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合法性问题.doc
3页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合法性问题【摘要】:十七年文学的“一体化” ,主要来自于文学与政治的同一性文学按照政治制度的模式运行,因此,强化自身的合法性就变成文学规范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为文学规范的体现者,批评在构建和证明自身的合法性时,主要依据政治规范的支持,并按照其要求提出各种烦琐的价值和规则,来塑造文学的整体面貌,这些合法性规则与文学实践的合理性要求不断地发生着冲突,总的来说,十七年文学的合法性模式,造成了对文学合理性的压制,并最终颠覆了自身的合法性第一次文代会是建立十七年文学规范的重要一步,周扬和茅盾的主题报告,以《讲话》的基本论断为精神资源,通过重新解释五四文艺、鲁迅传统和国统区文艺,确立了解放区文艺的正统地位,奠定了十七年批评的基调和模式在这个话语叙事中,合法性的结构表现为“倒金字塔形” ,符合政治第一,价值建设其次,最后是文学实践的认同这种论述引起了国统区作家的不满,也使十七年批评开始失去合理性文艺的体制化过程加剧了政治合法性与文学合理性之间的价值冲突,通过一系列的批评争论,比如关于“可不可以写小资产阶级” 的讨论,对于《我们夫妇之间 》的批判,关于写政策,写英雄人物的讨论等等,批评规范在题材、主题、形式、作家思想等方面,对创作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限制,在真实性、表现本质、作品和作家评价等问题上形成了僵化的模式。
由于批评的强制性要求,文学创作出现了严重的公式化概念化倾向,引起了文学实践对批评规范的质疑文学实践出现的落后状况引起了各个方面的不满,动摇到了规范的合法性,迫使文学规范开始进行调整周扬在第二次文代会上,重新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表现出反教条主义的要求,但是其基本论点还是与原有规范相似;冯雪峰以现实主义来反对主观主义,要求创作的真实性和典型化,给予了文学实践更大的空间胡风则认为,必须从实践的要求出发,抛弃文学规范的狭隘化立场和宗派主义,重建新的文学制度文学合理性在“双百 ”方针提出之后,获得了明显的解放,出现了一个否定性反思潮流,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教条主义倾向乃至文学规范等都提出了批评,同时,开拓现实主义道路、文学是“人学” 等论述也传播开来,政治要求和文学实践的同一,使文学规范出现了合法化危机,但是,政治规范在重建文学规范合法性时,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1958 年之后出现的群众文艺高潮和反对修正主义文艺运动,表明文艺中的政治性思维进一步强化其中出现了许多合法性问题,比如民歌、工厂史的形式合法性、群众文艺价值合法性等,它们与文学实践合理性的矛盾,引起了文学批评的分化,一方面许多正统观点还顽强存在,另一方面,文学规范在重视艺术规律和题材等问题上,表现出突破僵化的努力。
原有规范不能满足政治规范的意图,其合法性就处于脆弱状态,新的规范力量因此而崛起,京剧现代戏、工农兵创作、报告文学、读者评论由于其革命性内容,构成了新的价值话语同时,新规范通过批判和“叙事” ,重新解释并颠覆了三十年代以来的文艺历史,两种话语在 19“年完成了“ 合法性”转换 【 关键词】:批评合法性合理性【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I206.7【目录】:第一章导论 10-26 第二章规范的建构 26-47 第一节体制化 26-30 第二节“团结” 的悖论 30-34 第三节规范价值的精神资源34-38 第四节文艺传统的话语转换 38-42 第五节批评模式 42-47 第三章理想与现实的漩涡 47-71 第一节规则和价值 47-52 第二节“理解” 的焦虑 52-57 第三节工农兵形象评价的模式化 57-65 第四节公式和概念 65-71 第四章诊断和治疗 71-96 第一节病症 71-77 第二节理论叙事77-83 第三节真实和典型 83-88 第四节实践的意义 88-92 第五节小结92-96 第五章反思、反击、反复 96-122 第一节中断和延续 96-99 第二节难得的一致 99-103 第三节“干预” 的热情和批评的对峙 103-109第四节否定性反思 109-116 第五节又一次循环 116-122 第六章强化与分化 122-146 第一节文艺大跃进 122-127 第二节群众文艺的高潮127-133 第三节批评的舞台 133-140 第四节另一条路线 140-146 第七章历史的颠覆 146-173 第一节最后的开放 146-152 第二节求变的策略 152-158 第三节崛起和退却 158-164 第四节历史的颠覆 164-173 结语 173-176 参考文献 176-180 致谢 18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