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 乐音的三个特征教案.doc
2页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乐音的三个特征 (一)教学过程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开个小型音乐会,如让有特长的学生演奏口琴等,在活跃的气氛中,对乐音下定义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的问题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各有区别的结论然后总结出乐音的三个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有什么关系的问题2.过程展开(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组织学生用刻度尺做此实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所发生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 ? 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 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在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前,可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强调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大,主观感受的音调就高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声的频率表”,重温人耳可听声的频率范围及对超声、次声的定义2)响度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比较容易猜测到响度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因此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证实,例如利用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重拨听一听所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课堂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敲响队鼓,敲击由轻逐渐加重,让学生观察鼓面上泡沫塑料小球的跳动的变化,同时听鼓声的变化,启发学生自己得到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另外,轻轻摇动响铃,使前排学生可听到铃声,后排学生几乎听不见,表明响度还与离声源的距离有关3)音色本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只需建立相应的概念即可,教学中教师可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个调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呢?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时不同声源发出声音的不同就是音色的不同4)观察声波的图形观察声波的图形的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同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实验中通过话筒把声信号转变为电信号,输入示波器后可在荧光屏上显示出相应的图像通过演示,让学生知道看不见的声波可通过仪器显示,借助仪器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的波形,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知道不同频率的声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区别然后让不同的学生在话筒前发声,观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音叉,观察波形,使学生知道不同响度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区别指导学生观察不同乐器产生的声波波形的区别波形图包含了乐音的三特征,可以向学生说明图形的特征与乐音特征的对应关系本节涉及实验较多,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开展不同的实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