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清代文学.ppt
38页主讲:范丽敏,,清 代 文 学,,第二章 清中叶诗文词,,第一节 清中叶的诗,格调派:以沈德潜为代表,主张“诗贵性情”、“亦须论法” 性灵派:以袁枚为代表,主张写个人“性情遭际” 肌理派:以翁方刚为代表,主张作诗以学问为根底,重义理与文理统一 别具一格的诗人郑燮沈德潜“格调说”: 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长洲人有《唐诗别裁集》、 《明诗别裁集》 、《清诗别裁集》、 《古诗源》格调说”: 尊唐抑宋 ①内容上 要求诗歌起到为封建纲常服务的教化目的; ②风格上 要温柔敦厚; ③手法上 讲求格律,重视声调,注意体式,实际上也就是学古模拟创作: 早期有怀才不遇的怨叹之作,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如《海灾行》、《刈麦行》;晚期多作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作,雍容典雅,平淡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但也有一些作品写的比较清新,,,如《田家杂兴》其一: 村墟起瞑色,牛羊各来归田家晚炊罢,犹自开柴扉邻里夜相过,团坐情依依共夸麦苗盛,共忧桑叶稀儿女齐长成,所需食与衣地远人俗淳,言语心无机只谈农家事,焉知谁是非 《过许州》 到处陂塘决决流,垂杨百里罨平畴行人便觉须眉绿,一路蝉声过许州翁方纲“肌理说”: 翁方纲:(1773-1818),字正三,号覃溪,今北京大兴县人。
乾隆进士,官至内阁学士,有《复出斋诗文集》、《石洲诗话》 认为“神韵说”流于空洞,“格调说”汲古不化,主张以“肌理说”加以补救肌理”二字来源于唐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均”之句,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即“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 “文理”即“言有序”也,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是清代考据之风影响于诗坛的一个结果袁枚与“性灵派” 1.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又称随园先生,钱塘人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为“乾隆三大家”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的“格调说”和翁方纲的“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所谓“性灵”,包含性情、个性和诗才 ①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他说“性情以外本无诗”、“自把新诗写性情” ②诗人的独特个性是最能体现性情的 ,“作诗不可无我” ③作诗还应有诗才,即作家的才气、天分和学识 袁枚的“性灵说”诗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创作: 诗:直抒胸臆,清新隽永,流转自如,洒脱通俗。
《马嵬》其二: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文: 论说杂文:《黄生借书说》“书非借不能读也” 传 记 文:《祭妹文》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在目赵翼:1727——1814,字云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人其诗议论较多,有独到见解是史学家,强调诗的发展与简化其《论诗》绝句如下: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蒋士铨:1725——1784,字心余,江西铅山人创作种类繁多,盛誉一时主张与袁枚相似,即借鉴前人不不泥,“惟直抒所见,不依傍古人,而为我之诗”,把“言志”、“缘情”与“载道”并举但其所说性情是指“发乎情,止于礼义”以七古见长,善于刻画景物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出身贫寒,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61岁因请求赈济百姓而触犯大吏,托病归乡工书善画,晚年在扬州卖画度日,为“扬州八怪”之一有《板桥全集》 主张诗歌有个性,不拾古人之唾余,要“歌咏百姓之勤苦,剖析圣贤之精义,描写英雄之风猷创作: 文:“好骂”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 ……和尚是佛之罪人,杀盗淫妄,贪婪势利,无复明心见性之规。
秀才亦是孔子罪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无复守先待后之意……老弟以为然否?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 ……今则不然,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作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其不能 发达者,乡里作恶,小头锐面,更不可当 ……,,,,诗:诗主张与袁枚相近,要写出个性,更可贵的是他比袁枚更注意诗歌的现实性他的诗清新流畅,自由洒脱,但含义深刻,真挚感人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竹石》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词: 《板桥词》 《满江红·田家四时苦乐歌》: 老树槎枒,撼四壁、寒声正怒扫不尽、牛溲满地,粪渣当户茅舍日斜云酿雪,长堤路断风吹雨尽村舂夜火到天明,田家苦第二节 清中叶的文,∞桐城派的散文 ∞汪中的骈文,,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中叶同时也是清代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由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其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文学派别方苞、刘大櫆、姚鼐被称为桐城派的“三祖”。
桐城派”古文的基本理论,是从方苞(1668-1749,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有《方望溪全集》)开始建立的方苞继承归油光的“唐宋派”古文传统,提出“义法”的主张所谓“义”即“言有物”,指的是文章的内容和思想要求以儒家经典为宗旨,实际是要求以程朱理学为基本的出发点法”即“言有序”,指表达作品内容和思想的形式技巧,包括布局、章法、文辞等关于“义”与“法”的关系,他认为义决定法,而法 则体现义 关于“义”与“法”所应达到的理想是内容醇正,文辞“雅洁” 他的“义”具有明显的为当代政治服务的目的;“法”所要求的古文用语“雅洁”即典雅、古朴、简约,又与清统治者“清真古雅”的衡文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维护和传播理学道统,因此受到了朝野得崇奉和欢迎义法”说也成了桐城派遵奉的论文纲领 方苞的散文创作大多为崇道明经之作,道学气味很浓只有一些记事小品和山水游记写得比较成功,如《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有《刘大櫆集》)对方苞的“义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 对于方苞的“义”的内容,他用“义理、书卷、经济”得“行文之实”予以扩大 对方苞的“法” ,他用“神”、“气”、“音节”等要素予以拓展。
他所说的“神”指的是作者的精神气质在文中的表现;“气”是贯穿文章的气势韵味二者比较,“神”是首要的,居于支配地位,“神为主,气辅之”由于“神”、“气”是无形的,因此他又主张通过文章的音节来求其声气,通过字句来求其音节认为音节是行文的关键,诵读能体会文章的“神”、“气” 这就为搜寻“依法”奥妙揭示出了具体的门径和方法,使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桐城派的文论发展上他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著有《惜抱轩全集》)他的古文理论有三点: 首先,他主张“义理、考据、词章”合一,即要求儒家道义(义理)与学力(考据)、文学(词章)相结合在方苞“义法”的基础上加上许慎、郑玄的考据,以考据为义理、词章服务,达到既调和汉学、宋学之争,又写出至善极美的文章的目的其次,运用传统的阳刚阴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认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都是文章所需要的这看法已触及到了豪放与婉约、壮美与优美等重要的美学范畴,在美学理论上有新的开拓,对后世影响很大再次,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好的文章应该是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的有机统一。
此八字细密和完善了刘大櫆的因声求气说 代表作有《登泰山记》、《游灵岩记》、《泰山道里记序》桐城派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遂形成了纵贯清代文坛的散文大派在写作实践上,“桐城派”古文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选取事例和运用语言,只期阐明立意即中心思想或基本观点所在,不重罗列材料,堆砌文字他们的文章风貌一般简洁平淡但是由于求“雅”,语言避忌太多,虽觉妥当自然,终乏活气姚门“四大弟子”——管同、梅曾亮、 方东树、姚莹 桐城派分支——“阳湖派” 桐城派余脉——曾国藩所领导的“湘乡派” 和曾门弟子 “桐城嫡派”——严复、林纾,,,阳湖派: 代表人物是阳湖人今江苏武进人恽敬和张惠言 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 首先,在语言方面,取法于六经史汉,又旁及诸子杂书,使文章较有词采; 其次,在手法上,兼取骈文之长,合骈散为一体,使行文更有气势 因此,阳湖派的创作较有词采和气势,不像桐城派那样拘谨枯淡骈文: 汪 中(1745-1794)《哀盐船文》 李兆洛(1769-1841)《骈体文钞》,,第三节 清中叶的词,常州词派: 张惠言 1761—1802,字皋文,江苏武进人。
嘉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有《茗柯词》常州词派发轫于嘉庆初年当时在词的领域,阳羡末流浅率叫嚣,浙派饾饤堆砌,因此曾致力于经学研究的张惠言出而创常州词派,以纠正二派的弊端 常州词派的形成以张惠言及其弟张琦合编《词选》为标志《词选》选择精严,并附当世常州词人以示垂范,显示了常州词派作为一个在创作和批评两方面均具特色、以地域集结起来的词人群体的存在张惠言论词主张推尊词体,强调比兴寄托,对扭转词风和指导风气起了重要作用 其创作风格俊逸深沉,凝练纯净无绮靡秾艳之病缺点是也缺少社会内容和历史精神作词40多首,代表作《木兰花慢·杨花》 常州派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周济,关于比兴寄托,提出了“非寄托不入”和“专寄托不出”的著名观点木兰花慢·杨花,尽飘零尽了, 何人解、当花看? 正风避重帘, 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 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 将低重又飞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