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pdf
10页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教育心理学重点总结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三节教师职业与心理学一、心理学是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学科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1 高尚的职业道德2 广博的知识3 完善的人格4 全面的能力(1)教育教学能力(2)组织管理能力(3)系统学习能力5 专业的技能(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技能三、教师应掌握的心理技术1.关注技术2.倾听技术3.沉默技术4.宣泄技术5.探讨技术6.面质技术7.自我表露技术8.行为纠正技术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第一节人的发展种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第二节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及指导一、中学生的身体发育特征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过渡性2.闭锁性3.社会性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可扩展)1.中学生思维的发展(1)初中生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具体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运用逻辑法则与其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中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中的自我中心的出现。
2)高中生思维发展特点:一方面表现在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的发展变化和完善上,更主要的体现在思维能力的提高上,包括抽象逻辑思维、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1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a)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在思维中运用假设的能力不断增强思维假设性的发展又使得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等b)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c)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2.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1)初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初中生情感发展表现出来一下特点:a)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b)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c)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的情感发展表现出来的特点:d)自我意识增强、自尊的需要迫切;e)情感有文饰、内隐和曲折性;f)情感容易受挫折,忍受能力差。
2)高中生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情绪的(延续性) 、 (丰富性)和(特异性) ; 高中生情感发展有:a)情感逐步由不稳定到稳定b)情感丰富多彩,复杂而深刻3.中学生人格的发展(1)初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a)意识高涨,大约在1 到 3 岁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b)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尊在的一种人格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2)高中生人格的发展特点a)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b)价值观的确立c)自治需求第三章中学生的学习第一节学习的本质一、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第二节知识的学习第三节技能的掌握一、概述技能的种类1. 动作技能:是一种按一定技术要求,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躯体运动方式,它借助骨骼和相应的神经过程的活动表现出来如,写字画画,吹拉弹唱,田径体操等2. 智力技能:指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完善化的智力活动方式如阅读写作技能、运算技能等3. 两者关系:(1)区别:活动对象不同(一个是骨骼和肌肉的操作,一个是观念范畴);活动的结构不同;活动的要求不同(2)联系:动作技能经常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智力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动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的。
同时,智力技能往往又是外部动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解者,复杂的动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2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二、技能的形成阶段1. 动作技能的形成(1)认知定向阶段(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2. 智力技能的形成(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运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阶段3. 技能的形成标志动作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标志:动作结构的改变;动作品质的变化;活动的调节功能加强智力技能形成之后,表现出以下标志:智力活动脱离了物质或物质化活动的支持;智力活动的进程压缩,快速反应代替了详尽、展开的推理过程,思维灵敏,思维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提高;智力活动自动化,几乎成了无意识的活动三、技能练习1. 练习和练习曲线2. 练习过程的一般趋势3. 提高有效练习效率的条件(1)确定练习目标(2)恰当安排练习时间(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灵活采取练习方式第四节品德的形成一、概述二、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部分,分为四个成分)(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5)四者关系:彼此联系不可分割;道德认识是道德心理的基础和前提,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桥梁;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神话、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道德动机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践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之间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三、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与其认识能力的发展存在着互相对应、平衡发展的关系,这种认知能力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得到发展的,从而提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前道德阶段(0-3 岁)(2)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 岁)(3)自律道德或道德主观主义阶段(7-12 岁)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和方法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3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1)前习俗水平:惩罚定向(只从表面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寻求快乐定向(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2)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权威定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四、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1)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A 能独立、自觉地按照道德标准来调节自身行为B 道德信念、理想在道德动机中占据相当地位C 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明显化D 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E 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F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2)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五、学生品德的培养(不重要)1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1)道德认识的账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依据(2)道德信念的确立时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3)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从他律到自律;从片面到全面;从结果到动机;从对人到对己)2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1)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2)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感情上的共鸣3)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3 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4 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六、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1 青少年品的不良产生的原因(1)客观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2)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意志力薄弱;好奇心强,盲目模仿;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2 青少年品的不良的矫正(1)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2)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3)青少年自身应该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应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4)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影响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粮食,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第五节中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断与指导一、学习困难的特征(非重点)二、学习困难的类型(非重点)三、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非重点)四、学习困难的1. 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 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1)目标激励法(2)归因训练法(3)情感沟通法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4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3.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1)要降低学习目标要求(2)帮助他们确定成功的标准(3)要肯定他们的任何一点进步,即使是微笑的进步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容易的,应及时地肯定和表扬4. 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5. 讲究教育教学方法6. 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第四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过程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第二节知觉一、感觉和知觉的关系二、知觉的种类第三节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和观察力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观察过程包含积极的思维活动、稳定的有意注意,并借助过去经验来组织知觉,因而观察是一种系统的、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二、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1、目的性强2、准确迅速3、长期坚持4、正确理解三、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2、明确观察任务3、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4、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引导学生在观察室善变多思指导学生做好观察总结第五章记忆第一节概述( 记忆的过程、分类)第二节记忆的加工过程第三节遗忘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影响遗忘的因素)第四节表象第五节中学生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有效记忆策略 )第六章思维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概念( 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第三节推理第四节问题解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三、问题解决的方法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名师资料总结 - - -精品资料欢迎下载 - - - - - - - - - - - - - - - - - - 名师精心整理 - - - - - - - 第 5 页,共 10 页 - - - - - - - - -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问题情境主要包括: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离人比较靠近,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是2 厘米,求圆的外切正方形的面积,用A、B 两种方式呈现图形,A 图中不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解决就要困难,而 B 图中,人们很容易看出圆的半径与正方形的关系,问题较易解决二)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不能看到熟悉的物体的新用途或功能三)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