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docx

4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6592485
  • 上传时间:2024-03-3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44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医基础医学理论: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其含义就是指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的整体观念其内涵有二:一是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是重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医把人体看成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可分为五个系统这五个系统通过经络相互连结在一起,而以气、血、津液为其活动的物质根底,同时又通过相生相克而相互调整,维持整体水平的协调和平衡;这个统一体从另一角度可分为阴、阳两局部,这两局部既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以维持平衡同时,中医又认为人与自然界以及社会有亲密的关系这种整体观念贯串于中医的生理、病因、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等全部领域同时,我们可以发觉,中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衍生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平衡”,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平衡;强调人体内各局部的协调与平衡  因此,在上述这种整体观念指导下,中医在诊察疾病时,总是考虑到疾病发生的季节,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饮食嗜好等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患者某一部位的病变,不会仅留意患病的局部,更会从上面说的五个系统内部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或从五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例如,眼的病常考虑到肝;耳鸣、耳聋常考虑到肾;肌肉痿软无力常考虑到脾等等由于,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脾主肌肉又例如,肝病会传至脾脏,所以,可以通过先“实脾”以防止肝病传脾;肺病,有时可以通过补脾而取效,这就是“培土生金”的方法  (二)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有三种手段,即辨病治疗、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而三者之中,中医又特殊重视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所特有而西医没有的,对症治疗,就是俗语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见血止血等辨病治疗,就是依据诊断是什么病则用什么药辨证论治是中医精华所在这里,我们首先要了解病、证、症的区分  证的涵义了解以后,对于辨证,就简单理解了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病症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缘由、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推断为某种证如上证中的恶寒、头痛源于问诊;鼻塞、咳嗽源于闻诊;痰黄稠、流浊涕、舌尖红、苔薄黄源于望诊;发热、脉浮数源于切诊综合分析病由于外感风热;疾病性质为热证;病位在肺系统;邪正关系为实证则概括推断为风热犯肺证  论治,则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既然证是阶段性的、动态性的,自然就会消失同一种疾病由于疾病进展阶段不同或病人机体的反响性不同,则其病理变化就会不同,即证不同,依据辨证论治原则,治法也就不同,这种状况称为“同病异治”;即同一疾病,由于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例如:同一麻疹病,早期、中期和后期,由于其证不同,治疗也就不同早期宜透发为主;中期宜清热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为主由于病人机体反响性不同,又由于证是内外因作用的综合表现,所以,即使同一疾病在同一阶段,由于机体的反响性(内因)不同,不同个体亦会消失不同的证,从而治法的不同例如,感染同一感冒病毒,在不同的个体,则会消失风寒或风热表证;表虚证或表实证等,所用的方剂有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的区分所以,要想自始至终使用一个方剂来治疗一种疾病是不符合辨证施治的要求的  与此相反,不同疾病,有时会消失一样的病机变化,即一样的证,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又可采纳一样的治法,这种状况称为“异病同治”例如:脱肛和子宫脱垂,是两种不同的病,但中医认为,二者都是由于中气下陷引起的,二者发病的病机和证一样,所以治疗都用补中益气升举阳气之法  辨证方法(或纲领)概括起来,主要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经络辨证、三焦辩证方法经常是几个结合在一起运用的,多个辨证方法的组合,才能满意辨证的需要。

      证确定了以后,就是处方用药由于医生的阅历和习惯不同,所以,即使辨证一样,方药亦不尽一样开头,是一人一方后来,有些方剂经过很多患者反复使用,被认为对某个病证特殊有效,这样的方剂便成为经典方和阅历方这些方剂对应的证便成了方证这里的方证除了该方剂特有的内涵外,还具有上述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或病因辨证等方法的内涵  辨证论治表达了整体水平、个体性(以患者为主体)和敏捷性的特点由于是个体性的一对一的治疗,所以更切合实际但是,每一种病都有其自身的特别冲突,都有其特别的进展变化规律,中医长期只重视“证”的观看讨论而肯定程度上轻慢了对病的观看讨论,因而对病的特别性的熟悉和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则相对较少,这是辨证论治有待完善的地方前人亦已经留意到这个问题,如清朝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说:“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但是由于长期轻慢了对病的观看讨论,所以,迄今在这方面积存的资料尚不算多今日,对许多疾病都有了比拟清晰的熟悉,因此,如何找出病-证-方的规律,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通过对辨证论治这一特点的学习,我们要了解证的概念;了解辨证论治的实际内容;并通过与对症治疗、辨病治疗的比照,加深对辨证论治的理解,在此根底上,通过例子充分熟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道理所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