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doc
57页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经典压轴题含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1)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 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 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2)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含蓄隽永 B. 豪放洒脱 C. 简洁明快 D. 深沉哀婉(3)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案:C解析: (1)C(2)A(3)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
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分析】(1)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 (2)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故本题选A项 (3)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C;⑵A; ⑶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
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题材、句子含义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题报恩寺上方方干来来先上上方看,眼界无穷世界宽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凊峭”深邃的意境B. 首联通过写诗人兴致勃勃登上寺院上方后,发现这里视野广阔,表达了诗人异常惊喜之情。
C. 领联“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用力,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给人们多少神思异想D. 尾联通过写寺院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在诗人的心田,可惜诗人眼下就要归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之景流连忘返,美景难以重逢的无限感伤之情2)这首诗描写景物的层次十分清楚请结合诗歌的颔联、颈联分析本诗从哪些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答案:D解析: (1)D(2)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 【解析】【分析】(1)D项,“美景难以重逢的无限感伤之情”说法错误,尾联“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中“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清”,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不移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久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况味之中通过“惜”和“难”字,表达的是情难自已的无限依恋之情因此选项中诗歌情感分析错误 (2)颔联“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写了“悬岩飞瀑”“林萝绿荫”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恰好一动一静,因而,考生可以确定动静结合是颔联写景的角度;颈联“众山迢递皆相叠,一路高低不记盘”写了“迢递群峰”“盘旋山道”两种景物,这两种景物一种是远景,一种是近景,因而,考生可以确定由远及近是颈联写景的角度。
故答案为:⑴D; ⑵诗人从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角度描写所见之景颔联前一句从动态的角度描写悬岩飞瀑,后一句从静态的角度描写林萝绿荫;联前一句从远处写迢递群峰,后一句从近处描写盘旋山道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表达技巧和内容的能力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译文】 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步出林荫,纵目瞭望,遥远的群山,重峦叠嶂,点点峰尖,如碧海浪涌登临高处,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我的心,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
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刘禹锡洛阳秋日正凄凄,君去西秦更向西旧学三冬①今转富,曾伤六翻养初齐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②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③【注】①旧学三冬: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十三岁学书,经过三个冬天的学习,文史方面足够用了②碧鸡: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今四川省西昌市③蹑丹梯: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有“青琐丹墀”之句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前句的叠词“凄凄”既是送别时凄凉环境的写照,也寄寓了诗人的伤感情绪B. 首联后句两个“西”字突出朋友目的地遥远,“更”字令人无限感叹,蕴含关切之意C. 颔联写出了朋友的人生经历,既有对其饱学的称费,也有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D. 颈联运用想象手法,写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2)诗中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D解析: (1)D(2)①前句中的“卧龙”指蜀相诸葛亮,这里选取历史人物,既符合杨处厚前去蜀地的情境,又称赞杨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早识”既有对朝廷未能看出其才能的遗憾,又以“应有分”写出其必然会得到相应重用的肯定。
②后句中的“蹑丹梯”化用前人诗句,写杨处厚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饱含诗人对杨处厚的期待和希望③这两句与开头送别时的凄清氛围形成对比,呈现了亮丽的色调,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 【解析】【分析】(1)D项,错在“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颈联的“窥丹凤”“见碧鸡”,是诗人想象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感情基调呈现出了亮丽的色调,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2)本题可根据标题、注释、“倦客”“愁”“枉教”等关键词分析作答从这首诗的诗歌内容来看,因为诸葛亮世称“卧龙先生”,尾联前句中的“卧龙”首先指蜀相诸葛亮,也符合杨处厚前去蜀地的情境同时,“卧龙”也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这里也称赞杨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而“早识”既有对朝廷未能看出其才能的遗憾,又以“应有分”写出其必然会得到相应重用的肯定,表达了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后句中的“蹑丹梯”化用前人诗句,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写杨处厚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饱含诗人对杨处厚的期待鼓励和希望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这两句与开头送别时的凄清氛围形成对比,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故答案为:⑴D;⑵①前句中的“卧龙”指蜀相诸葛亮,这里选取历史人物,既符合杨处厚前去蜀地的情境,又称赞杨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早识”既有对朝廷未能看出其才能的遗憾,又以“应有分”写出其必然会得到相应重用的肯定。
②后句中的“蹑丹梯”化用前人诗句,写杨处厚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饱含诗人对杨处厚的期待和希望③这两句与开头送别时的凄清氛围形成对比,呈现了亮丽的色调,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点评】⑴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型做题前要整体感知读懂诗歌,根据诗歌的注解,所选意象以及诗歌的情感语句即可把握诗歌主旨情感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把选项带入诗歌语境即可判断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⑵此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联系诗人境遇、所用典故、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进行综合解读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苏轼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②注释】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小姑:指小孤山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当地民间有彭郎是小姑之夫的传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起笔两句“山苍苍,水茫茫”,展现出山水苍茫的画面,把读者自然引入画境B. 大小孤山四面环水,诗人连用“崩”“去”“搀”等几个词语,展现了“孤山”之险C. “沙平风软”两句,写江风轻柔,江波起伏,大小孤山仿佛随小舟在江上起伏低昂D. 诗歌最后两句劝诫舟中的商人不要轻狂侮慢,勿对已作他人妇的江中美女心存幻想2)请从 “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D解析: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