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6单元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18讲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pptx

37页
  • 卖家[上传人]:新****
  • 文档编号:194982980
  • 上传时间:2021-09-03
  • 文档格式:PPTX
  • 文档大小:163.74KB
  • / 3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目标解读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林则徐的思想、洋务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重大史实 “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1.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崛起 鸦片战争前,中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国位于何方,充分反映了清朝统治阶级高层的封闭与腐朽 鸦片战争中,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2)代表人物及活动 林则徐,各国律例,开眼看世界,【知识拓展】 四洲志 为了与英美官员交涉,林则徐在广州开办译馆,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魏源 徐继畬:福建布政使他在福建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时,留心搜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瀛环志略,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师夷长技以制夷,(3)评价 进步性: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接连出版,开启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并且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局限性:初步和模糊地了解了西方,未能付诸实践和形成时代风气 【知识拓展】 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特点 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以学习西方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为主要内容 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探索为主,启迪人们探索新知和重新认识世界 有着深刻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其思想从总体上仍属“经世致用”的封建思想体系他们不敢触及封建制度,其活动的基点是维护封建统治2.“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 (1)背景 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资本 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运动的不断发展 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影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统士大夫阶层洋务派出现 传统文化和保守排外力量很强大 (2)含义: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封建纲常伦理,(3)实践:创办近代企业,开设新式学堂,筹办海军,等等 (4)评价 积极性:在其指导下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和新式学堂,引进了大工业生产并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有利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和西学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融合中西文化,谋求中国近代化的最初努力。

      局限性:把西方先进技术嫁接于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没改变封建制度,布新不除旧,无国际国内环境),注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问题思索】 “中体西用”思想较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更系统化、纲领化但这一思想中的“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冲突并未消除,影响了其对“西学”的深入理解和运用,从而严重削弱了西学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也决定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考点一鸦片战争时期的新思想 正确看待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 (1)林则徐、魏源是当时封建士大夫中少数有识之士的杰出代表,他们敢于冲破传统的思想藩篱、客观地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是难能可贵的 (2)他们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知去影响别人,为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服务,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3)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们对西方的认识是肤浅的,不可能认识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只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的主张,当然也就无法真正找到一条强国御侮的道路4)林则徐、魏源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方面带有鲜明的时代变化的印记,另一方面又保留着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他们学习西方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从这点来看又具有反动性和落后性。

      史论结合】 史料1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史料2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有关的事务,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史料3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解读(1)史料1主要叙述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 (2)史料2体现了中国对外国人和外国事务认识的变化 (3)史料3反映了人们对待西学的态度从拒绝到接纳的变化问题(1)根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的原因。

      (2)依据史料2,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上述史料,说明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对西学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答案】(1)原因: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变化:统治者抛弃“天朝上国”意识,学习西方并逐渐形成了国家平等(近代国家)的意识;平等对外交往(近代外交)的意识 (3)变化:由排斥(抵抗、拒绝)到接受(主动学习)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西方文明显示出其先进性考点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强调“中体西用”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近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对中国的工业、国防、军事、教育、外交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全球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张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史论结合】 史料1874年,李鸿章说:“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形势,主客之形,皆适相埒(相等),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挑拨):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所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千年来未有之强敌 摘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解读史料从海路入侵、通商传教等手段、军事技术、科技发展迅速等方面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 问题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李鸿章对当时中外形势的主要认识并作简要评述答案】认识:西方列强主要从海路入侵中国;西方列强通过通商、传教等手段侵略中国;当今世界军事技术、科技发展迅速;等评述:李鸿章认为当时的中外关系已不是传统的中外朝贡贸易体系下的中外关系,西方列强纷纷在经济上对中国展开掠夺,也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和科技的先进性,这些都是李鸿章不同于清朝顽固派的主要地方,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李鸿章在处理中外关系上一味强调“抚夷”,同时,仅仅看到了西方军事技术和科技的先进性,这些都是其认识上的局限性明考情,考题1 2016全国卷 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考题,【答案】 D 【解析】本题以张之洞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关键信息是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的一些规定A项与1903年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的史实相矛盾;B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C项本身错误,张之洞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反对向西方学习;“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主要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禁止这些内容就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答案选D项考题2 2017天津卷 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

      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 A 【解析】本题以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史籍著述研究的内容从“寻求经世之道”到“边疆地理研究”再到“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说明国人开始对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进行关注和研究,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的不是研究方法的改变,而是研究内容的改变,故B项错误;边疆史地研究只是近代国人研究的一个方面,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有关“文字狱”的信息,故D项错误考题3 2015江苏卷 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意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探讨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日本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说明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政治、经济,超越了当时洋务运动仅学器物的范畴,故C项正确。

      考向1开眼看世界 1.2018山东日照模拟 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1865年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练经典,【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故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说明中国传统观念发生变化,陈腐观念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存在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分歧、顽固派与维新派的思想论战,说明学习西方未成为共识,故D项错误2.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 A.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答案】 C 【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后,当时清政府并未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魏源认识到中国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并未认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了当时列强侵略,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倡导变革的思想,故C项正确;材料中魏源只是提出变革,并未提出向西方学习,故D项错误。

      考向2中体西用 3.2018北京西城一模 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