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石景山区2015期末语文(WORD).doc
11页行远教育 15801199869 最专业的中高考教师交流平台1垂询可免费获取资料石景山区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三语文 2015.01本试卷共 10 页,150 分考试时长 150 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中国是礼仪之邦,慷慨好客是我们的民族性格,好客自然讲究待客之道待客之道,首在分清宾主主即待客迎送的一方,宾即拜谒、暂居的一方主人居主位,自家环境,礼俗成习,言语行动一任自然客人居客位,避地移形,俗异物换,其所为必然谨慎小心察言观行主客相遇,是否彼此相得,关键在东道主一般来说,发自内心的尊重关爱应该是主人待客的基本态度具体而言, 中国宾礼讲究让客人舒适,没有陌生感,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样所以如是,是由于身处客位的人,经常会遇到种种蹇难不便,自己又无法解决因此古人记载羁旅愁思的诗文特别多,如孔尚任《桃花扇》:“伤往事,写新词, 【 甲 】乡梦乱如丝 ”南朝沈约亦有句:“闻雁夜南飞, 【 乙 】夜沾衣。
”宋代张咏的《雨夜》写得更凄苦:“帘幕萧萧竹院深, 【 丙 】孤寂伴灯吟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这种种情形,亟需细心的主人关心体谅所以亚圣谆谆告诫我们:“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主人待客如此,居客位的一方也需讲究“客道” 主人为客人尽量想得周到,客人也尽量不给主人添麻烦 “□□□□”和“□□□□”两个成语,最能反应“客道”的真谛这两条做到了,主人就会由“色难”变成“色喜” 另一个成语“恭敬不如从命”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客道”最忌讳的是“反客为主” ,这有违传统礼仪,被视作对东道主的大不敬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 分)A.暂(zhàn)居 羁旅愁思B.色难(nàn) 拜谒C.亟(jí)需 蹇难不便D.尽(jìn)量 反应2.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3 分)①《礼记》中“主人敬客,则先拜客”就是这一层意思②敬是诚的显相,惟敬可以不逾礼数,不使客人有怠慢之感③诚是前提,无论哪方客人,都须以诚相待④最后是见客而喜,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⑤纳是接受和容纳,是拒排的反面A.①②③⑤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⑤④ D.②③④①⑤行远教育 15801199869 最专业的中高考教师交流平台2垂询可免费获取资料3. 在文中【甲】 【乙】 【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客愁 客泪 客怀 B.客泪 客怀 客愁C.客愁 客怀 客泪 D.客怀 客泪 客愁4.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成语,恰当的一项是(2 分)A.宾至如归 客随主便 B.入乡随俗 相敬如宾 C.喧宾夺主 不速之客 D.入乡随俗 客随主便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A. “东道主”一词出自《左传 ·烛之武退秦师》 ,因当时郑国在秦国之东,接待秦国出使东方的使节,故称“东道主 ”。
后以“东道主”指称待客或宴客的主人B.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出自《论语》 ,南宋朱熹曾将《论语》与《礼记》 《大学》 《中庸》合为“四书” “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在中国思想史上影响深远C.孔尚任是清朝初期著名的戏剧作家,与《长生殿》的作者洪升并称为“南洪北孔” 其代表作《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是中国传奇剧的典范D. “亚圣”即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孟子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我们熟悉的“君子远庖厨 ”“明察秋毫” “缘木求鱼” 均出自《孟子》 6.北京有许多老字号常以对联突显产品或经营的特色,以下对联与“一得阁” “同仁堂”“王致和” “全聚德” “张一元 ”这些老字号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3 分)①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②香酥嫩脆鲜全聚,德寿康宁福满弘③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④剪裁奇妙随心动,斩切艰难任意行⑤同气同声济世济民,仁心仁术医国医人⑥茶香高山云雾质,水甜幽泉霜雪魂⑦鸿鹄高飞志在千里,宾朋满座亲如一家A.④⑤②①⑥ B.③⑤①②⑥ C.③⑤①⑦② D.⑥①②⑤③二、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4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行远教育 15801199869 最专业的中高考教师交流平台3垂询可免费获取资料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后汉书》载:“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 ”一本作“廉耻将” ,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弃礼义,捐廉耻 捐:抛弃B.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疏:文书C.亦不愿汝曹为之 曹:等,辈,们 D.由佖之黩货也 黩:滥用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悉以金马还之 在小足以守矣B.由佖之黩货也 此人之教子也C.吾时俯而不答 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D.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A.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B.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风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C.使金如粟,不以入怀使用金钱如同消耗粟米一样,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D.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所以贪财的人担任统帅,边关的大门到晚间也还洞开着无人把守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①“鸡鸣不已于风雨”写出了“独醒之人”身处乱世,也会毅然决然发出正义的声音②古人治军以廉耻作为基础,将士们懂得礼义廉耻的道理,便足以克敌制胜,保存自己行远教育 15801199869 最专业的中高考教师交流平台4垂询可免费获取资料③作者借颜之推讲述齐朝一士大夫教育儿子的事例,表达了反对后人出仕做官的观点④作者倾向于杜甫的诗句是“安得廉耻将” 虽有牵强附会之嫌,却蕴藏着作者的期许A.②③ B.①③ C. ②④ D.①④ 11.作者在文章第一段结尾指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意思是说士大夫没有羞耻心,可以称之为国耻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这一认识的看法 (不少于 200 字) (12 分)三、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4 分1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的画线处断句 (5 分)文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
袁盎骑,并车揽辔上 曰 将 军 怯 邪 盎 曰 臣 闻 千 金 之 子 坐 不 垂 堂 百 金 之 子 不 骑 衡 圣 主 不 乘 危 而 侥 幸 今 陛 下 骋 六 騑 驰 下 峻 山 如 有 马 惊 车 败 陛 下 纵 自 轻 奈 高 庙 太 后 何 上 乃 止 (选自《史记 ·袁盎晁错列传》 ) 13.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 4 道题) (8 分)①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如“ ,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景物的色彩变幻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②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渐入佳境, “乐亦无穷” 如“山间之四时”:春来“ ”,入夏“ ”,秋日“风霜高洁” ,冬至“水落而石出” ,令人流连忘返③孔雀开屏美在尾,文章收篇好在巧总的来说,文章的结尾应简明有力,犹如《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演奏一样:“ , ”,留给读者豹尾劲扫的感觉和咀嚼回味的余地。
④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多用典故,如写到刘裕,由他早年生活的遗迹联想到他两度挥戈北伐,几乎克复中原的功业只是这样的英雄业绩“总被雨打风吹去” ,只有那“ , ”供后人凭吊⑤在《师说》的作者韩愈看来, “古之圣人”是从师学习的榜样,因为“ , ”,与“今之众人”的“耻学于师”形成鲜明的对比 ⑥《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其中“ , ”两句,回顾抗金往事,雄放豪迈,对仗工整,为人们广泛传诵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①—③题 (11 分)秋日赴阙 注 题潼关驿楼【唐】许浑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行远教育 15801199869 最专业的中高考教师交流平台5垂询可免费获取资料注:“阙”指唐代都城长安,此诗写于作者赴长安应试途中。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B.颔联写山间风雨, “残云” 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 “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②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