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建立后的国际关系..ppt
54页第二章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第一节近代中国外交¡第二节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外交¡第三节周恩来与共和国外交第一节近代中国外交¡一、近代中国外交的起源与困境(1840-1911)¡二、民国初年外交失败引起的反响(1911-1927)¡三、国际体系的大变动与中华民族的独立(1927-1949)一、近代中国外交的起源与困境(1840-1911)¡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到1911年清王朝覆灭,中外关系的演变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是中国近代外交产生的序幕¡60年代和70年代是中国近代外交的起源阶段¡清王朝的最后30年,是中国接连不断遭受重大打击的时期清王朝留下的外交遗产¡首先,是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条约体制¡其次,是面对激烈变动的中外关系手足无措而导致的混乱的、病态的外交政策¡第三,是中国进入世界之后,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处于屈辱、从属和孤立无援的地位¡最后,一个无形的方面是心理上的,它层次最深,影响最长远二、民国初年外交失败引起的反响(1911-1927)¡从1911年至1927年这个混乱的时代,既是中国大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开端20世纪中华民族追求的目标——独立和统一,首先是恢复国家主权,正是在这个时代开始作为一种普遍的意识渗入社会政治生活的。
¡民国初年中国外交所遭受的两大挫折辛亥革命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实际有两项目标:¡其一是争取世界主要国家对中华民国的承认和支持;¡其二是设法使各国逐步免除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希望,随着新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将会“一洗而去之”(注:《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83页¡在争取获得外交承认方面遭受的挫折对新生革命政权是一个沉重打击¡与孙中山政府在争取外交承认上遭受的挫折相比,中国在收回国家权利、废除不平等条约方面遭受的挫折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要重大得多最突出的事件是1919年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出以后,立即在中国国内引发了大规模的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国思想界也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1月,孙中山也完成了对国民党的改组改组后的国民党也提出了“力图改正条约,恢复我国国际上自由平等地位”和“打倒军阀,打倒列强”的口号¡在这个阶段末期,主宰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内政外交发展的国共斗争格局已清晰地浮现出来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基础使得它们在如何求得国家的独立、统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存在尖锐的对立。
¡共产党主张以激烈的民族革命为手段铲除外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以获得民族独立;¡而国民党则指望在承认中外关系既存体制的前提下,以温和的外交手段逐步改善中国的地位¡这一格局的形成预示着,从长远来看,国共斗争的结果将最终决定中华民族赢得独立的方式和未来中国对外关系的走向不过,历史的结局并非在此时设定,两条道路究竟哪一条能走得通,不但取决于国共两党各自的政策和策略,也取决于外部世界提供的条件和机遇三、国际体系的大变动与中华民族的独立(1927-1949)¡这一时期是国际关系也是中国政治发生天翻地覆巨大变化的时期,远东国际关系与中国内政、外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典型的双层结构:在远东地区,先后出现了日、英、美、苏等几个大国争夺势力范围和控制权的斗争,争夺的焦点正是中国;在中国内部,则一直存在着不同政治势力之间围绕国家政权而进行的斗争¡这两个层次的斗争又是互相关联的:一方面,日、英、美、苏等国为着实现各自在远东地区的目标,力图以种种手段影响中国内部的政治发展,借以在这一地区实现有利于自己的力量对比;另一方面,中国内部的各政治派别也尽其所能地利用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借助它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在国内的政治目标。
¡这一时期,中外关系演变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远东国际关系的变动不断引起中国内部政治关系、特别是国共关系的变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初的情况,十分清楚地表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列强均势体系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影响¡20年代后期,一战后席卷欧亚的那股革命浪潮已经开始消退;与此同时,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尚能协调对华政策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为取得全国的统治权,急于同列强求得妥协,抛弃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以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南京政府对外政策的基点是寻求列强的普遍支持,并设法维持列强在华势力的均衡¡1931年之前那种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对蒋介石实现自己的国内目标——和统一中国是有利的;而此后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动,则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仓促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实际是一个先天不足的政权它不仅面对着各种国内势力的反对,还面临着日本扩张的威胁由于缺乏实力,“攘外”与“安内”对国民党来说始终是一个两难的抉择¡最初,蒋介石确定的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它企图通过对日妥协来换取时间,集中全力首先消灭共产党并平复国内其他政治势力的反抗尽管他一度似乎接近了自己的目标,但最终还是遭到双重失败。
¡双重失败的表现:一方面,中国工农红军虽然在国民党军队的反复围剿下被迫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但这一战略转移却为共产党在中国北方从事抗日活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日本人受到蒋介石妥协政策的纵容,又进一步向华北扩张,直接威胁了国民党政权的生存¡日本的侵略促使国民党改变对中共的政策1935年后,蒋介石逐渐意识到,共产党虽然是他的“心腹大患”,但日本人的威胁却更为急迫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只好不情愿地将其政策逐渐转移到联苏容共以抗日的方向上来在这个转变过程中,1936年底爆发的西安事变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日本的侵略也促使中国共产党改变了政策1935年底,中共放弃了内战时期推翻国民党政府的立场和“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确定要在国内、国际建立广泛的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1936年秋,中共中央进一步提出“逼蒋抗日”的方针,并重新估价英美等国在远东地区的作用¡国共两党各自政策的转变,为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再度合作创造了条件,而国共再度合作又为近代中国首次实现全民族共同抵抗外来侵略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复兴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战争期间,中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从1942年10月到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进行谈判,废除了领事裁判权等不平等条约所赋予两国的在华特权,以后又与其他国家签订了相关条约,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的《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要求日本将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5年4月至6月,中国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得到了长远的保障。
¡中国战时大国地位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人民为挣脱殖民枷锁、争取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长期斗争的结果同时,它也与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分不开这些努力包括:制定并贯彻务实的外交政策,谨慎处理与各国的关系,力求多寻友国,减少敌国,搁置分歧,求同存异¡客观地看,战时国际环境渐趋有利于中国和中国外交的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取决于中国本身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美、苏、英等同盟各国本身的需要¡日战争期间,苏联和美国先后成了对中国最有影响的两个国家这个变化带来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独自抗战的时期,苏、美对华政策基本是以这两国各自对日战略的需要为转移的,两国对日政策的共同点是既要遏制日本的扩张,又要避免同日本的直接冲突¡开始,苏联的影响显而易见;欧洲战争爆发后,美国取代了它的地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短期目标是使中国继续对日作战,其长期目标则是指望一个亲美的中国能在战后扮演亚洲大国的角色,阻止苏联影响的扩大,以弥补美国实力的不足¡战时迅速发展起来的中美关系就是以美国和蒋介石政权之间的这种战略关系为核心内容的¡战争后期,由于认识到中国内部的国共冲突是美国推行其远东政策的最大障碍,美国政府开始出面斡旋国共关系。
结果,美国成了对中国内部国共斗争最有影响的一个外来因素而无以自拔¡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看,战后初期,国民党在外交上颇为成功它统一中国的愿望不仅得到美国的支持,也得到苏联的赞同不过,这种外交上的有限成功却很快转化成导致国民党满盘皆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国历史的转折关头,在判断国际局势究竟能对国内局势产生多大影响方面,蹲在穷乡僻壤的毛泽东要比居住在大城市里的蒋介石高明得多最初,中共领导人曾设想过在美苏合作的国际环境中,通过国共合作和平地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为此,在马歇尔使华期间,中共一度采取力争中立美国的策略但是,当美苏对峙的格局日趋明显,美国扶蒋政策已不可逆转的时候,毛泽东很快意识到,无论国际形势怎样演变,美苏两大国也不会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根本影响¡从根本上说,中国内战的不可避免性主要是由中国内部现实的和传统的政治因素决定的美苏在远东的对峙,一方面,使得国共斗争以及美苏两国对国共两党的分别支持带上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另一方面,却削弱了美苏干预中国局势的能力,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一竞雄长的机会¡1928年至1949年这段历史充满了曲折复杂的矛盾斗争,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个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三重任务——民族独立、社会革命和国家统一。
由于国共两党对这三重任务的诉求各不相同,现实斗争的需要使得双方各自的对外总政策都不可能是单一指向的,中国外交的图景也因此显得十分凌乱¡概括这21年的历史,最基本的事实是:借助国际格局大变动的机遇,通过交错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中国最终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第二节毛泽东时期的国际关系与外交n一、“一边倒”及“联苏抗美”政策(50年代)n二、两个拳头出击政策,即反帝又反修(60年代)n三、“一条线、一大片”方针及“联美抗苏”政策(70年代)(一)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外交任务•新中国成立之际面临着复杂、尖锐的国际环境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它们继续支持,对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和军事上包围的政策,拒绝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合法席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大致从1948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后来被简称为"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
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基本方针:1.1.““另起炉灶另起炉灶””2.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3.““一边倒一边倒””4.4.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世界各国人民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要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一边¡三大决策的提出,解决了新中国面临的急需解决的三个问题,即:¡1、“另起炉灶”,解决了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决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问题;¡3、“站在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