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志摩个人轶事资料.doc
16页谈到徐志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浪漫——他一生坚守“爱”、“美”和“自由”的“单纯信仰”为人浪漫,婚恋浪漫,诗文浪漫,甚至连死也不寻常——带上浪漫色彩至于徐志摩死后,人们谈得更多的,也还是他的浪漫因此,以“浪漫”二字概括徐志摩,虽然并不全面,但符合其最基本的特点所以我说:浪漫是徐志摩的旗帜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于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今海宁市)保宁坊原名徐章垿,字槱森,小字幼申(一说又申)母亲对徐志摩非常疼爱;徐志摩对母亲感情也极深后来在《给母亲》这首长诗中,他这样表达对母亲的爱和感激: 我完全是你的,你唯一的儿,你那时是我思想与关切的中心太阳在天上,你在我的心里此外,徐志摩的祖母也非常疼爱这个孙子在《我的祖母之死》一文中,徐志摩称她是“爱我疼我宠我的祖母”:早上走到祖母的床前,揭开帐子叫一声软和的奶奶,她也回叫我一声,伸手到里床去摸给我一个蜜枣或三片状元糕,我又叫了一声奶奶,出去玩了,那是如何可爱的辰光,如何可爱的天真……她爱我宠我的深情,更不是文字所能描写;她那深厚的慈荫,真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蔽……总之,徐志摩出生在一个富足幸福的家庭;在家人的宠爱呵护下,度过幸福快乐的童年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幸福快乐的童年,自然有助于徐志摩自信、积极、健康心理性格的形成。
其二,良好全面的教育因为家境富足,徐志摩从小受到良好系统的教育:他四岁入家塾读书截至留学前,共接受了9年旧学、8年新学教育,且成绩一直非常优秀:1900至1907年,志摩入家塾读书 1907至1909年,徐志摩入硖石开智学堂 1910年春至1915年夏,徐志摩就读于杭州府中学、杭州第一中学(根据前校改名),成绩优异,并在校刊《友声》开始发表文章[4]1915年秋,志摩19岁,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并于10月29日与张幼仪结婚 1916年春,肄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秋,入天津北洋大学法科的预科学习 1917年秋,北洋大学法科并入北京大学,他转入北京大学法科学习,并拜梁启超为师 良好而全面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使得徐志摩自小就富有才气和才情——这也是一个人能够“浪漫”的资本其三,风景如画的环境硖石是一座著名的江南小城:东、西两山环抱,中间硖河穿流而过山上有宝塔、亭榭、楼阁,云树环合;山下有庙宇、学堂、民家,溪水环绕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风景秀美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六次巡视江南就有四次驻跸硖石,忘情于硖石的山山水水徐志摩十分喜爱硖石的东西两山:少年时代常在这里嬉戏;成年后几度还乡,也在这里留连忘返。
徐志摩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这样描绘自己的家乡:“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如果说,家园故国的“亲情之爱”,“自然之美”为少年徐志摩种下了最初的浪漫根苗;那么,异域他乡的“欧风美雨”则进一步使其茁壮成长,并激活其“追求自由”的精神[留学族群:“现代留美群”,“现代留欧群”,“现代留苏群”]从1918年8月至1922年8月,徐志摩先后留学美国和英国,共计4年1920年9月,亦仅一年后,徐志摩修完全部学分,以《论中国妇女的地位》一文获硕士学位为了前往英国师从罗素,徐志摩放弃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于同年9月24日离开了美国1920年9月底,徐志摩来到英国,欲入剑桥大学师从罗素学习哲学不料罗素早于几年前便被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辞退,此时已去中国讲学10月上旬,徐志摩入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在拉斯基(Harold Laski)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不久,徐志摩与陈西滢和林徽因相识1921年春,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生(G. L. Dickinson;一译为迪金森)的推荐下,徐志摩得以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以特别生资格读书同年10月25日,徐志摩同罗素相识名校名人的影响进一步激发其性灵徐志摩性格开放,擅长人际交往,尤喜结交名流。
留学、尤其是留英时期,徐志摩的交往更加广泛且具有精英文化色彩罗素之外,从英国伦敦政治学院的博士导师拉斯基,到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剑桥大学兼职教授狄更生,王家学院教师瑞恰慈;从英国著名作家嘉本特、威尔斯、卞固(Laurence Binyon),到英国知名新派画家傅来义、中国文学专家魏雷(Arthur Waley)、以及著名女作家曼斯菲尔德(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徐志摩都曾一一拜访,并同他们中的许多人保持长久的友谊在1920年11月给家人的信中,徐志摩还表露过在结交“名士”的兴奋和感受:……儿到伦敦以来,顿觉性灵愈发开展,求学兴味愈深,庶几有成,其在此乎?儿尤喜与英国名士交接,得益倍蓰,真所谓学不完的聪明,儿过一年,始觉一年之过法不妥,以前初到美国,回首从前教育如腐朽,到纽约回首第一年如虚度,今后悔去年之未算用,大概下半年又是一种进步之表现,要可喜也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如前所述,徐志摩与林徽因相识时,与张幼仪结婚已近6年然而,徐志摩认识并爱上了林徽因林徽因,原名徽音[3],1904年6月10日生于浙江杭州陆官巷(庶出)祖父林孝恂,为前清翰林,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
辛亥革命后,历任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秘书长,众议院秘书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堂叔林觉民、林尹民均为黄花冈革命烈士1920年春,林长民赴英讲学,林徽因亦随父去读中学其间随父游历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并以优异成绩考入St.Mary′s College(圣玛莉学院)学习徐志摩是1920年9月24日来到英国约在10月上旬(一说年底),即与林家父女相识徐志摩先是频频造访林长民,与之无话不谈,成为忘年之交接着,徐志摩爱上年仅16岁的林徽音,开始频繁发起爱情攻势从林长民1920年12月1日致徐志摩的信中,可以窥见“攻势之猛烈”:志摩足下长函敬悉,足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恐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mockery(嘲笑),想足下误解耳,星期日(十二月三日)午饭盼君来谈,并约博生夫妇,友谊长葆,此意幸亮察,敬颂文安 弟长民 十二月一日 徽音附候 第二天林长民又致信志摩: 得昨夕手书,循诵再三,感佩无已,感公精诚,佩公莹洁也明日午餐所约戚好皆是可人,□咸嘉宾一沾文采务乞□□□云小聚,亦人生一大福,不当,希你垂察之 从此友谊当宜加厚 敬 致 志摩足下 长民 十二月二日 由此可见,徐志摩得长民前信后,当天晚上就有回函,表达了自己的“精诚”、“莹洁”;因此才让林长民 “循诵再三,感佩无已”。
对于林徽因,徐志摩不仅常常找借口与其见面,而且一直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下面是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一封信节选:那一句话,就是海涅说要用大树当笔,蘸着海水写在天幕上的三个字:我爱你说我疯狂也罢,说我有悖伦理道德也罢,我管它别人会说什么?我爱你……我爱你……我真想把其它任何字、词、句都忘记光只记住这三个字,只写这三个字,写下去,写下去,一直写到生命的终了张幼仪回忆说:后来住沙士顿的时候,看到他每天一吃完早饭就赶着出门理发,而且那么热心地告诉我,我也不知怎么搞的,就猜到他这么早离家,一定与那女朋友有关系几年以后,我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他们用理发店对街的杂货铺当他的地址,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所以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他们信里写的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我碰巧发现那些信件,不过我从没发现过就是了1921年8月,张幼仪发现自己怀孕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徐志摩突然提出离婚,最后竟“不告而别”,离家出走幼仪来到巴黎后,先被二哥张君劢安排到巴黎乡下刘文岛夫妇家借住1922年初,七弟从国内赶到,将张幼仪接到德国柏林1922年2月24日,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彼得”(又名“德生”,次子;长子名积锴)。
一个星期后,张幼仪出院回到七弟家,见到一直没有露面的徐志摩托吴经熊送来一信,信上说——……故转夜为日,转地狱为天堂,直指顾间事矣……无爱之婚姻无可忍,自由之偿还自由,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幸福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真恋爱亦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前途无限……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作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痛苦,始兆幸福,皆在此矣张幼仪当即打给吴经熊,说约见徐志摩并于第二天在吴家与徐志摩协议离婚由于林徽因早于几个月前(即1921年10月)已随父亲回国,徐志摩返回剑桥后,未及半年,便突然放弃学业回国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关于徐志摩和张幼仪的分手,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指责者不乏其人现在回顾起来,不少人仍觉得徐志摩有点过于决绝甚至是残酷然而,这正是徐志摩因为浪漫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留美时,他“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博士衔的引诱,买船漂过大西洋”,是为了追随罗素留英时,他又放弃了剑桥大学博士衔的诱惑,买船漂回太平洋,是为了追求林徽因不为世俗名利所拘牵,率性而为,以情为本,敢做常人不敢做之事,才是真正的浪漫,才算浪漫的志摩。
徐志摩于10月15日回到上海,在南京等地盘桓月余,12月初就赶到北京然而等待他的,是一连串打击首先,是梁启超从上海的来信,就徐志摩离婚一事提出两大忠告:其一,人类恃同情心以自贵于万物,义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茫然如捕风,然先已予多人以无量之苦痛,重闱之悲诧,微君劢言吾亦可以推想得之,君劢家之老人,当亦同兹感夫人或与弟同怀抱所痛灭杀(?),然最堪者两儿,弟既已育之,胡能置之,滋事恐弟将终身受良心上之重罚无以自宁也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最乐道,吾于兹义固不反对,然吾以为天下神圣之事亦多矣,以滋事为惟一之神圣,非吾之所敢闻,且滋事可遇而不可求,非可谓吾欲云云即云云也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梦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其身已耳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若尔尔者?[1] 即使是他最尊敬的老师的话,徐志摩也听不进去了他回信表示: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者,夫岂得已而然哉?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接着,是林徽因已经与梁思成订婚的“成言”根据梁启超在1923年1月7日写给女儿思顺的信,可以断定时在培华中学读书的林徽因,刚刚与梁思成确立了恋爱关系:思成和徽音已有成言(我告思成和徽音须彼此学成后乃订婚约,婚约定后不久便结婚)林家欲即行订婚,朋友中也多说该如此,你的意见呢?当徐志摩来到北京,跨进林家位于景山后街一处称作雪池的院子时,曾有这样一副楹联在等待着他: “长者有女年十八,游学欧洲高志行君言新会梁氏子,已许为婚但未聘”这对徐志摩当然不啻为晴空霹雷但是,徐志摩是一个不甘就这样放弃的人或许正是因为林徽因“已许为婚但未聘”,徐志摩便又展开一系列爱情攻势然而,由于梁思成的“抵抗”,徐志摩的攻势一再受挫有一个小故事,或许时间稍后些,颇能说明徐志摩的执著与尴尬北京的松坡图书馆,馆址有两处,一处在西单附近的石虎胡同七号,一处在北海公园里的快雪堂梁启超是馆长,在快雪堂办公这儿是一处幽静古雅的院落,星期天不对外开放,梁思成因关系特殊备有钥匙可自由出入,便约了林徽因来此谈情说爱徐志摩找林徽因也会找到这儿他是梁启超的弟子,又是林长民的朋友,就是梁思成在,来找林徽因也不能说有什么不对去的次数多了,自然引起梁思成的反感,便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