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民书法隶书宋苏轼题西林壁.doc
4页照民书法隶书 宋 苏轼 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词语注释:1.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侧:从侧面看侧:侧面5.各不同:不相同不识:不能认识,辨别7.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8.缘:同“原”,因为;由于9.此山:这座山,指庐山译文: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近、横、侧四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比喻对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得出的答案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基本信息:《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作品欣赏: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借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虽是简明的,但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警句的原因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0),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书画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宋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后世影响: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网摘)4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