)具有一定的生产经营协作功能,有利于农民家庭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 (2)具有较强的生活互助功能,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中发挥一定的组织协调作用 (3)有利于调适村民关系,维护社区秩序 (4)有利于维护农村的社会道德2、当代农村家族的负功能 (1)影响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工作,不利于农村基层政权建设 (2)影响农村社会治安,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3)滋生和传承落后的观念和习俗,制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4)抑制农民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讨论:如何消除农村家族势力的消极影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