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织课件 08打纬.ppt
31页第八章打 纬,第一节打纬机构,对打纬机构的要求: 1、有利于打入纬纱按打纬机构分:轻型、重型,重型要有力,轻型要柔和 2、有利于引纬: 1)负加速度区大; 2)允许引纬的时间角大 3、有利于织机高速第一节打纬机构,一、打纬机构的作用 1、打纬:用钢筘把纬纱推向织口; 2、确定经纱密度和织物幅宽; 3、控制梭子在梭口中的运动方向; 4、打纬时梭子停留在梭口区域外二、打纬机构的类型,1、四连杆打纬机构 在四连杆打纬机构中,曲柄长度(r)与牵手长度(l)的比值大小对筘座运动有影响,最终使纬纱通过梭口时的主轴转角发生变化R/L 1/3 短牵手打纬机构 (毛、无梭) 1/6 R/L 1/3 中牵手打纬机构 (棉) R/L 1/6 长牵手打纬机构 (丝),1长牵手 2中牵手 3短牵手,牵手对运动规律的影响,三、四连杆打纬机构的运动分析,从长、中、短牵手的位移图线看: 在同一挤压度情况下, 32 1,即允许梭子通过梭口时间不同,短牵手 长牵手 短牵手打纬机构适用于阔幅布机; 在后止点附近, 3 2 1,短牵手的筘座相对静止角大,长牵手的筘座相对静止角小 即:牵手越短,曲柄位于后止点附近时,筘座的运动的相对静止角愈大 短牵手打纬机构适用于阔幅无梭织机,从长、短牵手的速度图线看: 牵手越短,曲柄处于后止点附近时,筘座的运动速度愈慢; 牵手越短,曲柄处于前止点附近时,筘座的运动速度愈快,对打紧织物有利; 从长、短牵手的加速度图线看: 牵手越短,打纬时筘座的加速度越大,对构成紧密织物有利; 牵手越短,筘座的加速度变化也越大,织机振动也越大。
2、共轭凸轮打纬 特点:筘座的运动可任意控制 1)筘座静止角大,引纬时筘座静止不动 2)筘座摆动动程小,产生的振动小,适应高速运行第二节打纬与织物的形成,一、织物的形成 织物结构的稳定并不是在一次打纬后就结束,而在离开织口若干距离的织物形成区内仍发生纬纱和经纱的相对移动在织物形成区外,仍不能获得确定的结构下机后,织物结构在若干时间内还略有变化1、打纬期间经纬纱的运动性质 定义: 打纬过程:打纬开始到打纬终了的过程 打纬开始:打纬阻力突然增加的时刻 打为终了:筘座到达前止点 打纬阻力:经纱对纬纱摩擦阻力和经纬纱间相互屈曲而产生的交织阻力之和,即阻碍纬纱向织口移动的总的阻力,称为打纬阻力1、打纬期间经纬纱的运动性质,1、打纬期间经纬纱的运动性质,P打纬阻力; F打纬力,F=P;P纬纱对经纱的作用力,P=P; Tz织物张力; Tj织物张力P = Tj Tz,即 P = Tj -Tz,1、打纬期间经纬纱的运动性质 纬纱被打向织口的过程中: 打纬过程中,先是纬纱相对于经纱向前移动,纬纱靠近织口,打纬阻力不断增加,当P Tj Tz时,纬纱和经纱一起移动,使经纱张力Tj增加,织物张力Tz减小,产生织口位移,并使 (Tj Tz)差值增大 ; P Tj Tz时,纬纱相对经纱移动。
在打纬期间,这两种运动交替进行,直到打纬终了2、织物形成区: 新织入的纬纱开始,至不再因打纬关系而发生纬纱相对移动的那根纬纱为止的这一区域,称织物形成区或织口附件织物结构尚未稳定的区域3、打纬区与织口位移 打纬区(宽度) :打纬过程中钢筘或新纬纱移动的距离称为打纬区(宽度) 织口位移:织口在钢筘推动下,向机前方向移动的距离,称打织口位移3、打纬区与织口位移 0-1段:综平时梭口逐步开启,经纱张力增加,织口向机后移动 1-2段:织口在钢筘推动下,向机前方向移动 2-3段:织口随钢筘向机后方向移动 3-4段:综框静止时期,织口移动不大由于经纱放送,曲线略有波动 4-5段:梭口闭合,经纱张力减小4、影响打纬阻力、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的主要因素 1)织物结构: 织物组织:平纹组织交织点多,打纬阻力较大,打纬区宽、织口位移均度较大;斜纹缎纹组织交织点较少,打纬阻力较小,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较小经纬纱密度越大,织物交织点增多,打纬阻力增大,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较大4、影响打纬阻力、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的主要因素 2)纱线性能:如摩擦系数、纱线刚性系数、纱线弹性等 摩擦系数大,摩擦阻力大,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较大; 纱线刚性系数大,纱线不易屈曲,交织阻力、摩擦阻力均大,经纱和织物刚性系数大,纬纱刚性系数小,打纬阻力小,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减小; 纱线弹性模量大,经纱不易伸长,易产生纬纱相对经纱移动,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较小,但模量过大不能满足开口使经纱伸长的要求,织造困难。
纱线弹性模量小,经纱易伸长,易产生经纱随纬纱一起移动,产生较大的织口位移,不利于打纬4、影响打纬阻力、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的主要因素 3)上机参数:如经纱上机张力、开口时间、后梁高低等 上机张力大,打纬阻力大,但经纱不易随纬纱移动,使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减小; 开口时间早,打纬时经纱张力大,梭口角大,打纬阻力大,但纬纱易于相对经纱向前移动且不易反拨,因而使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减小; 后梁高低,高后梁,打纬时经纱沿张力较大的下层经纱移动,打纬阻力减小,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均减小;,二、经纱上机张力与织物形成的关系,经纱上机张力:综平时的经纱静态张力 1、对织物的外观质量的影响 上机张力大,织物平整、条影多且深、狭幅长码; 上机张力小,织物不平整、条影不明显、阔幅短码 2、对织物的内在质量的影响 上机张力大,织物经向强度增大、经向伸长减小3、对织造条件的影响 上机张力大,开口清晰;经纱易疲劳;打纬区宽度、织口位移减小,由此可减低断头率;纬纱不易反拨回退;打纬阻力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4、采用较大的上机张力,则下机织物的缩水率较大 5、组织结构 平纹交织点较多,为了打紧纬纱,用较大的上机张力; 斜纹缎纹类织物则采用相对小的上机张力。
确定上机张力的原则: 在保证顺利织造的条件下,上机张力越小越好 一般上机张力小于纱线断裂强度的30%三、后梁高低与织物形成的关系,后梁高低决定着打纬时不同经纱层之间的张力差异后梁高,上层经纱张力小,下层经纱张力大) 后梁过高: 上下层经纱张力差异大,下层经纱张力过大会造成经纱断头增加,织物经向断裂强度下降; 开口不清,织疵增多; 筘路不明显 后梁过低,上下层经纱张力差异小,易产生筘路筘路产生的原因:由于筘齿厚度的存在,当每筘穿入数2时,各根经纱间的距离不尽相同当织制经密不很高的平纹织物时,经纱这种在幅宽方向不均匀的排列情况若不加以改变,所织制的织物易呈现筘路疵点避免筘路的途径 1)采用较小的经纱张力 经纱的横向移动可能较大 有利于经纱的均匀排列 但过小的经纱张力易形成过大的打纬区宽度和开口不清,此外手感不能达到挺括的要求这种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是不可行的 2)提高后梁位置 采用上、下层经纱张力不等的方法,使松层经纱获得较大的横向移动,从而消除经纱不均匀的排列,避免筘路的产生确定后梁位置的原则: 1)易产生筘路的织物采用较高的后梁; 2)对平纹类织物 织物经密不高、经纱较粗时,采用较高的后梁; 经密较高时,后梁高度可比上述略低; 3)对斜纹或缎纹,采用低后梁工艺。
四、开口时间与织物形成的关系,开口时间的早迟,决定着打纬时梭口高度的大小,从而决定了织口处经纱张力的大小 开口时间早: 1、打纬时,梭口高度大,钢筘对经纱的摩擦长度长,经纱张力大,经纱断头可能增多 2、经纱对纬纱的包围角增加,打纬阻力大,纬纱反方向移动量小,易织成紧密厚实织物 3、梭口中纬纱被经纱夹住早,易产生纬缩疵点; 4、梭子出梭口时的挤压度大,造成错纹、轧梭等问题确定开口时间的原则: 平纹类织物:宜采用中等偏早或早开口时间 斜纹或缎纹:宜采用迟开口 纬密较大的织物:宜采用迟开口防止钢筘对经纱摩擦过分,使经纱断头增加 幅宽较大的织物:开口时间迟一些1、特点,1)有较大的静止角,筘座在后止点静止,静止角一般为22002550,适于高速、阔幅织机 2)分离式筘座,引纬机构与筘座分离,减小惯量 3)筘座脚短,惯量小; 4)打纬时的加速度大,具有较大的打纬力,可制织厚重织物 5)筘座运动规律的可设计性好第三节 共轭凸轮打纬机构,2、筘座运动规律设计要求,1)打纬点的加速度值应满足惯性打纬力的要求; 2)筘座由静止开始向前摆动进行打纬时,其加速度由零逐渐增大; 3)筘座由前向后摆动到静止时,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