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docx

21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3160564
  • 上传时间:2019-11-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17.03KB
  • / 2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如皋各乡镇及村庄名称由来如皋如皋之名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去看美丽的日出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夏时隶扬州之域,周时为海阳地春秋时为吴国海阳郧地,吴亡归越;战国时属楚,称九夷海阳秦时归九江郡,汉代曾为吴王刘濞封地,名海陵,因地并海而高得名白蒲镇2000多年前的白蒲是长江边一片土壤肥沃的芦荡,至西晋时,一些游民因抗拒晋王朝横征暴敛,无家可归,聚居于此晋镇北将军司马毛璩带兵前来征讨,一把大火将芦荡烧光,游民无法躲藏,只得向朝廷投降毛璩把其中青壮年补充军队,留下老弱病残就地垦荒种植,成为白蒲人最早的祖先之一北周时,因地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此地湮没,后又重新成陆,于唐时称为白潮镇宋代,因该镇蒲塘长着开白花的蒲草,人们又给它冠以“白蒲”这个诗情画意的名字海安韩紫石《海陵集》中收有南宋文天祥从镇江脱险后所作《过白蒲》一诗,诗云:“此去通州号畏途,固应孝子为四年海陵若也容羁客,剩买菰蒲且寄居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堂子巷:100年前,巷内有一浴堂,经营有方,较有名气方言叫浴室为澡堂子,故名秀才巷:相传此巷出的秀才较多,故名。

      东行巷:因历史上有几家粮行开设于此巷内,故名顾七家庄:清朝,有7户顾姓居此,故名蒲西仓库:解放初,将姚、泰两户地主的房子改作仓库,故以此作庄名邹家店:相传200多年前,有邹姓在此开店,生意兴隆,故名三十三家半:相传该地原住有34户人家,民国时如皋与南通划定县界,其中有一户姓包的住宅,一半划归如皋县,一半划归南通县,故名赤宏庄:相传400多年前,有一举人名叫吴赤宏的居此,故名周家湾楼:相传有一周姓人家,在河湾处建有一楼房,故名七里庙:150多年前,此地有一土地庙,距白蒲7里,故名猫儿荡:该地原有一块草荡田,形似猫儿,故名搬经镇搬经原名潘泾,位于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属黄桥革命老区潘是水名、泉名或河流名;泾是江苏对沟渠惯用的名字由“潘泾”更名为“搬经”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牟尼寺蛟化为湖时,正有一位高僧在寺中讲经,他立即动员全寺僧人搬经,将经书被搬到东潘泾南边一处高地,从此,人们就将潘泾改名搬经这种说法还演绎成一段神话传说传说当时的经书在搬运时有的被浸湿了,天晴后,这位高僧和寺中僧人就把经书搬出来晒,因经书太多,连楝树顶上也都晒满了,所以至今搬经的楝树顶还是秃的第二种说法,是搬经凤凰桥河西有个财主叫张万封,官居“领圣公”,即秀才头领,在地方很有声望,他认为潘泾土壤肥沃,交通便利,而且很早就形成了街市集镇,但没能出大才子和做大官的人,问题是教育不发达,便主张把潘泾改名搬经,意思是要把儒家的四书五经搬来,让潘泾人才辈出,长期繁荣不衰。

      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尚有——芹湖:此地原为湖泊,宜生长芹菜,故名界沟:此庄位于如皋与泰兴交界的小河旁,故名加力:相传南宋时,民族英雄岳飞率军追击金兵,由通州行军至泰州,途经该地,人困马乏,在此停歇造饭饮马,人马均增添了力量,故名辋子:相传200年前,此地有一大水车篷,如皋方言叫水车篷为辋子,故名夏堡:详见《夏堡的来历》红窑:此地原有一专烧红色瓦的土窑,故名三里港:此港从九龙口至袁桥倪厦桥三里,故名龙骨头:相传此庄有一河港,中心有一长土墩,形似龙骨,故名湖林:古代此地为牟尼湖,湖畔树木成林,故名柴湾镇“柴湾”一名历史悠久相传春秋时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丛生至西汉时,吴王刘濞重凿邗沟至如皋蟠溪(今十里铺)运盐,后被定名为运盐河因该河经此地时绕了一个大湾,同时,如皋方言称芦苇为芦柴,因此,得名“柴湾”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西河湾:因古运盐河流经柴湾西首,有一个大湾,因而得名陶家庵:该村原有一庵系陶姓人家所建,故名姐姐桥:相传300多年前,有姐妹俩行至此被河所阻,特建此桥,故名摊坊头:相传数百年前,常有如城来的药商在此设摊推销药品,故名常青镇常青镇驻地为叶家庄1957年实行大乡制时,由毕云乡、薄湾乡和石根乡第二、三农业社(即原土山乡)合并而成,初名毕云乡,以纪念毕云烈士。

      1958年公社化,改称毕云人民公社,同年12月1日并大社,并入卢港人民公社1959年2月撤销大公社,恢复毕云人民公社1965年,根据省人民委员会有关规定,更名常青人民公社,以境内焦港两岸树木成林,四季常青,并受到省人民委员会嘉奖,故名“常青”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轿子楼:相传300年前,此地有座木楼,形似轿,故名薄家湾:此地以土地瘠薄、河道多湾得名八国庄:相传此庄住户从8个地方移居而来,故名岔林港:因林港东边、北边都是贫河,两岸都有树林,故名草张庄:古时该处是空草地,后有张姓来此定居,故名曾为原高井乡政府驻地丁堰镇丁堰在6000年前,处于李堡——如皋城——卢港扬泰冈地最后一列沙脊东南河漫滩平原,东临大海东晋孝武帝太元七年(382),春秋时期孕育而成的古扶海洲(今大部为如东县地),开始涨连扬泰冈地初时古扶海洲与扬泰冈地之间还留有一条夹江,古称小芹河古扶海洲西南部分的夹江口滩地,即在今丁堰、石甸一带史载:至三国时,此夹江口滩地已淤浅能步行,东吴大司马吕岱曾于此囤戍,为防海潮侵入,筑丁字形堰堤,因名丁堰现在有人将“堰”写成“埝”实有误,因为“埝”是田间小埂的意思唐时于此建有临河仓铺,亦曾以此为名。

      镇北郊有一土墩,名凤凰墩,传说曾有凤凰栖息,故丁堰镇曾名凤岗镇境内除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外,尚有——鬼头街:此地原是坟地,后有商人来此开设店铺,故名田肚里:该处原有一陈姓武生居住在四面环水的96亩田中间,故名观音柳:相传该地有一柳树,形似观音,故名三里庙:该村原有一庙,在丁堰镇东三里,故名也曾是丁堰乡政府驻地东陈镇元末如皋冒姓与东陈镇得名冒姓为如皋特有的姓氏,《百家姓》中并无此姓直至明嘉靖凌迪知的《万姓通谱》和明万历夏树芳的《奇姓通》,才开始出现,并被列为“奇姓”之一现在海内外所有冒姓者,都是如皋冒姓的分支,所以冒氏宗谱特称《如皋冒氏宗谱》一、如皋冒氏成姓和东陈镇的得名如皋冒氏成姓之始,在元、明鼎革时冒氏为蒙古人,其始祖东林公,讳致中,元亡后隐居如皋明嘉靖十五年(1536)、三十九年两修《如皋县志》,均载有:“元,冒致中,安定乡人至正(元朝年号)年间以儒术官两淮盐运司丞清康熙《扬州府志》:“冒致中,海陵人元末为两淮盐运司丞,尝至东陈,见沃壤可居,遂致士焉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领袖,称吴王闻其贤,屡辟不就,胁入吴门(今苏州,当时为张士诚都城),以疾辞勤学好思,聚书数千卷《冒氏族谱.东林公家传》记载就更为详细了:“公讳致中,字东林。

      先世为淮南王(按:应为镇南王)脱欢之后至正朝,尝荐举儒术,为两淮盐运司丞,分巡丰利诸场,多所兴革,商民两德之元亡,遁迹如皋,氏曰冒,为变姓之始公之至如皋也,从之者如陈(“陈”古同“阵”),其地在如皋东,遂名其镇曰东陈镇勤学好修,聚书数千卷,闭门开帙,有傲南面百城之意与隐士郭通甫善伪吴张士诚闻其贤,挟之入吴门,封妥督丞相,力以疾辞,渡江归娶曹氏、周氏,子三:思中、仲暹、昉葬身东陈镇贾公祠前、官河之南事载《州志.文宛传》、《县志.义行传》及《图书集成.民族典》从上文便可得知,东陈镇名始自冒氏一世祖隐居于此之时,此前地名至今尚不知文中所说“聚书数千卷”,传至其孙即冒民三世祖永宗献给明永乐帝,作修《永乐大典》用,永乐帝御赐“万卷楼”榜额,永宗将其悬于东陈邸宅门楣二、如皋冒氏为脱欢后、脱脱后两说之争按上文《东林公家传》的记述,冒氏应为“淮(镇)南王脱欢之后”镇南王脱欢姓孛儿只斤乞颜惕,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九子,至元二十一年(1284)封王,如皋东门外万花园就是他的别业(即别墅)后因奉旨出征安南(今越南)败绩,世祖以其丧师辱国,终身不许入觐二十八年(1291)徙镇扬州,大德五年(1301)去世其长子老章袭封,因僭拟车驾被劾,赴阙,赐死。

      其弟脱不花继袭封,泰定二年(1325)卒子孛罗不花于天历二年(1329)袭封至正十三年(1353)张士诚起义,诏命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达识贴迩总领汉军、蒙古军御守淮安十五年,与淮南行省招降张士诚十六年,淮安陷,孛罗不花赴水死难孛罗子大圣奴袭封十九年,大圣奴守信州,陈友谅来攻,城陷,殉国《东林公家传》的这些记述说明,镇南王脱欢子孙都一直在淮南且其在如皋的万花园,冒氏先世从五、六、七世五茔十一穴,皆葬万花园,若非其子孙岂能世守?据冒氏后裔冒广生之子冒舒諲生前考证,如皋冒氏为元丞相脱脱之后脱脱姓篾儿吉 ,吉 或译作乞颜惕乞颜是蒙古诸族的总氏,吉 是乞颜惕的急读考《元史》:“(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俄有诏,罪其老师费财,削其官爵,安置淮安俄有诏,移置亦集乃路(今宁夏西部)十五年三月,诏流脱脱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脱脱长子哈刺章,肃州安置,次子三宝奴,兰州安置十二月已未,[左丞相]哈麻矫诏遣使鸠之,死年四十二而蒙古军出征时,“不以贵贱,多带妻拏而行脱脱被夺去官爵安置淮安,时仅一月,即奉诏西行。

      仓促之间,脱脱家属除次子外,其余都不及随谪他认为当时溃散的朝廷官员子弟与士卒,可能就是今天散居江苏的蒙古族后裔脱脱姓篾儿吉 蒙古语篾、冒、缪、默、墨、麦都属同音因此在如皋的脱脱后人将篾儿吉 改为单音节汉姓冒氏这两说在冒广生、冒舒諲父子间就有争论,而且受到周总理的热心关注冒舒諲1956年写的《周总理话家常》一文中写道:“周总理指着扇面上的题词问:‘马叙伦先生好象说过,冒氏的祖先是蒙古色目人这是个新姓,跟匈奴单于冒顿有关吗?’提到族源,父亲说明,依据家谱记载,先世系出元世祖忽必烈第九子镇南王脱欢的后裔,与冒顿无干‘那你们是黄带子了,’总理出口成章,有时风趣盎然我插嘴:‘根据我的考证,脱欢之说不一定可靠,还是以元朝末代宰相脱脱的族人为可信脱脱姓篾儿吉 ,篾与冒谐音,吉是蒙古语,指氏族而言’父亲看了我一眼,没有作声总理对此似乎满有兴趣,……指着我说:‘你们父子两家争鸣本来嘛,学术问题只能依据事实决定,相信事实,相信真理’并说:‘你们家庭很有民主作风啊!’”总理的话很对,争鸣要靠事实和真理,不能以长幼、遵卑、权势为序,姑两说并存三、以冒氏命名的巷名、村庄名及其他冒氏从第五世起,就改变了“不入城市”的祖训,移居如皋城集贤里,后将集贤街更名冒家巷。

      冒氏集中居住除东陈镇和如城外,多散居于如皋东南部地区该地区以冒姓命名的村庄:东陈镇农村有冒庄、冒家庄、后冒家庄(已废)、冒家港;如城镇农村有冒家庄、冒长庄;丁堰镇亦有冒家巷、冒家庄、冒家小楼、冒家渡、冒鹊庄;白蒲镇农村有小冒家庄、冒兴庄等冒氏在如皋已传至26代,其堂名为“榜花堂”或“留耕堂”,大门楹联:“榜花世泽,水绘家声”,或“三吾世泽,名贤家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