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作物病虫害防治(虫害部分)网上教学活动.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1689336
  • 上传时间:2019-11-0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作物病虫害防治(虫害部分)网上教学活动同学们,大家好!欢迎继续收看作物病虫害防治虫害部分课外第四讲第四讲 糖料作物害虫和地下害虫第一节 甘蔗螟虫  一、分布与危害  常见的甘蔗螟虫有五种:即卷叶蛾科的黄螟;螟蛾科的二点螟、条螟、白螟;夜蛾科的大螟其中二点螟广范分布各大蔗区;白螟主要分布于华南蔗区和台湾省;黄螟主要分布于华南蔗区二点螟和黄螟的主要寄主为甘蔗,而条螟和大螟的寄主除甘蔗外,还有玉米、高粱、粟和其它禾本科植物;大螟还可危害水稻  蔗螟在甘蔗苗期至收获前均可危害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可形成花叶、枯心、枯梢、缺株、枯死等为害状,还可引发赤腐病  二、形态特征  二点螟:雌蛾灰黄色,雄蛾暗灰褐色,前翅顶角尖锐,后翅色白而有光泽卵短椭圆形,表面有龟甲状刻纹,以卵块出现老熟幼虫体色为淡黄色,头部红褐至暗褐色,背线暗灰色,亚背线和气门上线为浅紫色,腹部有淡黄色的小毛瘤蛹为淡黄色  黄螟:成虫深灰褐色,斑纹复杂;复眼大,具青蓝色光泽;前翅中央具Y型黑斑纹,后翅暗灰色卵扁椭圆形,白色至乳黄色,近孵化时现赤色斑纹老熟幼虫浅黄色,头赤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胸部、腹部背面具疣状小突起,突起上有毛蛹为黄褐色。

        白螟:成虫体白色,有光泽,前翅三角形,长且顶角尖,雌蛾腹末具鲜艳金黄色尾毛,腹部带有黄色卵块椭圆形,覆盖橙黄色绒毛老熟幼虫乳黄色,具横皱纹,前胸背板浅橙黄色,胸足短小,腹足退化蛹为乳黄色  三、生活史和习性  二点螟:在我国的蔗区由北向南发生代数递增,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受害蔗茎中越冬在南方蔗区不越冬,可终年危害,世代重叠十分严重成虫喜把卵产在甘蔗叶背,幼虫孵化后潜入蔗株叶鞘组织间取食,后蛀茎危害幼虫经4-9次蜕皮后老熟,在蔗茎内化蛹  黄螟:华南蔗区年发生6-8代,终年危害,世代重叠严重成虫昼伏夜出,喜将卵产在蔗株基部或是蔗苗叶片或叶鞘上,拔节剥叶后多产在蔗茎表面初孵幼虫下爬潜入叶鞘,后期侵入茎内老熟幼虫在蛀孔处做茧化蛹  白螟:华南蔗区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卵多产于蔗叶背面初孵幼虫从尚未展开的心叶基部蛀入,幼虫稍大后为害生长点老熟幼虫在蔗茎里结茧化蛹  四、防治方法  栽培制度、管理措施和甘蔗品种对蔗螟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尤其是抗性品种的利用,同时利用自然天敌的自控或半自控的控制作用,适期使用化学防治技术第二节 甜菜象甲  一、分布与危害  属鞘翅目,象甲科。

      别名甜菜象鼻虫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山西、宁夏和甘肃等地主要危害甜菜等作物以及小藜等杂草甜菜象甲成幼虫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形成缺刻,严重时把叶片吃光或咬断幼茎,造成缺苗断垄幼虫还可在地下危害甜菜块根,影响块根生长,重则造成整株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黑色,密被灰白鳞片喙长而直,端略下弯,背中央有纵隆起,两侧有深沟前胸有5条纵纹鞘翅上多有明显隆起线和刻点  卵:球形  幼虫:末龄幼虫乳白色,无足,肥胖弯曲且多皱折,头部褐色  蛹:淡黄至黄红色,腹部数节可活动  三、生活史和习性  每年发生1代,以成虫土内越冬成虫性喜温暖,畏强光,耐饥力极强,不善飞翔,主要靠爬行觅食卵多产于寄主根际土表上、碎叶上或土表下幼虫在地下活动,食害作物主根和侧根,造成枯萎幼虫老熟后在土内结土茧化蛹,蛹期约15天甜菜象甲适宜在土质疏松、通透性良好、土温较高、偏盐碱的砂壤土上发生长期阴湿且粘重的土壤不利于其发生  四、防治方法  甜菜象甲的防治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清除甜菜田边的藜科及苋科等杂草原生寄主,同时在害虫发生盛期选择适宜药剂开展化学防治第三节 蝼蛄类  一、分布与危害  蝼蛄又称拉拉蛄,属直翅目蝼蛄科,我国主要以东方蝼蛄(非洲蝼蛄)和华北蝼蛄发生危害重,其中东方蝼蛄除新疆、西藏外均有分布,在南方各省发生较重;华北蝼蛄分布在北纬320以北的地区。

        蝼蛄成、若虫均可危害,可咬食刚播下的作物种子、幼根和嫩茎等此外,蝼蛄在土层内可造成隧道,架空种子或幼根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梭形,前足开掘足,前翅伸达腹部中段,后翅超过腹部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  若虫:与成虫相似,若虫无翅芽或有翅芽也达不到腹部末端  东方蝼蛄与华北蝼蛄的具体形态区别,可详见教材表7-1  三、生活史和习性  蝼蛄习性包括:昼伏夜出;具强烈的趋光性;对香、甜等类物质的气味趋性强;喜栖息于潮湿地蝼蛄初孵若虫均有群集性蝼蛄活动与温度、土壤湿度、作物生育期以及土壤质地有密切关系  东方蝼蛄:在我国北部地区需2年完成1个世代以成虫和3龄以上若虫越冬越冬成虫当气温升至5℃左右时开始活动,当气温超过10℃时开始取食返青麦苗,气温或土温在15-25℃时为蝼蛄取食为害盛期卵多产在沿河两岸、池塘边、沟渠附近和水沟旁15-35cm深处的土室中成、若虫均有趋粪肥习性龄期一般10个龄期  华北蝼蛄:华北蝼蛄在华北等地区需3年完成1代,以成虫和7龄以上若虫在土内越冬当土层10cm以上地温在8℃以上时,开始活动地温升至10-12℃时开始取食返青小麦和春播作物以及蔬菜等喜在轻盐碱地、无植被覆盖的干燥向阳地埂附近或路边、渠边和松软的水渍状土壤里产卵。

        四、蝼蛄类的综合防治  防治蝼蛄类害虫时,应根据害虫的各种生物学特性,利用物理防治措施与化学防治措施结合起来,持续控制田间蝼蛄种群重点抓住播种期防治,在高密度虫区,普遍治,连续治,在低密度虫区,间歇普治,点片挑治,达到控制住危害的目的第四节 蛴螬类  一、分布与危害  蛴螬是鞘翅目金龟子总科幼虫的统称,我国常见的金龟种类繁多,其中危害较重的有3种,即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  大黑鳃金龟:大黑鳃金龟分布区不同亚种也不同,在华北发生的为华北大黑鳃金龟,在东北发生的为东北大黑鳃金龟,在长江以南发生的为华南大黑鳃金龟或江南大黑鳃金龟,在四川省发生的为四川大黑鳃金龟以幼虫危害多种作物和林木的地下部分,3龄幼虫为暴食期,可把植物根茎部咬断吃光后再转移危害  暗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分布较为广泛,危害性居三大金龟子之首主要为害花生、豆类、粮食作物等成虫可取食榆、杨、柳、槐等树叶,具有暴食特点幼虫主要取食花生、大豆、薯类、麦类等作物的地下部分  铜绿丽金龟:铜绿丽金龟是国内分布较广、危害农田、林木和果树的主要地下害虫种类之一,为我国金龟子的第三大优势种成虫喜食苹果、梨、桃等果树、林木的叶片。

      也取食花生、豆类等作物叶片幼虫取食花生荚果及根系,薯类块根块茎,麦类、豆类、玉米、蔬菜、树苗的地下部分,在虫量过大时还可环食根或茎韧皮部分  二、形态特征  大黑鳃金龟:成虫黑褐色或黑色,有光泽卵初产时为白色长椭圆形,略带黄绿色光泽幼虫乳白色,弯曲呈C形,多皱纹蛹初期为白色,以后变黄褐色至红褐色  暗黑鳃金龟:成虫黑色或黑褐色,无光泽与大黑鳃金龟形态近似,主要区别是暗黑鳃金龟体无光泽,幼虫前顶刚毛每侧1根;大黑鳃金龟则体有光泽,幼虫前顶刚毛每侧3根  铜绿丽金龟:成虫体铜绿色,有金属光泽,前胸和头红铜绿色前胸背板两侧、鞘翅侧缘及胸部、腹部的腹面为淡黄或黄褐色前足胫节具2外齿前、中足大爪分叉,后足大爪不分叉  三、生活史和习性  蛴螬的发生危害与土壤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偏酸性的地块中,蛴螬发生重,而在偏碱性的地块中蛴螬发生明显较轻  大黑鳃金龟:华南大黑鳃金龟每年l代,以成虫在土中越冬,其它大黑鳃金龟一般2年1代,以成虫和幼虫相间越冬由于越冬虫态不同,在危害上表现为“大小年”,以幼虫越冬为主,次年的危害表现为“春重秋轻”;以成虫越冬为主,则次年的危害表现为“春轻秋重”。

      成虫习性包括白天潜伏,黄昏后活动;假死性;趋粪性;喜湿性;趋光性较弱喜在有机肥中产卵幼虫喜湿润,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秋季危害猖獗  暗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每年1代,多以幼虫越冬,少量以成虫越冬的成虫具有假死习性幼虫活动主要受土壤温湿度制约  铜绿丽金龟:在我国北部各地均为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成虫无世代叠置现象成虫趋光性强铜绿丽金龟发生程度和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杨、榆、柳等树种密集的地方,成虫发生量大,可使附近花生地危害加重此外,墒情好的沙壤地比旱地幼虫发生重  四、蛴螬类的综合防治  地下害虫蛴螬的防治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把化学农药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其他防治方法协调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综合防治,注重预防,加大防控力度第五节 金针虫类  一、分布与危害  金针虫属鞘翅目,叩头甲科在我国危害农作物的金针虫有细胸金针虫、沟金针虫、褐纹金针虫、宽背金针虫、棘胸金针虫等,其中以细胸金针虫和沟金针虫分布较广,为害较重其成虫(叩头甲)为害较轻,只取食一些禾谷类和豆类等作物的嫩叶幼虫可危害各种作物、蔬菜和林木,咬食种子、幼苗须根、主根或地下茎一般受害苗主根很少被咬断,被害部位不整齐,呈丝状。

      还可蛀入块茎或块根,造成伤口,有利于病原菌的侵入而引起腐烂  二、形态特征  细胸金针虫:成虫暗褐色,密被灰色短毛,稍有光泽头胸部黑褐色,前胸背板隆起呈圆形,鞘翅长度约为头胸部1倍多,上有9条纵列点刻足红褐色幼虫细长,圆筒形,体淡黄色有光泽,腹部末节不分叉,呈圆锥形,近基部背面两侧各有褐色圆斑1个,下有4条褐色纵纹  沟金针虫:雌成虫体宽大,深褐色,前胸发达,宽大于长,背面中央有微细纵沟,后缘角向后方呈刺状突出,触角长不到腹部的一半雄成虫体细长,触角可伸达腹末幼虫体宽,扁平,体金黄色有细毛,腹部末节有分叉,侧缘隆起各有3对齿状突起  三、生活史和习性  细胸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的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成虫习性包括假死性;对糖醋液趋性较强;对腐烂的枝叶和萎蔫鲜草有一定趋性;趋光性较弱;白天潜藏,夜晚活动;卵多产在土壤湿度较大、有机质较多的土层内  细胸金针虫各虫态都表现出对水分和土温有较高要求,因此该虫只能在我国北方低洼易涝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地区危害  幼虫一般为10龄,初孵幼虫活泼,受惊时不停地翻卷或迅速爬行幼虫偏好喜食小麦、玉米种子及幼苗根系,因而在不同作物田内虫量差别很大幼虫老熟后在地下做蛹室化蛹。

        沟金针虫:沟金针虫多为3年完成1代,部分地区需3年以上完成1代,因此世代重叠严重成虫习性包括趋光性;对炕洞土有趋性;雄虫可短距离飞翔,雌虫不能飞翔;具有集中发生的特点  幼虫喜食小麦、玉米,也可食高粱、大麦、燕麦、粟、荞麦等不同食料对幼虫发育和雌虫产卵有很大关系小麦、玉米等为最宜食料,取食后发育速度快,雌虫产卵量也多  作物受害程度与幼虫虫龄及在土层中的分布比例以及土壤湿度有关沟金针虫具有夏眠习性  四、防治方法  由于两种金针虫的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以及发生规律不同,因此在防治对策和防治方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以有不同的地方异防治细胸金针虫时重点在于秋季,主要以化学防治与农业防治相结合,因时、因地、因虫情确定防治技术沟金针虫的防治时间主要在于春季,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夏季防治和秋季防治第六节 地老虎类  一、分布与危害  地老虎也叫切根虫、地蚕或土蚕,属鳞翅目,夜蛾科在我国已发现的170多种地老虎中,分布范围广、危害重的约10余种,其中小地老虎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黄地老虎主要发生在我国西部干旱地区,我国北部主要为白边地老虎发生区  地老虎类害虫均为多食性害虫,以幼虫危害作物幼苗,咬食种芽,啃食叶肉,切断根茎,蛀食块茎、块根等。

        二、形态特征  小地老虎:成虫体暗褐色雌蛾触角。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