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位、流量资料整编-2.ppt
34页第六章 水位、流量资料整编,概 述 一、整编工作的意义 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含义: 实测水位、流量、泥沙等资料是一种不连续的原始 水文资料,一般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资料使用的 要求资料整编就是对原始资料按科学的方法和统一的 技术标准与格式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审查、汇编和 刊印的全部技术工作,以便得到具有足够精度的、系统 的、连续的水文资料 水文资料整编工作的意义: 见教材 二、整编工作的内容(见教材),三、测站考证 考证就是考察证实测站考证的具体内容见教材 四、对整编工作的要求 ⑴原始资料须经过三道工序才能进行整编 初作,一校,二校不同工序由不同的人完成 ⑵整编必须执行水文资料整编规范和标准 参见《水文资料整编规范》SL244-1999 水位资料整编 一、工作内容 水位资料是《水文年鉴》刊印的项目之一,同时 又是流量和泥沙资料整编的基础水位资料整编的主 要工作内容包括:,⑴考证水尺零点高程 ⑵审核水位原始资料,校核原始逐时观测水位, 复核逐日平均水位,编制逐日平均水位表(表中包括水 位月、年特征值统计) ⑶绘制逐时水位、逐日平均水位过程线 ⑷编制洪水水位摘录表及水位资料整编说明书 二、水尺零点高程的考证 具体过程见教材。
三、原始资料的审核 在水尺零点高程考证无误的基础上,校核原始水 位观测记录的逐时水位、逐日平均水位、各月和全年的 最高、最低水位及其发生日期、以及备注的河干、断流 、冰情的起止日期等是否正确尤其应对水情变化急剧,、更换水尺和水尺零高变动时的水位值作重点校核,对 水位特征值和日平均水位进行逐个校核,以保证全部水 位记录和统计数据不发生差错 对缺测水位应插补,插补方法有: 1.直线插补法 适用情况:当缺测时间内的水位变化平缓,或 水位变化虽然较大但涨落趋势比较均匀一致时 用缺测时段两端的水位值按时间比例直线内插出 缺测期的水位值2.水位相关插补法: 适用情况:缺测期较长,水位涨落交替发生,且 河道无较大冲淤变化时 建立本站与邻站的同时水位或相应水位的相关曲 线,据此进行插补3.连过程线插补法: 适用情况:缺测期水位有起伏变化,而上下游站 区间径流增减不多,冲淤变化不大,两地水位过程线 大致相似时,可参照上下游站水位变化趋势,连绘出 本站缺测期的水位过程线进行插补 四、逐日平均水位表的编制 1.表内数字符号的填写 要注明水位采用的基面 2.各种保证率水位的挑选 保证率水位:指1年内有多少天数的水位高于等于 某水位,该水位就称为与该天数相应的保证率水位。
规定要填写年最高水位、15 、30 、90 、180 、 270 天的保证率水位将年内日平均水位从大至小排位,即可找出该年各 保证率水位 五、水位单站合理性检查 水位过程线直观检查有无不合理的地方水位过程 线与降雨过程对照检查有无不合理的地方 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一、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 由曼宁公式 知,水位流量关系稳定的条件是:在同一水位下, 、,,,、 、 等因素保持不变,或虽有变化,但能相互补 偿 (一)人工渠道水位流量关系 均为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不同断面形状的水位 ~断面、水位~流速、水位~流量关系可归纳为(6- 3)~(6-5)式 (二)天然河流水位流量关系的分析 天然河道一般属宽浅型河道,水面宽远大于水深 1.水位面积关系曲线 没有明显冲淤变化的测站,稳定的水位面积关系 曲线应为单一曲线对于宽浅型河道有:,,,,可知,稳定的水位面积关系曲线的重要特征是:曲线的 斜率是河宽的倒数随断面形状的不同,水位面积曲线如下性质: ⑴单式河槽,河宽渐变增大,曲线下凹 ⑵复式河槽,漫滩水位处,河宽突变,曲线下凹 ⑶矩形断面或U型断面,高水时,河宽接近常数, 曲线近似直线 ⑷上窄下宽断面,河宽随水位升高变小,曲线出现反曲。
2. 水位流速关系曲线 (6-4)式对水深求导: 因 ,所以 故: 即,曲线上 凹又 故:曲线的渐近线与纵轴平行 当断面出现漫滩或有深潭时,由于漫滩或潭顶处 过水断面发生突变,断面平均流速的变化不连续,从 而使水位流速关系曲线发生反曲3. 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6-5)式对水深求导: 因 故 即,曲线下凹 二、不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 不稳定的水位流量关系,是指测验河段受断而冲 淤、洪水涨落、变动回水或其它因素的个别或综合影 响,使水位与流量间的关系不呈单值函数关系分析这 种水位流量关系的特征,是流量资料整编中的基本课题 之一1.受洪水涨落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洪水涨落影响,是指在涨落水过程中因洪水波传 播引起不同的附加比降,使断面流量与同水位下稳定 流流量相比,呈现有规律的增大或减小的现象对应 的水位流量关系呈逆时针绳套曲线⑴基本流量公式 由曼宁公式: 注意同水位下 为定值,故有: 称 为涨落率,称 为校正因素 ⑵关系曲线特征 水位~面积关系曲线为单一线,水位~流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为逆时针绳套曲线6-12),,这是因为同水位比较: 涨水时, 落水时, ⑶各水力要素极值出现顺序 1)最高水位出现在最大流量之后 证:取微小河段AB,因洪水波在运动中发生展开与 扭曲变形,使下游断面流量过程线变胖。
涨水时上断面 A的流量大于下断面B 的流量,A 断面峰点过后开始落 水,B断面仍在涨水在时刻 将会有 ,如 图6-11(b)所示考虑到在微小河段,流量 的沿程变化可以忽略,即 认为在 时刻有 由非恒定流连续方程: 知 即,在 时刻B断面出现了最高水位由于AB 是微小河段,在宏观上可看作同一断面,故最高水位 出现在最大流量之后2)最大流速出现在最大流量之前 证: 因最大流量出现时, ,可知 由于 此时最高水位尚未出现,仍属涨水段,故 说明最大流量出现之前流速已经开始减小,即最大流速 已经出现过了 3)最大比降(最大涨率)出现在最大流速之前 借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考虑到天然河道属宽浅型明渠,水力半径近似为水深 ,又河段较顺直,非恒定流时,流线近似平行,水流 属渐变流故 表达河道中的非恒定流流速时误差不大,由此可得 当最大流速出现时 故 最大流速出现时最高水位尚未出现,仍在涨水 必有 说明比降已经开始减小,最大比降已经出,,,,,,,现过了 结论:洪水期各水力因素出现顺序为: ⑷复式绳套中后一个绳套较前一个绳套偏左 通常,把单次洪水所形成的绳套线称为单式绳套 曲线。
若一次洪水上涨后尚未退完,另一次洪水又接踵 而至,形成连续洪峰,与此相应的洪水绳套曲线称复式 绳套曲线 出现连续洪水时,因河道调蓄作用使河谷蓄水,导 致后一次洪水的比降减小因此,同水位的流量也较前 一次洪水时小,这便使复式绳套中的后一绳套曲线较前一绳套位置偏左,如图,,图 2.受冲淤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⑴冲淤情况分类 1)不经常性冲淤 冲淤变化只发生在几次较短时段以内,而两次冲 淤变化之间的相当长时段内水位流量关系保持稳定, 这种短时段内的冲淤称为不经常性冲淤反映在水位,流量、水位面积关系图 上,其基本持点是关系 点明显成为随时间分布 的几个组带,冲淤期即 为由一个组带向另一个 组带的过渡时期,如图 所示 2)经常性冲淤 各次冲淤程度不同 ,没有比较确定的稳定阶段、这种冲淤便是经常性冲淤 反映在水位流量、水位面积关系图上,关系点分布非 常散乱 3)普遍冲淤 控制断面或控制河段出现均匀一致的冲淤,称为普,遍冲淤它的基本特点是冲淤前后横断面的形状相似, 纵断面比降也基本一致 4)局部冲淤 横断面形状在冲淤前后剧烈改变,或者纵断面冲淤 变化交替出现,改变了河道的纵比降,称为局部冲淤在水位流量、水位面积关系图上,曲线趋势在冲淤前后 有所改变,其变动程度与冲淤严重程度有关。
若冲淤不 严重,即冲淤增减的面积占全断面比例较小,高水时有 良好控制条件,则水位流量、水位面积关系曲线呈现扫 帚形,若冲淤严重.则冲淤前后曲线形状可能有较大变 化 ⑵冲淤情况分析 1)切线比较法 稳定的水位面积关系 曲线的斜率是水面宽的倒 数,对于有冲淤发生的断 面,此关系并不成立在 图6-14中,当水位增加,,,引起面积增加 ,若这时断面发生冲刷,冲刷引起 的面积增量为 , 此时水位面积关系线的斜率为 反之,淤积时面积增量为 落水情况分析类似,水位下降 引起的面积增量为 冲刷时面积增量为 淤积时面积增量为,,,,,,涨冲,涨淤,,,,落淤,,,落冲,,,,,,,,,,,,2)冲淤过程线法 a.平均河底高程过程线法 b.同水位面积过程线法,,,,,,,,,,,,,,,将水位 和 对应的断面移动到水位 处,再计算面积,此即同水位面积的含义3)横断面图比较法 3.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 测流断面下游水体水位的变化,将导致该 断面水面比降和流量的变化,在水位流量关系 图上使同水位下比降或落差大的关系点偏右、 小的偏左,下游水体水位的变化对水位流量量 关系的这种影响,称为变动回水影响。
天然河流中,产生变动回水的原因一般有 :洪水期干、支流的相互顶托,下游湖、库或 海洋等水体水位的的变化,下游渠道闸门的启,闭,下游河道壅水或水草丛生与冰凌阻塞等受变动回水影响的流量公式 由曼宁公式 同水位下两流量比值 或 公式意义:同水位下比较,落差大,流量大基本水尺断面位于两比降断面中间,基本水尺断面不位于两比降断面中间,4.受水草及结冰水位流量关系 水草生长的主要影响.是使过水面积减小,而糙率 增大,因壅水使比降减小,从而导致流量减小反映在 水位流量关系图上,受水草影响的各关系点都分布在畅 流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左侧 当测站受结冰影响时,因冰期水道的过水断面面 积减小,糙率增大,也会使相同水位的流量减小,关系 点也偏于畅流期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左侧 5.受混合影响水位流量关系 同一测站的水位流量关系,同时受到两种或两种以 上因素的明显影响,称为受混合影响例如,冲淤与洪 水涨落,冲淤与变动回水,洪水涨落与变动回水混合影,影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