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地理综合练习题..doc

46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5414405
  • 上传时间:2019-11-1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48MB
  • / 4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张子权中国地理综合练习题北方地区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设问] 1.图中数值为“160”的等值线,在A位置和B位置的分布有何不同?并分析原因 2.C地区有大面积的沼泽分布,试分析沼泽的形成原因 3.试分析图示地区成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的原因 4.近几年来,我国逐渐停止了在本地区的农垦项目,试分析这一措施的生态意义 5.本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D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该能源基地的发展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哪些成功经验?[相关知识连接] 1.对等值线分布规律的描述方法,对影响等值线分布因素的分析 2.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方法 3.河流凌汛的成因和对地理环境影响 4.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分析 5.湿地的作用 6.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思维拓展设问] 1.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2.人类对三江平原的利用和改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东北地区的河流水文特征有哪些? 4.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二、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图中等值线的递变规律并分析原因 2.湖泊A位于长白山白头峰的山顶上,形成湖泊A的主要地质作用属于_____,发源于这个湖泊向南流的河流是_____。

      3.B海域近年来在夏季经常出现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这种污染现象是_____,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4.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前影响这一地区工业的区位因素5.简述近年C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三.读图3—6和图3—7,回答下列问题:(36分) 图3—6 图3—7(1)图3—6中甲地区、丙地区共同面临的突出的生态问题是 两地区相比,该问题在丙地区造成的损失更大,请分析其主要原因(16分)(2)图3—6中乙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障碍是 ,丙地区国土整治面临的主要课题是 (选择填空)10分) A.低湿地的治理 B.荒漠化的防治 C.酸性土壤的改良 D.盐碱地的治理(3)图3—7中①②两种农业发展模式,分别适合于图3—6中的甲、乙、丙哪个地区? ①模式适合 地区;②模式适合 地区6分)(4)按世界农业生产地域分类,图3—7中①②这两种农业均属 农业。

      4分) 四、读“我国华北部分地区地貌类型示意图(图一)”及“华北部分地区河川夏季平均径流量占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比示意图(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设问]1.图中的冲积平原是什么平原?具备哪些主要地形特征?2.该平原的形成与我国哪个地形区有密切联系?请说明该平原的形成原因3.观察图中运河,当时开凿运河在选址时可利用的自然条件是什么? 4.图一的两座山峰中,较早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是哪一座(较高或较低的一座)?该山峰是怎样形成的?5.图二中A、B两地数值差异较大的原因是什么?6.图二所示地区在水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请提出解决该地水资源问题的合理措施7.在图一和图二中构成迁移扩散(如传到国外至今仍在发生影响)的文化副区是: A.燕赵文化副区 B.中原文化副区 C.齐鲁文化副区 D.黄土高原文化副区[相关知识链接]1.华北地区的地形可以联系到其他地形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等2.对于图像的判读分析还可联系其他自然要素的分布,本题要求从图上信息联想到具体的地势高低,从华北平原联想到黄土高原;从太行山前的河谷,联想到泥沙的冲积,进而想到地壳的沉降与泥沙的沉积。

      并从古冲积扇与侵蚀低山之间的低洼地带和湖泊分布想到当时开凿运河时选址依据的自然条件,又如从河川夏季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百分比联想到该地区的降水特征等3.本题人文知识的设计,可以联系到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的其他地方;从华北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可联系到本地区其他国土开发整治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如治理黄淮海平原的盐碱、涝洼、沙荒地);还可进一步联系其他地区的有关问题如黄土高原与云贵高原的水土流失等4.从文化副区问题的设计,可联系相关副区的具体分布,以及其各自特点,从而了解其现状,并能思考其传播方式[思维拓展设问]1.华北平原在国土开发整治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治理?2.华北平原的开发历史悠久,从自然条件上看具备哪些优势?3.以山东丘陵与平原为主的齐鲁文化、以河北平原地区为主的燕赵文化、以山西为主的黄土高原文化、以河南大地为主的中原文化,它们的形成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4.因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地形,如泰山、庐山、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各自的成因与特点5.相关图像的综合判读五.读“黄河中下游地区示意图”(图10—5),回答下列问题26分)图10—5(1)图中山脉是我国多种地理事物的界线,比较山脉两侧地理事物的差异,完成下表。

      6分) 地理事物1 地理事物2 地理事物3 A B(2)A省 资源丰富,该资源外运的措施有 6分)(3)A地区存在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有哪些?(8分)(4)B地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是 2分)(5)图中①②两项工程比较,①工程的有利条件是 ,②工程的起点是 4分) 六.读下列某地区地形图(图3—4)以及图中B点所在地区的气温降水分布图(图3—5),回答下列问题:(20分)图3-4 图3—5(1)A处地形区名称是 ,它在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是(至少答出三项):(4分)(2)B处地形区的名称是 ,其成因是 根据图3—4和图3—5所示资料,分析B所在区域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限制性因素8分) (3)C所在地形区目前面临的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请分析该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8分)七.读图5—2,完成下列各题34分)图5—2(1)A城市以煤炭工业著称将该地的煤炭运往上海,从节省运输费用考虑,最为经济合理的运输路线为 (4分)(2)B所在省区是我国海洋水产品养殖和捕捞大省,结合图示位置分析其发展海洋渔业的优势条件12分)(3)字母C所在的地形区是 ,该地形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该地区的人民在国土整治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是 6分) (4)字母D所在省区最广泛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在此基础上最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是 ,加工工业有 、 等8分) (5)字母E所在省区有我国著名的工业区,根据工业地域类型的分类,该工业区应该属于 ,其发展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应是 4分)八、读“某地区年均温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城市西侧的等温线向______(方向)弯曲,说明气温比同纬度地区______ (高、低),主要原因是______。

      2.图中乙城市所在地区的等温线向______ (方向)弯曲,说明气温比两侧地区______ (高、低),主要原因是______3.图中甲、乙、丙三城市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在布局类型上有什么相似之处?4.图中甲、乙、丙三城市所在省区分别有哪些景观已纳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5.该地区属于“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的省区自西向东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称)九、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剖面和气候要素示意图”及“我国某地温度带分布示意图”(图中I—V分别为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亚寒带),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图一判断,秦岭南北两坡的最高年降水量最多相差多少?2.图二中海拔最高的地方大致在什么位置?理由?3.图一中,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点位置大约在哪里?并在图二中大致画出0℃等温线的位置4.图二中有一处是明显的盆地地形,该盆地中心的经纬度位置约是多少?5.图一中渭河和汉江两地发展农业各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和不利因素?6.乙河流域的文化副区主要是 A.巴蜀文化副区 B.关中文化副区 C.鄱阳文化副区 D.吴越文化副区十、读下面两幅图,回答有关问题:1.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水坝数量最多的国家,全国除了______江和______江上外,几乎所有大小江河的干流或支流上都建有水坝,总数量超过8.6万座。

      这些水坝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有哪些?2.读左图,黄河中游已建成的大坝中,水库面积最大的是______ (图中代号______),其淹没水面不断扩大,而库容却相对减少,试说明原因3.读右图,国界南北河流上大坝数量悬殊,其中水坝较多的国家是______,其水坝多的原因是______;国界以北水坝较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4.雅鲁藏布江是我国水能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有人建议立即上马修建雅鲁藏布大峡谷大坝,蓄水发电,试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生态环境诸多方面考虑是否可行?为开发利用大峡谷,当务之急的工作是什么?十一.读甲、乙两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共36分)(1)分别说出甲、乙图中山脉A、B的名称4分)(2)图中A、B两山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分别说出两山脉吸引游客的地貌特色4分)(3)结合两地区大气环流的特点,分别说明A、B两山脉的走向对所在地区冬季气候的影响10分) (4)a、b两河的水文特征有何明显的不同?(8分)(5)a、b两河沿岸地区,农业用地利用中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10分)南方地区十二、读“北纬30’附近三个三角洲位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甲、乙、丙三个三角洲,在位置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在形成原因上的共同之处是______,在人地比例上的相似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丙两三角洲与甲三角洲的距离相对较近的是______,原因是__。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