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心里契约的团队凝聚力——文献综述剖析.doc
15页文献阅读综 述 报 告报告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IT项目管理团队凝聚力研究学生姓名: 魏 浩 天 入学时间: 2014 年9月 领 域:___人力资源管理 导 师: 吴胜华 副 导 师: 填表日期: 2016 年 12月 15日淮北师范大学报告题目基于心理契约的IT项目管理团队凝聚力研究报告人及报告人的单位魏浩天 淮北师范大学摘要本研究对象为某知名IT企业项目管理团队,主要研究对象限制在项目经理、项目工程师等有关项目团队成员本研究探讨的项目管理团队中,心理契约内在不同的维度通过在不同环境中的不断修正促使团队成员形成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员工满意度、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在态度、任务和行为方面形成产生高度的一致性,从而形成较高的团队凝聚力通过分析,本研究提出从心理契约角度构建团队凝聚力理论假设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该模型Abstract】In this study, for a well-known IT 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mainly limited to the study project manager, project engineer, such as members of the team.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roject management team, a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ontract dimensions inherent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s through the continuous formation of the amendment to team members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different forms of employee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on this basis, in the attitude of team members, tasks, and conduct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of the formation to form a higher team cohe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the study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uilding a team setting Cohesion hypothesis model, and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to verify the model.关键字心理契约,项目管理,团队凝聚力【Keywords】Psychological Contract;Project Management;Team cohesion参考文献(英文资料)[1]Kickul),Lester S W. Broken promises:equity sensitivity as a moderator between psychological contract breach and employee attitudes and behavior[J].Journal ofbusiness and psychology, 2001, 16: 191-217.[2]Morishima,M.Renegotiating.psychological.contracts:Japanese style[J].Trends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96. 3:139-158.[3]Aharon Tziner1 Group cohesiveness :a dynamic perspective[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2 ,10 (2) :205 - 211.[4]Rebecca A Henry ,Jill Kmet ,Erica Desrosiers ,and Alyson Landa1 Examining the impact of interpersonal cohesiveness on group accuracy interventions:the importance of matching versus buffering[J ]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2 sion Processes ,2002 ,87 (1) :25 - 43.[5]Derek ,C Man and Simon S K Lam1 The effect s of job complexity and autonomy on cohesiveness in collectivistic and indi-vidualistic work groups :a cross cultural analysis[J ]1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3 ,24 :979 - 1001.[6] Chen Z.X&Fransesco. Employee demography,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tourover intention in China: Do cultural differences matter .Human Relations,2000,53-6.[7] Rousseau, D.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ventory Technical Report.(Ver 2).2000.[8] Rousseau, D&Schalk, M. Introduction in intern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Working Paper, 1999参考文献(中文资料)[1] 于海涛 企业员工心理契约与离职倾向的关系 优秀硕士论文 2006[2] 张兴国 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契约、组织公平的关系研究 优秀硕士论文 2006[3] 刘敬孝,杨晓莹,连铃丽,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 外国经济与管理 Vol.28 No3, No1, 45~51[4] 李海,张勉 凝聚力的结构、形成和影响—一个研究述评 经济管理 Vol.30 No.07No1,47~51[5]陈中卫,贾培蕊.基于心理契约的高层管理团队凝聚力问题研究「JJ.管理科学,2004 (10 ) PP46-50[6] 曹茵 企业凝聚力的文化透视 社会主义研究 No.3,2004 Serial No.155 ,No92-94[7] 毕功兵 贺俊 心理契约与企业凝聚力 江淮论坛 2006年第1期[8] 王艳燕 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实证研究 优秀硕士论文 2005[9] 陈忠卫 团队管理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9 } 8: 64-67.[10] 申学武 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干预研究 优秀博士论文 2005[11] 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团队凝聚力问题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2008年第7期[12] 余琛 心理契约履行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2007,30 (2) :458 – 461。
参考文献(中文资料)[13] 李劲松 国外组织责任行为研究模式评介 外国经济与管理 Vol.29 No7 Jul.2007[14] 李原 员工心理契约的结构及相关因素研究 优秀博士论文 2002[15] 张兴国 组织公民行为与心理契约、组织公平的关系研究 优秀硕士论文 2006[16] 郑兴山 企业心理契约的自我执行问题研究 上海管理科学 2002年第2期[17] 徐佩,章仁俊,吉小燕 企业项目团队创建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6年第7期[18] 陈赟,杜军,罗建华 项目团队利益取向与行为博弈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 2001年第6期[19] 张喜征 虚拟项目团队中的信任依赖和信任机制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Vol.22 No2 Apr 2004[20] 汤超颖,李贵杰,徐联仓 团队情绪研究述评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6):926~932[21] 杨明海,张体勤,丁荣贵 项目团队学习的含义、形式与模型研究 自然辩证法研究 Vol.22 No9 Sept 2006[22] 李峰,王二平 团队作业特征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5):753~759[23] 丁荣贵 以知识工作者为核心的项目团队的能力整合研究 理论学刊 Nov. 2005 No. 11 Ser. No. 141[24] 蒋琳 项目团队的平衡性评价研究 优秀硕士论文 2005[25] 夏红云 杨林泉 项目团队的特点及其应用问题探讨 商业研究 2007年第7期[26] 诸葛煜 基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优秀硕士论文 2006[27] 吴凯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战略实施和组织结构分析 优秀硕士论文 2004[28] 徐佩 章仁俊 企业项目团队创建研究 生产力研究 No.7.2006[29] 陈 杜军 项目团队利益取向与行为博弈分析 工业技术经济 2001年第6期[30] 胡雄鹰 朱湘晖 IT项目团队建设研究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08年第10期[31] 丁荣贵 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关键[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32] 罗伯特·K·威索基著,曹维武译. 创建有效的项目团队[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4-8.[33] 程铁信,霍吉栋,刘源张 项目管理发展评述[[J].企业管理,2004, 16 (2)[34] 凯西.施瓦尔贝,土金玉等译 IT项目管理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35] 丁荣贵,杨乃定.项目组织与团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备注:参考文献要按照规范进行引用和列出(请参见《论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及示例》)。
报告的内容1、引言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必须迅速地进行领导方式和组织管理方式的改革创新, 才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项目管理作为一种动态的、有机的、灵活的组织形式,满足了企业所需大量的企业实践表明, 项目管理是企业进行各种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整合成员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的问题, 并以最快的速度应对环境的变化以及降低运作成本,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以及企业员工的满意度的重要组织方法由此可以看出,项目管理是战略和营销中间的载体和过渡,它拥有专门知识、技能及相关信息的员工,并具有跨部门、跨职能的功能,它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也是一种先进的文化理念企业管理项目化的理念成为了企业管理发展的主流方向由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当前组织所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包括复杂性和变动性都在加大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中,员工的流动率趋于增加,对组织的承诺感和忠诚度趋于下降频繁的员工跳槽行为不仅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极大挑战,也使企业效益收到消极影响可见,对于新形势下的组织管理而言,凝聚力更加最重要因为与相对稳定的环境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