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教材课件 L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其他文献引述.docx
5页文献资料库:其他文献引述7.2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其他文献引述:一、华兹华斯论诗歌语言的日常性这本集子里很少把抽象观念比拟作人,这种用以增高风格而使之高于散文的拟人法,我完全加以摒弃我的目的是模仿,并且在可能范围内,采用人们日常的语言;拟人法的确不是这种语言的自然的货常有的部分拟人法事实上只是偶然由于热情的激发而产生的辞藻,我曾经把它当作这样的辞藻来使用;但是我反对把它当作某种特权所享有的一种自己的语言我时常都是全神贯注地考察我的题材;所以,我希望这些诗里没有虚假的描写,而且我表现思想都是使用适合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的文字这样的尝试必然会获得一些东西,因为这样做有利于一切好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合情合理然而要这样做,我就必须丢掉许多历来认为是诗人们应该继承的词句和辞藻我又认为最好是把自己进一步拘束起来,禁止使用许多的词句,虽然它们本身是很适合而且优美的,可是被劣等诗人愚蠢地滥用以后,使人十分讨厌,任何联想的艺术都无法压倒它们我以为很容易向读者证明,不仅每首好诗的很大部分,甚至那种最高贵的诗的很大部分,除了韵律以外,它们与好散文的语言是没有区别的,而且最好的诗中最有趣味的部分的语言也完全是那写得很好的散文的语言。
韵文和散文都是用同一的器官说话,而且都向着同一的器官说话,两者的本体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感动力也很相似,差不多是同样的,甚至是毫无差别;诗的眼泪,“并不是天使的眼泪”,而是人们自然的眼泪;诗并不拥有天上的流动于诸神血管中的灵液,足以使自己的生命汁液于散文的判然不同;人们的同样的血液在两者之间的血管里循环着这本集子里的诗所用的语言,是尽可能地从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中选择出来的这种选择,只要是出于真正的兴趣和情感,自身就形成一种最初想象不到的特点,并且会使文章完全免掉日常生活的庸俗和鄙陋只要诗人把题材选的很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且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的正确和恰当,就必定很高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假如诗人把自己所制造的一套外加的华丽同热情所自然激发的优美杂糅在一起,那么这种不协调一定会使明智的读者感到震惊,这里我就不仔细谈了我只需说这种杂糅是不必要的的确,大概有一些诗行,适当地充满隐喻和比喻,但是当热情不那样强烈,文体也相应地平和下来,它们就会达到应有的效果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263页。
二、柯勒律治论想象和幻想我把想象分作第一性的和第二性的两种第一性的想象是一切人类知觉的活功能和原动力,是无限的“我的存在”中永恒创造活动在有限的心灵里的重演第二性的想象是第一性想象的回声,它和自觉的意志并存,它的功能和第一性想象的功用性质相同,但程度和起作用的方式有异分解、分散,于是重新创造如果这一步办不到,它还是不顾一切,致力于理想化和统一化它根本是有活力的,尽管它的对象的事物(作为事物而论)根本都是凝固的、死的幻想却相反它只是搬弄些死的、固定的东西幻想无非就是从时间和空间的秩序里解放出来的一种记忆我们的意志在实践里的表现,我们称为选择幻想和选择交和在一起,也受到选择的修改不过幻想和普通的记忆一样,都只能从联想的规律所产生的现成资料里获取素材柯勒律治:《文学生涯》,见《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75页三、艾布拉姆斯论柯勒律治的诗歌与自然情感的关系柯勒律治认为,诗歌确实是自然情感的产物,但是这种情感会因为崇高秩序的冲动而产生一种创造性的张力,因而激发起具有同化作用的想象力,并且(由于其对立因素,即目的和判断的平衡作用,加上创作活动本身所具有的热情)自动组织成为一种平常的中介体,其中部分与整体既相互协调,也共同服务于印发快感的目的。
认为诗歌中自然的东西包括艺术,并产生于自发性和有意性的相互渗透,这种二律背反的观点不仅仅是柯勒律治的哲学参照系的抽象产物这一事实一杯各个时代的创造性诗人所证实,这些诗人都声称,他们写作之前都有计划,作品也是辛勤实践所获得的技巧的结果,但有时往往是中心思想占了上风,这中心思想的显现常与他们原来意图甚至明确的愿望背道而驰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童庆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5页四、华兹华斯论诗歌与情感的关系我曾经说过,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开展;然而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的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如果大自然特别使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获得享受,那么诗人就应该听取这种教训,就应该特别注意,不管把什么热情传达给读者,只要读者的头脑是健全的,这些热情就应当带有一种愉悦。
和谐的韵文语言的音乐性,克服了困难之后的感觉,已往从同样的韵文作品里所得到的快感的任意联想,对这种语言(它与实际生活的语言十分相似而在韵律上却又差别很大)的一再的模糊的知觉,——所有这一切很微妙地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快乐感觉,它在缓和那总是与更深热情的强烈描写掺杂在一起的痛苦感觉方面是非常有用的在打动人心和充满激情的诗中,总是有这种效果;至于在轻快的诗篇里,诗人在安排韵律上的轻巧和优美就是使读者感到满意的主要源泉关于这个问题所必须说的一切,还可以用下面这个事实来说明:很少有人否认,用诗和散文描写热情、习俗或性格,假使两者都描写得同样好,结果人们读诗的描写会读一百次,而读散文的描写只读一次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见伍蠡甫等主编:《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7-18页五、韦勒克评华兹华斯的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威廉▪华兹华斯的文学批评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和新古典主义时代决裂的信号人们强调的是华兹华斯摒弃十八世纪诗的辞藻,把“散文语言”跟韵文写作、诗的语言跟“中下层社会”所说的语言等同划一向某种自然主义发出的这一呼吁——诗人再造了“寒微的乡间生活”的言语——被看作是与“情感主义”相结合的,用华氏名言来说,即诗为“强烈感情的自发流溢”的观点。
华兹华斯理论中确实出现过上述思想,而且结果证明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华兹华斯文学批评的整个范围——1800年版和1815年版《序言》,1802年的附录,1815年版的序言补遗,墓志诗文论三篇和通信——我们就应得出如下结论:华兹华斯大大修正了这些思想;实际上需要把它们看成带有极其不同的假定而又自相连贯的思想体系的要素来重新解释他不赞成诗藻,抱有摹仿乡间言语的想法和诗为感情流溢的观念,这些对于我们时代并无特别的吸引力,而且跟一种注重推理的文学理论概念第无法调和的这一切固然可以很快地搁置不论,不过那样一来我们就不能把华兹华斯理论中最为独特最有价值的东西揭示出来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六、韦勒克评柯勒律治的文学“有机体”说不妨这样说,柯勒律治在多数情况下紧紧抓住两个法宝:统一性和一体化的诸事物,整体和部分效果则取决于张力、对立面调和,而非相同性或模糊的总体性这一含义上的统一性在对立面调和说、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说与有机体类比说之间并不存在矛盾,只要对后者的解释适可而止柯勒律治运用这三种观点便可对莎士比亚与鲍蒙特和弗莱彻加以对照。
莎翁的一个剧本有如一个真正水果,而他那两位文友的一个剧本则好比“一瓣橘子、一块苹果、一片柠檬、一粒石榴”而且柯勒律治再次运用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庭园和放着一夜之间便会枯萎的插花的儿童花园相比较的类比可是对总体性的这种强调居然给推致迷信的极端程度如果我们像柯勒律治那样,认为“弥尔顿或莎士比亚的作品一字改不得,一字动不得”,否则就会面目全非,那就是假定要求一种追求连贯性和完美性的无法实现理想就可以把重心放在某种十分玄妙朦胧的东西上,正如柯勒律治谈到但丁时所说的“整体性不存在于想象或构思之中,而存在于对总体性和绝对本体的内在感受之中”柯勒律治一心要把艺术作品当成组织谨严的整体加以捍卫,从而促成了他对莎士比亚的偶像崇拜当他看出无法用假定的理想的整体说来恰当地解释某个片断时,他便干脆宣称那是演员的窜改,《麦克白》中门房的言语或理查兹三世对安夫人的求爱表白,他就是这样处置的尽管如此,从大体来说,有机统一性这条原则使柯勒律治的欣赏力变得敏锐了,使他看出艺术作品里的连续因素而撇开表面矛盾为貌似蛇足之处进行辩解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208-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