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初三物理第4讲:两种电荷(教师版).doc
12页两种电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会区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一、 电荷1. 带电体: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是物体带了电(荷)这样的物体叫做带电体轻小物体指碎纸屑、头发、通草球、灰尘、轻质球等2. 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是Q电荷的单位是库仑(C)。
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e=1.6×10-19 C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是e的整数倍3. 正负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 是正电荷(+); 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 是负电荷(-)具有正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失去了电子;具有负电荷的实质是物质中的原子得到了多余的电子有得就有失,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发生了转移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两种情况——可能是它们带异种电荷而互相吸引,还可能是一个物体带电而吸引另一个不带电的轻小物体5.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 摩擦起电a) 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b) 原因:不同物质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c) 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d) 能量转化:机械能-→电能(2). 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3). 感应带电:由于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6. 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1). 使用验电器a) 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b) 验电器的原理: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 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但验电器不能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2).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利用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7. 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1). 如果物体所带正、负电量不等,也会发生中和现象这时,带电量多的物体先用部分电荷和带电量少的物体中和,剩余的电荷可使两物体带同种电荷2). 中和不是意味着等量正负电荷被消灭,实际上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只是等量的正负电荷使物体整体显不出电性二、 摩擦起电1. 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 原子核 和核外的 电子 组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的大得多,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吸引下,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核运动但整个原子呈中性2. 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 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摩擦的两个不同物体同时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3. 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三、 导体和绝缘体1. 导体和绝缘体: 善于导电的物体 叫做导体; 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叫做绝缘体常见的导体: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橡胶、玻璃、塑料、油、陶瓷等2. 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里面有大量的自由电荷,它们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导体内部自由移动3.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题型一:摩擦起电例1.淘气的小明将两只系着细线的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当他提起细线试图让两只气球靠近时,出现了图中的现象,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_______ _____.解析:气球在衣服上蹭来蹭去,两只气球因为摩擦起电而带了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出现了图中的现象答案: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例2.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_______电荷. 解析: 人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带电物体靠近该玻璃棒相互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这个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是正电。
答案:正题型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例3.小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则小球(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C.可能带负电 D.一定不带电解析:球在带正电的物体附近被排斥,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这个小球一定带正电答案:A例4.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 )A.A.C带正电,B带负电 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 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解析:由于A、B、C、D四个带电体, D带正电,B、D排斥,即B也带正电, 且C、B相互吸引,故C带负电,由于A、C排斥,故A带负电答案:B例5.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 )A.异种电荷相吸 B.同种电荷相斥C.分子间相斥 D.大气压作用解析: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称为正电荷; 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在塑料绳上捋几下,手与塑料绳反复摩擦,使塑料绳上带了同种电荷,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故细丝会张开。
答案:B题型二:导体和绝缘体例6.下列餐具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玻璃杯 B.竹筷 C.瓷碗 D.不锈钢汤匙解析:根据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进行判断. 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包括:塑料、陶瓷、橡胶、空气、玻璃等答案:D基础演练1. 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物理学中规定,用 摩擦过的 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 摩擦过的 带的电荷叫负电荷2. (15西城区一模2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__ _ _,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验电器的原理是 ,验电器的作用是 4. (15海淀区一模21)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 构成的5. 如果物体得到电子,它就带 电;如果物体失去电子,它就带 电6. (15通州区一模21) 原子由原子核和带负电的 组成,摩擦起电的过程并不是创造 ,而是使电荷发生 。
7.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 )A. 摩擦可以产生电荷B. 摩擦时原子核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C. 摩擦时核外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D. 摩擦时原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8. 一个物体带负电的原因是因为物体( )A.物体只有电子 B.物体没有质子C.物体得到了电子 D.物体得到了质子9. 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下列现象与其实质相同的是( )A. 寒冷的冬天用湿手摸户外的金属单杠,手会被粘上B.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粘起C. 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D. 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10. 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A.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异种电荷 D.带同种电荷11. 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 ( )A.A、C带正电,B带负电 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 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12. (14东城区一模3) 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 )A.木块 B.玻璃 C.硬币 D.橡皮参考答案:1、两;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 2、排斥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检验物体是否 带电 4、核外电子 5、负;正 6、电子;电荷;转移 7、C 8、C 9、B 10、D 11、B 12、C巩固提高1.(15朝阳区一模22) 在晴朗干燥的冬日里,如果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会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 电荷相互排斥。
选填:“同种”或“异种”)2.(15西城区二模26) 有A、B、C、D四个带电小球,若A吸引B,B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荷,则A带 电荷3.两个用细线悬挂着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吸引,由此可判定( ) A.一定是一个小球带正电,另一个小球不带电 B.至少有一个小球带电 C.两个小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D.两个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4.绝缘体不容易导电,因为在绝缘体内 ( )A.没有电子 B.几乎没有电子C.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D.没有正电荷5.A.B是两个质量相等的带电小球,用等长的丝线悬于同一点O,在同一竖直平面里,两根丝线分别向两侧偏离并与竖直方向成角角,如图5所示.A.B两球带电情况可能是( )A.A.B分别带有等量同种电荷B.A.B分别带有等量不同种电荷C.A.B带有同种电荷,但电量不等D.A.B带有不同种电荷,且电量不等 图56.(多选)如图甲所示是两个轻质小球相互排斥,乙图是两个轻质小球相互吸引,则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的两个小球一定带同种电荷B.甲图中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C.乙图中的两个小球一定带异种电荷D.乙图中可能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7.小丽同学要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她将一个带正电的物体放在A处,然后将挂在丝线上带电的小球先后挂在P1、P2、P3处,小球受力发生偏移情况如图7所示.可知小球带 电(选填“正”或“负”),得出的初步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