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壕吏》公开课导学案.doc
3页1主备人:杨雪莲主备人:杨雪莲 上课时间:上课时间:《《石壕吏石壕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梳理情节,深入理解课文 2、体味语言背后潜藏的战乱之苦、家国之痛 3、感受诗歌中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寻读战乱之苦、体味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有情有味地读诗歌,理解一个苦命的家庭,一 个苦难的时代,一个苦闷的灵魂 难点:感受杜甫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预预 习习 案案 1 1、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公元 758 年,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 20 万围攻安庆绪 (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 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 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 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 、 , 、 、 ,《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杜甫当时正由新安 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
石 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 2、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 712 年-公元 770 年),字 , 代伟大的 诗人,被后人称 为“ ”,与李白合称“ ”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由于经 历了唐代由盛而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苦 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反映了唐由盛而衰的过程,他的诗被称为“ ”探探 究究 案案一、一、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 逾( ) 邺( )戍( )妪( )衰( ) 咽( ) 看( ) 2、听课文录音,思考: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主角是谁?2、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人物,给文中人物设计一份出场简历2人物出场简历表文中人物出场时间出场道具主要事件或关键动作3、齐读诗歌,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二、有情有味地读诗 1、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准备用哪个字来概括文中人物的遭遇?为什么?2、如果让你来导演这场历史悲剧,你最想表现哪个人物的苦?你从课文哪些地方读到他(她)的 苦?3、品读老妇之苦(1)苦难的家庭(2)无奈的命运(3)困窘的生活4、品“苦”延伸 (1)老翁之苦,没有保障的性命之忧①“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什么意思?“逾”可以换成“攀”吗?为什么一个年 老体衰的老翁会这样快速地越过墙头?3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独”意味着什么?(2)杜甫之苦:复杂矛盾的苦闷灵魂 ①咬文嚼字品“苦闷”“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如字好在哪里?“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究竟是谁在哭?请按这样的句式合理想像: 黑夜中的哭声,那是(谁) (怎样) 的哭声.②富有创见悟“苦闷”有人说,杜甫耳闻悲剧发生却一直躲着不出来,对石壕吏的暴行也始终保持沉默,实在愧对 “诗圣”的称号?你赞同这个观点吗?为什么?(3)官吏之苦:无可奈何的为虎作伥三、体味悲悯地读诗 配背景音乐,齐读课文总结总结这首诗歌真实的记叙了 的过程。
反映了 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揭露了统治者的 ,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