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陕西省柞水中学高中语文书愤有关资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1516****951
  • 文档编号:137498837
  • 上传时间:2020-07-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83.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有关资料一、陆游介绍(蒋和森)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祖父陆佃,徽宗时官至尚书右丞,被诬元祐党籍,罢知亳州父陆宰,官朝请大夫,直秘阁陆游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他诞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当宋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时候陆游诞生的第二年,金兵即攻陷宋朝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他随父陆宰向南逃亡,在“经旬不炊”和夜闻金兵马嘶中,历尽艰辛,逃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后又逃归故乡山阴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群情激昂的抗敌气氛,给童年时代的陆游留下难忘的印象,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后来曾这样回忆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方张,视之蔑如也《跋傅给事帖》)陆游自幼好学不倦,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青年时代曾从江西派诗人曾幾学诗,得到不少启发,但他并未受其束缚,又从前代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作中汲取滋养封建家庭虽然给陆游以良好的文化熏陶,特别是爱国教育,但也给他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唐氏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母亲却不喜欢唐氏,硬逼着他们夫妻离散。

      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曾在10年后的一次偶然相遇中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多次赋诗怀念,直至老年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于投降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于是受到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将他除名秦桧死后,孝宗即位,起初颇有抗金之志,主战派受到重视,陆游方被起用他积极向朝廷提出许多抗敌复国的军事策略和政治措施但由于张浚举兵北伐,部下将领不和,再加投降派掣肘,抗战终于受挫宋朝廷立即动摇,又走上屈服求和的老路;陆游也被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黜还乡陆游在故乡山阴镜湖之滨闲居4年,屡次上书求职,最后才于乾道五年(1169)得一个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小官,其时已45岁他迫于生计,不得不于次年远行入蜀就任由于位卑职微,再加僻处山城,感到无所作为,但任期满后“归又无所得食”,不得不又上书求“捐一官以禄之,使粗可活”乾道八年(1172)主战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他为干办公事,延至幕中襄理军务这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他换上戎装,驰骋在当时国防前线南郑(今汉中)一带铁马秋风、豪雄飞纵的军旅生活,使陆游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算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特别是当他看到川陕地势险要,民气豪侠,觉得可用关中作根本,以谋反攻收复失地于是便向王炎陈进取之策,提出一些经略中原、积粟练兵的战略他充满胜利的信心,认为“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可是陆游的这一片报国赤忱,并不能实现腐败的宋朝廷,只求苟安,无意进取,致使将士闲置前线,“报国欲死无战场”不久,宋朝廷将王炎召回,随即罢免,陆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他只好抱着“不见王师出散关”和“悲歌仰天泪如雨”的激愤心情,眼看着收复中原的希望破灭此后,陆游又在蜀州、嘉州、荣州代理通判、知州等职,自称“身如林下僧”,抗战复国的壮志一直得不到伸展的机会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至引起了同僚讥议;又由于陆游的复国抱负和个人的功名事业长久得不到伸展,常以“脱巾漉酒,拄笏看山”为自得,甚至在琵琶腰鼓、舞衫香雾中寻求精神麻醉,遂又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这样解嘲道:“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从此,“放翁”便和他的诗名同著于世。

      陆游在川陕9年,祖国的山川形势、风土民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特别是在南郑前线,他接触到许多边防战士和“忍死望恢复”的“遗民”,使他的精神境界不禁大开,并将许多富有生活实感的爱国激情倾注于诗这是他创作上收获最多的时期陆游对这一创作阶段很珍视,觉得“诗家三昧忽见前”,于是将全部诗作题名为《剑南诗稿》淳熙五年(1178)春,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水灾,他“草行露宿”,不辞辛苦,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已经62岁,才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写了有名的七律《临安春雨初霁》,其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得到孝宗的激赏,但孝宗并不了解陆游的真正抱负,只叫他到严州后,“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新职虽然不合陆游素志,但他还是勤勉从事,正如诗中所说:“忧民怀懔懔,谋己耻营营他在任上,力求“宽期会,简追胥,戒兴作,节燕游”,因此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为他立碑,并为他曾经作过严州太守的高祖陆轸立祠,以纪念他们祖孙二人。

      在严州任职期间,陆游曾将历年所作诗,特别是早年的作品,严加删选,共得2 500余首,刊刻为《剑南诗稿》20卷此书行世后,深得当时文坛赞誉淳熙十五年(1188),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又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力图大计,宵旰勿怠”,并提出“救民之贫,莫先于轻赋”等政治主张这时宋朝廷已耽于偏安享乐,无意进取,所以陆游的建议不仅不被采纳,反而遭到奸佞之徒的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陆游对此非常愤慨,便索性将山阴镜湖故居命名为“风月轩”,以示讥讽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计有12年之久,在幽静但却清贫的生活中度着晚年他将书室命名为“老学庵”,以坐拥书城为乐,正像诗中所说:“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另外,他还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扶衰业耕桑”,“夜半起饭牛”,甚至为了应付“吏征租”,不得不典质衣服由于他“身杂老农间”,了解到下层人民的痛苦,而且感到“忠言乃在闾里间”,所以想和他们倾吐满腔爱国热情:“耿耿一寸心,思与穷友论农民们也感到陆游可敬可亲,每当看到他走来,便取出酒菜招待他们为了感谢陆游治病施药,更是“村巷欢欣夹道迎”,而且生子多以“陆”字为名,以报“活我”之恩。

      在陆游乡居时,宁宗于绍熙五年(1194)七月代光宗即位,次年改国号为庆元外戚韩侂胄当政他斥理学为伪学,罢逐宗室大臣赵汝愚及理学家朱熹等,史称“庆元党禁”在这一时期,陆游曾应韩侂胄之请,为他撰写了《南园记》,希望他“勤劳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尚未完成,召陆游入朝修撰,次年修毕,即辞官还乡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对金宣战,因急于贪功,贸然出师,不久即以失败告终韩亦被杀取首送金议和由于陆游和韩曾有上述关系,在当时和后来都曾受到一些责难,认为“晚节”不终其实,陆游在韩当政时退而复出,主要是为抗敌复国的夙愿所驱使,并无趋炎附势之意陆游于嘉泰三年辞官还乡,已近80高龄此后犹赋诗作文不辍,但身体却逐年衰弱,终于在嘉定二年(1209)十二月二十九日,85岁的老诗人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陆游是一位创作特别丰富的诗人,集中存诗共约9 300余首他的诗大致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是从少年到中年(46岁)入蜀以前这一时期最长(约30年),但集中现存诗却最少,约200首左右,这是因为他将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绘”的作品尽行删去的结果据其《跋诗稿》中所说,他曾将42岁以前的诗“又去十之九”,估计删去总在万首以上。

      由此也可看出,他前期的诗作主要偏于文字形式,尚未得到生活的充实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54岁罢官东归,前后近20年,存诗2 400余首这一时期他从军南郑,深入国防前线,充满战斗气息的豪迈生活以及雄奇壮伟的山川形势,不仅加深了他对现实的体验和激发了他爱国的思想感情,同时诗风也随之一变,正像他在诗中所说的“地胜顿惊诗律壮”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成熟和丰富,奠定了他作为一代文宗的崇高地位第三期是长期蛰居故乡山阴一直到逝世,亦有20年,现存诗约近6 500首这一时期的诗作最多,当是由于晚年未暇删汰的缘故这一时期他生活比较平静,与农民接触较多,再加他宦海沉浮,饱经忧患,且年事渐高,因此在诗中表现为一种清旷淡远的田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人生感慨 “诗到无人爱处工”,可算是道出了他此时的某种心情和所向往的艺术境界另外,在这一时期的诗中,也表现出趋向质朴而沉实的创作风格,如许多反映农村疾苦的诗即属此类以上所分三期,仅是大致而言,并不能截然分割其实每一时期都有出色的作品,即使是早期,在语言韵律等方面,也显示了诗人艺术上的功力,从而为后来达到更高的成就准备了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陆游的诗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永不衰退的特色,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一特色在他中年入蜀以后,表现尤为明显,不仅在同时代的诗人中显得很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无怪梁启超称之为 “亘古男儿一放翁”由于陆游所写的诗“言恢复者十之五六”,故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和排挤但他“位卑未敢忘忧国”,抗敌御侮一直是最能触发他创作激情的思想主题在他早年的诗中曾这样写着:“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到了82岁的老年,还是“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正是这种永不衰竭的爱国热情,使陆游唱出了那一时代最高亢的歌声他所写的许多感情激昂、气概宏肆的诗篇,像黄钟大吕一般地震荡人心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在诗中也就表现为在激昂的基调中又鸣响着悲怆正像他在有名的《书愤》诗中所歌咏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又如:“白发萧萧卧泽中,祇凭天地鉴孤忠……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其他还有《金错刀行》《送七兄赴扬州帅幕》《胡无人》《病起书怀》《关山月》《出塞曲》《夜泊水村》《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纵笔》《陇头水》等等,都是气壮语豪而又托兴深微之作。

      特别感人的是,陆游在临终前夕,还不忘收复国土,在有名的《示儿》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以上这类诗,堪称是最能体现陆游创作精神的代表作陆游的诗可谓各体兼备,无论是古体、律诗、绝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写得又多又好在这方面,陆游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同时又富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有人称他和杜甫、李商隐完成七律创作上的“三变”(舒位《瓶水斋诗话》);又称他的七律“当时无与比埒”(沈德潜《说诗晬语》)在陆游的七律中,确是名章俊句层见叠出,每为人所传诵如“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黄州》);“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夜泊水村》);“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枕上作》);“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度浮桥至南台》);“月色横分窗一半,秋声正在树中间”(《枕上》);“溪鸟低飞画桥外,路人相值绿阴中”(《衡门独立》)等等这些名作名句,或壮阔雄浑,或清新如画,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流走生动,不落纤巧陆游的诗虽然呈现着多彩多姿的风格,但从总的创作倾向来看,还是以现实主义为主,正如他自己所说:“道向虚中得,文从实处工他继承了屈原等前代诗人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并立足于自己的时代而作了出色的发挥。

      所以有人将他和杜甫媲美,誉之为“可称诗史”(《后村先生大全集》)不过,陆游也不时在诗中驰骋其丰富的艺术想像,如在《五月十一日夜且半,梦从大驾亲征,尽复汉唐故地……》诗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抗战胜利的欢乐情景:“驾前六军错锦绣,秋风鼓角声满天苜蓿峰前尽停障,平安火在交河上凉州女儿满高楼,梳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