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媒体时代语文学科的教与学.doc
6页1多媒体时代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太仓市沙溪高级中学 陈雄 陶月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归纳的 21 世纪国际教育发展十大趋势,其中第四条指出:“现代化文字、音像、动画等都可以转换为编码信息,利用宽带光缆进行大容量、远距离的即时传送,实现了教育手段现代化,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将得到快速发展” 显然多媒体应用教学将是历史发展的潮流这种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它既给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动力,也给我们从教者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如何面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就语文教学而言,它的确从中受益匪浅当许多人对应试教育深恶痛绝的时候,多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出现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以至于有人断言,网络可以拯救语文教学于“水深火热”之中确实,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教学模式的突破出现了诸如个性化语文学习、交互式语文学习等教学模式学生能通过网络得到专家提供的“个性化”的教学指导;语文教学的内容、教材、教学手段及考试等,都可以因人因需而异,充分实现语文的个性化学习甚至师生无需见面,就可以利用网络讲座、E 一 mail、BBS 等方式进行语文教学。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突破多媒体,特别是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汇集大量信息资源的数据库,学生通过它可以了解、学习语文教学领域的最新知识,网络巨大的知识容量为语文教学内容拓展了无限的空间,学生的学习范围已不再局限于那好几年甚至数十年都一成不变的教材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2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 再次是教学时空的突破网络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扩展到了课外的家庭、社区等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区;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在 45 分钟以外的任何时间上网学习 网络固然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发展,但多媒体真的是灵丹妙药吗?如何使用多媒体才能真正扭转“乾坤”呢?我们试着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寻找答案一、教,要一、教,要“善假于物善假于物”,而非局囿于,而非局囿于“物物”荀子在《劝学》中,就指导我们做事、学习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善假于物善假于物”” ,首先得掌握,首先得掌握““物物”” 掌握多媒体教学和利用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应成为每一个教师的基本技能,语文教师更应具备这一技能在多媒体教学时代语文教师应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查询者或者阅读资源的开发者、新信息技术应用的示范者,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这些都需要我们有熟练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 然而,现实却不容乐观,在网络已遍及全球的今天,在教师队伍中,很大一部分是“电脑盲” ,令人担忧的是这部分“盲流”也包括了一些三十岁左右的青年教师,特别是一些中老年的教师,甚至根本就不具备学电脑的基本条件,如:缺乏起码的外语基础,根本无从下手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严重这个问题虽然早已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如组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试等,甚至将计算机技术作为教师资格考试内容的一部分,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有许多通过计算机考试、拿到证书的教师,事实上并不具备操作的技能自己不能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怎能将学生带入那广阔的天地3““善假于物善假于物”” ,重要的是,重要的是““善善””字一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让计算机教师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下鼠标,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 ,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电脑的既定流程上来更有趣的是,由于在操作电脑时多按一次键,电脑便演“蒙太奇”手法, “电影”来来回回倒了好几次,让学生哄堂不止,令教者尴尬不已 一部分教师虽然能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制作一些课件,但不少课件没能真正辅助语文教学,反而降低教学效率。
有的课件内容干瘪,只是将教学重点、练习作了归纳罗列,教师是省去了板书,少沾了粉笔,穿新鞋走老路,用现代教学手段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服务,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你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有的课件生动有趣,图文声情并茂,但也不一定能达到语文教学效果,曾在网络上看到新教材高二语文《再别康桥》的一个课件,应用 flash 制作,画面优美,配以柔曼的歌声,动画放影效果很好,但脱离了语文课教学实际,纯粹变成了图片风景展示,其效果远不如我朗读语言、品味意象,从中体会《诗经》对后世诗歌的影响来得实际、有益此类现象实在是多媒体教学的悲哀这种现象的背后暴露了这种现实:“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人灌” 变成了“电灌” ,并且它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课反而是越上越死了多媒体技术,只是多媒体技术,只是““物物”” 多媒体的运用不能取代语文教师的“教” 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的,对语文的定义和内涵历来有多种理解,但这个观点想必众人都会认可:语文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思想、人文底蕴惟其如此,语文教学才体现出有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更多地注重在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4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
只有在教学中把握好这些因素,才能叩击学生的心弦,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其产生求知的欲望,最终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 “江南可采莲” 、 “一树碧无情”的抽象感, “波撼岳阳城” “乾坤日夜浮”的气魄, “隔水问樵夫” “星垂平野阔”的空间感,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跳跃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沧桑感,试问,哪一个课件能演绎得了?教舒婷的《致橡树》 ,你只需带着学生大声朗读几遍,学生自然感知到诗中的意象和感情色彩,在描摹“你”与“我”的形象时,舒婷用了几个很有特色的句子:“你有你的铜枝铁杆/像刀/像剑/又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读“像刀/像剑/又像戟”时,会从短促简捷的音节中感受到干脆、刚健的力量,而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雄的火炬”时,会从稍长的有变化的音节中体会到缠绵、柔软的女性美,眼前可能还会出现刀剑的冷峻形象和花朵的温柔形象,从而激起情感的潜流,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时候,一个好的课件也许可以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但它哪里比得上眼前老师一段声情并茂的优美的朗诵?哪里比得上师生之间共同的研读与欣赏来得真切?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决不是主要作用! 我们细细研究,不难发现,毕竟师生面对面的感情交流是任何一个课件、任何一个多媒体工具都无法取代的,多媒体不管怎么发达,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只能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只是“物”,我们要“假于物” ,要“善假于物” ,但不能局囿于“物” 。
二、学,要当家作主,但不放任自流二、学,要当家作主,但不放任自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5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每一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构建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多年来,同行们一直在不继地探索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十年前在没有网络技术的条件下,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当时他每个学期一半时间不在学校上课,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质量名列全省前茅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网络技术给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更为方便快捷信息获取方式,更为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教师不再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源,时时直接进行教育传播,而很多时候转向信息的组织和信息源的鉴别以及利用网络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控制。
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操作起来有两个办法就语文学科而言,具体操作起来有两个办法:其一,让学生参与到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上来,甚至放手让他们去做曾在苏州某中学听过一堂印象深刻的语文课,上的是《胡同文化》 ,让每个小组推派学生上台演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将苏州弄堂与北京胡同进行比较,下面听课的学生眼睛看着,耳朵听着,心灵感受着,兴致盎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归功于多感官的刺激,声形并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制作课件过程中进行的信息查找、筛选、认识、体验等活动我们不难想象,在这之前,他们得从网上或图书中查找介绍北京6胡同历史、特点的资料,游览苏州弄堂并取镜拍摄,选择得当的音乐背景,乃至撰写相应的解说词,这一过程使他们亲身去感受了北京胡同文化和苏州弄堂文化的深厚内蕴,从而培养了深层理解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获得了探索的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其二,让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条件进行自主性的学习 一个出色的终生学习者与新型劳动者,必须是有信息素养的人--能熟练地掌握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创造新知、传播信息达到培养信息素养目标的途径之一便是采用自主性的学习方式例如,教会他们利用资源获取信息,设计语文互动拓展阅读的网页,让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阅读并进行充分的讨论,协作完成作业,然后在网上展示各自的成果以作进一步的交流和提高。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在多媒体技术发达的环境中,不能“任尔东西南北流” ,必须教会他们甄别垃圾信息和有用信息,提高他们的免疫力和判断力,适当时候,可以通过过滤程序避免信息污染,更应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避免网上沉溺现象的发生总之,在多媒体时代,语文教学要使人走进网络,同时也应当使人能走出网络,回归生活,我们必须理清观念,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网络之间的位置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多媒体时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自主性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