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阿含经现实意义.doc
13页《杂阿含经》的现实意义 《杂阿含经》基本上是以言行录的体裁,记述佛陀和他的弟子们的修行与弘法活动经中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如缘起、十二因缘、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等,故被称为“佛教圣典”由于《杂阿含经》不重玄理、义解,重视的是修行实践,因而诵读此经,有助于现代人修行佛法以下结合《杂阿含经》揭示的基本教义,阐述该经对现代人修行佛法的现实意义缘起是佛教教义的精髓、核心佛教在产生时既然否定婆罗门关于世界的根本是“梵”或最高神的理论,那么必然就要解释世界及人是如何生成的问题,因此佛陀提出了缘起的思想所谓“缘”指条件,“起”指产生缘起”即“依条件而产生”之意,也就是把一切事物或现象的生起,看作是一种相依、相缘、相资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的关系或过程缘起的基本命题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十二)这就是说一切事物或现象不过是“此故彼”连锁关系的表现或反映而已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同时相互关系,“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是异时相互关系同时相互关系,如兄弟之间的关系,有兄故有弟,有弟故有兄,无兄则不成其为弟,无弟也不成其为兄无论此主彼从或彼主此从,都必须相依或相资,同时对待,才构成为兄弟。
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对象之间,其关系也是如此宇宙万象之存在乃主观认识与客观认识对象彼此相依、相资的结果,离开主客观互相交涉,便无世界异时相互关系,指事物持续存在的关系尽管世间一切事物皆变化无常,但总是作为前因与后果而持续不断如种籽与芽的关系,先有种籽然后才有芽的发生,而有芽才会有种籽的成长,他们是异时而存在,作为因果而相续总之,缘起不外说明一切事物是依各种关系而存在,所有这些关系似乎组成层层法网,无一事一物不在此法网之中通过缘起理论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于空间的彼此相依和时间的前后相引的密切关系而存在的现实社会的每一个人,既然是由于空间与时间的彼此因果关系而生起而存在的,那么所谓个人,实是全体社会的产物而不得脱离的一分子;而所谓社会,实是许多个人的集团,也不能离开个人而存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极为密切,彼此的互相影响也很大个人的健全,能够促成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社会,也能促进个人的健全;反之,个人的懦弱,会使社会退化,而退化的社会,也会使个人懦弱所以个人与社会的一动一静,都是相互影响的人类生存的意义,就在于追求个人的健全,以谋求全体社会的幸福与进步当然,所谓全体社会,已经包括了个人,社会能够得到幸福与进步,个人的幸福与进步也就在其中了。
如果只是专为个人谋幸福,不惜妨害社会的幸福,结果,社会的幸福受到损害,个人的幸福也得不到了如果我们明白了缘起的道理,就会知道:利益他人,则成自他两利;损害他人,则成自他两害弄通了这点,就会感到为社会服务,是人生应有的道德行为,于己于人都有益处;而自私自利,于己于人都没有益处在现代社会中,把个体的活力,个体的创造性,以及个体之间的竞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崇尚个性解放、个人奋斗和个人利益至上,结果导致个人与群体严重对立的极端利己主义,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绝人类被封闭在“自我”之中,与社会疏离,与人群疏离,甚至与家庭疏离,内心没有一丝温情,哀怨和寂寞的情绪不时涌上心头佛教的缘起理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人也是如此个人所造之业产生的力量(即别业)固然能决定他的命运,但千百万人汇聚起来的“共业”更是一股巨大无比的力量,它推动人生,推动历史与宇宙的流行运转,这种共业所形成的局面就是人类共同承受的果报,决非个人之努力所能挽回因此,要使人类进入极乐净土,不能单独行动,而要求全体都行动起来,以普度众生为目标,自利利他,甚至要以他为己,把自己融入众生的汪洋大海之中有些学者往往把缘起等同于十二因缘,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缘起旨在揭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十二因缘则是运用因果关系分析人生现象而形成的学说,是原始佛教探讨人生痛苦根源的学说,是佛陀的人生观在《杂阿含经》卷十二中,对十二因缘作了详细的解释十二因缘把人生过程分为十二个彼此成为条件或因果联系的环节首先是无明,指心的迷暗无知,不明事理由无明生行,指心的动向由行生识,指意识由识生名色,指精神要素与物质要素的结合体,即作为人的个体由名色生六处,指六种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由六处生触,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的接触由触生受,指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由受生爱,指由于对事物的接触和感受而产生的对外部世界的渴望由爱生取,指对外部事物的追求、执著由取生有,指由于对外部事物贪爱、追求等行为而产生的后世相应的果报或生存环境由有生生,指来世之再生有生必有老死以上对十二因缘的解释是从因向果来观察或推演,称为“顺观”此外还有所谓“逆观”即从果向因来观察或推演,如说“老死”是“生”的果,“生”是“有”的果等,依次类推,最后得出如灭无明则无老死及忧悲苦恼的结论明了十二因缘之后,我们的修行就应该从“触”下功夫在日常生活中,你不可能离群索居,必然要与其他事物接触由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要接触的层面广阔,因此要择取“触”的界面来修行。
如何修行呢?即保持“明”触,去除“无明”触当我们的心跟外界接触时,产生了一个发脾气的恶念心,此恶念心因与无明和合相应,这个触就是“无明”触我们修行就是要去除“无明”触一个人现在看起来很年轻,再过二十年就成了中年人,再经过二十年就是老年人了,这就是缘起的现象对接触到的现象,明白现象的变化是因为缘起,所以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暂时的,好的现象是暂时的,坏的现象也是暂时的,能时时刻刻如此观照,就能产生超越的心灵,使我们的心保持“明”触以缘起理论观察和处理问题,自然会得出“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杂阿含经》卷十)的理论翻开《杂阿含经》,“无常”、“无我”的字眼时常出现一切行无常”是指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没有经常的存在一切行”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动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在我们周围,天时是物换星移,四季更迭,春华秋月,岁月变迁地理是沧海桑田,陵谷互换人生是年华不再,老死病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永远存在,所有的东西都处于变化无常之中无常是事物存在的唯一形式,人生自然也不例外人人都希望美好的生活能够保持永远不变但是,永远不变的愿望与变化无常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
矛盾得不到解决,就会导致痛苦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种需求得到了满足,又会产生新的需求这些需求不可能得到充分满足,必然会使自己陷于永远难于满足的痛苦之中就拿金钱来说吧,在人的一生中,不可否认金钱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可以说衣食住行哪一样都离不开金钱金钱可以给人们带来很大的方便与欢乐如果把追求金钱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那又是十分愚蠢的人死去的时候,再多的金钱也要让给别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占有金钱在金钱第一的社会之中,人们一天到晚为金钱疲于奔命在追求金钱的那一阵子狂热之中也许会觉得很有乐趣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当初给人带来的全是没有生命的东西追求金钱的人,在金钱到手后仍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人恐怕不多相反,金钱有时候还会给人带来麻烦与灾祸所以佛教说金钱是“五共”之物,会遭遇到水浸、火烧、贼偷、子败、官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但无常,而且无我这里的“我”是主宰和实体的意思我”是恒常不变的实体所谓“一切法无我”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的不变的实体或主宰者,一切生命也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我”或灵魂《杂阿含经》用五蕴——色、受、想、行、识概括人的身心,即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人由五蕴组成,假名为人,虚妄不实,本无有我,犹如梁椽砖瓦和合成房子,离开梁椽砖瓦也就没有房子。
人是身心假合,离开五蕴和合,也就不成其为人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存在状态都是无常的,死亡就是人体生命因素的解散,就是无常的表现但世人往往不懂得这个道理,把人执著为实在的我体,产生我的观念,以身为我,以名为我,热衷于自他彼此的差别,总觉得我是有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我是有力量主宰自己的环境,由此产生和助长贪欲、 恚、愚痴,形成种种烦恼如果世人认识到世上并无这我行我素、贪得无厌的“我”时,那么他就会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人们只要认识到“一切法无我”后,就会跳出“我执”的藩篱,开拓健康和谐的新的生命世界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自私自利为出发点,那么文明幸福、友爱互助、和平融洽的人间净土就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佛教教义的核心是四圣谛,在《杂阿含经》中有不少经文对此有所论述四圣谛中的苦谛指认识到世间充满苦恼后概括为所谓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集谛指认识到造成苦恼的原因是爱欲、贪欲有了爱欲、贪欲就有生存的欲望、享乐的欲望,就会导致生死轮回灭谛指认识到应该消灭爱欲、贪欲,即认识到要厌恶、驱除、脱离那导致生死轮回的爱欲、贪欲,彻底根除造成苦恼的原因道谛指灭苦的八种方式或手段,即八正道。
四圣谛的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人生的全部不外乎两方面,一是染(苦、集),二是净(灭、道)四圣谛以苦谛为根本,“集”是苦集,“灭”是灭苦,“道”是灭苦的方法如第三七八经记载佛陀成道后为五比丘说四圣谛,就反复地讲了三次,谓之“三转”初转,是肯定四谛(人生是苦、老死是苦等);二转,指出四圣谛在人生实践中的意义(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转,证明本人已做到四圣谛所要达到的要求(苦已知、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在三转中,每一次对每一圣谛都有四种不同的认识,谓之“四行相”——眼、智、明、觉,四谛便有十二行相,这一说法,奠定了佛学的基础佛经说的道理,其实都是围绕四圣谛而展开讨论的,所以说:“日可令冷,月可令暖,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陀对“苦”的阐述能给人以一定的启迪,因为至今还没有一种宗教和哲学能像他那样对“苦”进行如此细微精到的分析如果我们把“苦”看作是生命遇到的限制和阻碍,那么,这种限制确实是普遍的,它反映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矛盾生命只能存在于有限的时间之内,但从生命内部却本能地生出一种业力,不断尝试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结果每一次的突破,只不过是从一种苦恼堕入另一种苦恼例如,人发明了机器,原是为了替人服务,达到人力所不能达到的工作效率,突破了时空对人的体力的限制。
现代人却因为使用机器,带来了能源、环境污染、工伤事故等问题,苦恼的事情也就越来越多,人也几乎成为机器的奴隶了一般说来,限制的力量与生命冲动的力量成正比生命冲动的力量越强烈,遇到的阻力也越大,产生的苦恼也就越来越多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生活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他们每天要面对许多过去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问题,要克服许多过去时代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因此,他们的苦恼要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这就是现代西方人广为流行的悲观主义,荒诞意识以及追求返朴归真的根源一个人怎样才能从人生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呢?在《杂阿含经》第七九六、七九七经中,佛陀为人们指引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八正道八正道首先是正见,即正确的见解例如,当我们认识到有生死轮回、三世因果之后,就可知道人生并非一死亡就全都幻灭,我们还有来生今生多行善,来生就能投到富翁家,享受荣华富贵;今生多行不义之事,来生就转生穷苦之家,饱尝饥寒之苦;若是作恶多端,就会沦落地狱,受那锥心刺骨的折磨因此,有了正见就如同人有了双眼,就不会步入歧途,受苦受难八正道之二是正思惟(也作正志)佛陀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修行,那就是正思惟,也就是在面对各种事物时,能正确地观察自己的心。
当自己的心一起恶念,想要去打人、害人、骗人、偷盗时,这就是不正思惟如果我们不用正思惟来制止,那么就会闯祸遭殃正思惟可以使我们远离邪妄迷谬,舍弃欲乐,端正思想八正道之三是正语正语就是正确的言语一句智慧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