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课程 油画材料..ppt
61页油画材料 目录 n一 材料 ⑴ 颜料粉 ⑵ 素底 ⑶ 媒介物 n二 油画之源流 图片 1、 蛋彩(丹培拉绘画) 2、 油画的出现与诸大师的艺术特色 一 材料 n按着西方艺术辞典的标准解释,绘画技法 指的是画家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用某 种媒剂,调合某些种颜料,使之凝固在某 种素底之上,来创造可视形象和形成画面 的全过程因此绘画的材料手段,不外是 :颜料,媒介物和素底三个部分 ⑴ 颜料粉 n颜料在古代欧洲,情况与中国或其他地区也大 致相似古代欧洲人最先选择的大都是比较现 成或容易加工的矿物质材料据考证,古代希 腊和罗马在公元三世纪前,绘画主要用石膏、 碳黑或骨黑、天然泥土或加以煅烧而成的土黄 、土红等几种颜料传说公元四世纪开始能制 出铅白,稍后会制铅丹和从碳酸铜矿中提取石 绿,朱砂到中世纪才普遍使用,八世纪开始使 用用烧碱提炼的植物颜料,大批化学合成颜料 是近代才陆续出现,锌白到十八世纪被普遍推 广, 稳定和覆盖力强的钛白是十九世纪才发明出来 的古代画家都是亲手选择和加工材料颜料,故 比今天的画家更熟悉颜料特性,很长一段时间里 ,研磨制好的颜料要放在猪膀胱做的小袋中保存 ,使用时才临时根据需要再添加补充媒介物。
十 九世纪出现玻璃装的工厂预制颜料,而 锡管颜 料则是印象派时期的产品 颜料粉 ⑵ 素底 n绘画的素底,包括依托材料和画底准备两方面 含义中国古代除壁画外,最早多画在绢帛上 ,后来更多是用宣纸胶矾即是画底准备的涂 料,涂过的绢和宣纸称为熟绢和熟宣,水墨则 画在不预做准备的生宣上欧洲绘画的依托材 料则较多样,有软底和硬底之分:硬底主要是 木板,亦有画在大理石板、金属板和象牙板上 ,近代更加上纤维板和纸板软底主要指画布 ,但早期多以画布帖木板上,仍算硬底帆布 绷在木框上绘画,是十六世纪威尼斯画派兴起 后才 大量使用的造纸技术传入欧洲较晚,中世纪 欧洲盛行用羊皮或牛皮制成的“羊皮纸”上作画 古埃及则用一种莎草纸绘画,但似乎并未传 入欧洲画板画布的底层准备,多用厚重涂料 反复打磨,南方意大利地区习惯用半吸收性的 石膏底,而北方弗拉芒地区则是用吸收性的白 垩底,涂料的结合剂有皮胶、骨胶、干酪素胶 等多种 素底或叫依托物 ⑶ 媒介物 n比起颜料和素底,媒剂更为重要,并主要以它 来区分画种由于欧洲绘画传入中国,已是近 代油画为主的时代,自然是介绍油画较多因 此,不在不少人心目中常有一个误解,以为西 方画主要就是油画,甚至将油画作为西方绘画 的代称,这远不如日本以《西洋画》统称欧洲 绘画更为确切。
事实上,在油画出现之前,欧 洲绘画曾经历古代胶彩画,丹培拉( Tempera)绘画,和丹培拉与油彩混合技巧绘 画的阶段十五世纪以后油画技巧逐步成熟, 技法上亦有 古典多层透明画法与近代直接法油画之差别,并 有南欧、北欧和种种画派之不同即使今天说欧 洲绘画以油画为主体,也不尽准确传统的中国 绘画属于胶彩画系统,媒剂主要是由骨胶、皮胶 提纯的明胶和植物胶类的桃胶欧洲自古广泛应 用各种动物胶外,植物胶也常应用于绘画,除淀 粉类胶外,尚有提炼于蚰蜓草中的胶和一种沙漠 植物的阿拉伯胶,后者是今天仍用的水彩颜料的 主要结合剂另外由奶酪中提炼的干酪素胶被认 为是一种最牢固适合颜料厚涂的胶类中国近代 亦有生产,但主要用于工业用途今天现代西方 绘画媒剂更增加了乙烯、丙烯和纤维素等多种合 成胶 媒介物 二 油画之源流 n1、 蛋彩(丹培拉绘画) 鸡蛋作为一种蛋白胶,有材料说古希腊罗 马时代即用于绘画,最初的蛋彩是蛋黄中掺和 糖、蜜和无花果汁成为一种粘稠的绘画媒剂, 也用在壁画和装饰上蛋黄颜料干后摩擦发亮 是当时最权威的技巧而蛋青常单独使用为中 世纪手抄本祈祷书封面和插图的上光材料蛋 彩画在中世纪成为圣像画的主要技法。
丹培拉是英语Tempera的音义,过去有人 译为“蛋白画法”是根本错误的,译为“蛋彩 ”也 不完全准确因为以蛋液调颜料早已有之,但 并不是真的丹培拉而丹培拉也还包括蛋液以 外的其它媒介,窃意这个词目前暂用音译为好 丹培拉不同与古代胶彩的最重要区别在于, 它是一种油水交融的乳液(Emilsion)调颜料 作画按一般人印象,水质的东西和油质的东 西是不能混合的,其生活中有很多东西,是用 某种胶类为乳化剂,通过震荡等机械手段将油 水浑成一体如乳白鱼肝油、洗发液、肥皂和 西餐用于拌凉菜的蛋黄“沙拉”油皆是丹培 拉乳液比较多用的是以蛋黄或全蛋为乳化剂, 古代画家使用毛刷或打蛋器逐渐打入亚麻仁油 和树脂油,成为不再分解的乳状液体后,亦可 再加 清水稀释用它调颜料作画,有速干和宜于细 致描绘的特点,且最能保持颜料的鲜艳度,干 燥后画面结膜坚固并有一种柔和的光泽除鸡 蛋丹培拉外,尚有水胶丹培拉,干酪素丹培拉 多种由烧色法蜡彩演变的蜡乳膏,亦称乳化 蜡,也属于丹培拉系统丹培拉最大的缺点是 在潮湿空气中容易发霉,于是发明用透明漆上 光来保护画面的办法,早期使用的是经日晒或 熬制变稠的亚麻仁油或核桃油等干燥性油脂, 和琥珀或一种叫Copal的硬性树脂制上光油。
用这个保护性涂层使画面与空气隔绝以利保存 乔托时代的丹培拉绘画常用淡土绿调子的底 色,再用暖调的上光油罩染,即是后世所称的 加光 术(Glazing)这个时代已不是单纯的水性丹 培拉,而是混合技术的丹培拉了 图片 《圣母子像》 木板上丹培拉材料 78*55厘米 公元12世纪 莫斯科特列洽柯夫画廊 丹培拉技巧在中世纪的 西欧几近失传,而在俄国圣 像作坊中则一直保存到近代 此幅帖金箔底色彩和谐, 木板开裂处可见土绿底色 作画前以土绿或土红预施底 色,是当时流行的方法 《妇女侧面像》 板上丹培拉 55*35厘米 西柏林国家博物馆藏 是鲍拉郁洛兄弟在1460 年绘制的一幅最为动人的肖 像剪影优美,线条疏密有 序丹培拉颜色不易大面积 涂匀,此画恰当的利用不匀 实而半透明背景与主题形成 对照反而取得既单纯又有 变化的效果 《圣母子与天使 》 局部 丹培拉材料可以稀 释画出最透明色,薄涂 可画出半透明色,多层 则可得平实的色块,大 师的作品皆善于利用其 间的对比,创造丰富的 色调变化 《春》 局部 板上丹培拉绘画 全大203*314厘米 弗罗伦斯乌菲齐博物馆藏 丹培拉材料干燥后色层坚固, 但如受潮则易发霉,故完成后多用 溶有硬树脂的上光油涂刷保护层以 利久存。
但反复上光或树脂质量不 纯也会导致作品昏暗此作近年经 专家洗去陈旧光油显出本来色彩, 鲜明有如昨天新绘从最亮到最暗 的色阶跨度也是后世油画及其他画 种所不能及此幅照片暴光照顾了 人体上光影变化,而草地则显得黑 色一片,原作花叶之间微妙层次无 法反映出来 《少女肖像》 板上丹培拉绘画 高约70厘米 藏西德法兰克福市 美术馆 是波提切利小型肖 像画的精品其肖像作 品多取朴素之色调而精 练于造型 《春》 细部 波提切利为丹培拉技 巧集大成者,线条与晕染 ,主体与陪衬,色块的透 明与不透明,皆能布置的 得体,转变和谐至于人 物表情的刻画,肌肤质感 的表达,都显示出其技法 空前的巧妙 《圣母加冠》 局部 丹培拉材料可以画 得颜色稠厚,但也可将 乳液用水稀释,画出非 常透明的色块和精细的 线条此作造型细腻婉 约,色彩绚丽透明,一 派庄严华贵气象,充分 显示丹培拉技巧和材料 特色 《基督受洗》 板上丹培拉 168*116厘米 伦敦国家画廊 弗朗西斯卡(1377- 1446)是最早提出透视法 则的文艺复兴前期大师之 一他的绘画成就在近二 十年倍受重视绝对稳定 的构图样式,静止不变的 姿态表情以及浮雕式简洁 洗练的造型手法,成为不 少现代画家竟相研究的对 象。
n2、 油画的出现与诸大师的艺术特色 单纯用油做绘画媒剂,最晚在拜占廷时代就 有人实验可能因当时制油技术落后,记载说这 种画放在烈日下暴晒数月仍不能干燥美术史家 多将活跃于十五世纪处的弗兰德斯画家凡·爱克 兄弟尊为油画的发明者其更大可能是他总结了 前人多方实验的教训,经过改进而最先找到一种 理想的以油脂为主的新绘画媒剂配方也有不少 专家认为他最重要功绩是在油脂中溶入了天然树 脂,而使媒剂变得可以行笔流畅和速干但他这 种外号叫黄酱的“布鲁日光油”的制法并无确切 记载留传,后人只能根据其作品效果作种种猜测 在包括今日荷兰、比利时的古代弗拉芒地区, 地卑而气湿,不适合壁画而主要发展了祭坛画和 架上 绘画拼板祭坛画有两联、三联和多翼好几中规 格,形制有大有小凡·爱克传世最重要作品《 根特祭坛画》,三联而两翼反正面皆有画,大小 共二十个画面组成,高3.5米收藏在德累斯顿画 廊的《圣母子》小三联只有33公分高但不论大 小皆刻意求真、不厌琐细而达到穷极物象的程度 在安特卫普博物馆保存有他的一幅未完成的底 层画,可以看得出是画在打磨的非常光洁的白色 素底上,先用褐色的印第安墨水做特别精细的草 稿赋彩用软毫不见笔触。
在人物肌肤部分只用 透明色渲染完成,而服装道具等部分则用丹培拉 白先加塑造,然后再罩染透明色因此凡·爱克 技法与近代油画很不相同,一些技法专家将其归 类于结合丹培拉技术的“混合技巧油画”他传 世的作品 历经五百年大都保持完美如初因此凡·爱克技 巧,虽然繁难复杂,却被历史证明是最坚固的绘 画技术与凡·爱克同时代并技艺齐名的威顿( 约1399-1464),是弗拉芒画派另一位领袖,其绘 画风格不像凡·爱克完全忠实于光影的表达,更 突出线条和程式化造型其后德·高斯、梅姆林 克、包西、布鲁盖尔父子,普尔布斯等大批弗拉 芒画家以及法国的克鲁埃和尚拜涅都是分别继承 了他们两人的技法描画细腻、色彩透明成为整 个北方弗拉芒画派的特色 《大臣罗林的礼拜 》 板上混合技巧油画 66*62厘米 卢浮宫收藏 凡·爱克的绘画特点 是不厌精详的写实不同 于意大利曼特尼亚等人的 几何透视法,她是最早以 气层透视法(即虚实关系 )来表达空间的要提醒 读者注意的这是件尺寸不 大的作品,圣母的头部还 不到三公分 《羔羊的崇拜》 祭坛画局部 为现存比利时根特市大教堂 规模最大的拼板画,三联,两翼 正反面有画,由大小二十个画面 组成,正面高320公分。
画上署名 为扬·凡·爱克与其兄许贝特· 凡·爱克合作经四年时间完成 故史称“凡·爱克兄弟”.但经不 少专家考证,许贝特是出于假托, 可能史无其人. 根特祭坛画为弗拉芒绘画杰 作,原作画面众多仅选主体上端几 个局部,以见其写实造诣的精绝 玛丽亚的头部. 《上帝》局部 《上帝》帽子的细部 《阿尔诺菲尼夫妇的婚礼 》 板上油彩 全大82*60厘米 藏伦敦国家画廊 为凡·爱克重要的风俗画作品, 因其神乎其技的写实而传为美术史 上之佳话不论人物服装直至背景 小件道具皆极尽精微一丝不苟,这 也说明凡·爱克的油画技法材料与 近代油画完全不同首先它是画在 以白垩和胶为涂料的吸收性硬底上, 但经反复打磨至十分光滑的程度, 落稿也务求精细,底层画仍使用有丹 培拉材料. 《拜勒的圣母》细部 板上混合技巧油画 122*157厘米 (比)布鲁日城克洛宁克博物馆 这幅保存于凡·爱克家乡 的重要作品,同样可看出他技巧 的非凡凡·爱克技法的关键 被认为主要是绘画媒剂的改进 以油为绘画媒介的实验,至少 在拜占廷时代即有人做过,多因 久晒不干或其他弊病而未获成 功一些专家推证,凡·爱克最 早在稠的核桃油中加入天然树 脂,从而使油脂成为透明并速干 的媒剂,可以在丹培拉底层画上 做反复的釉染。
可惜这种外号 为“黄酱”的“布鲁日光油”配方并 无详细记载留传 威顿(约1399-1464)为与凡·爱克同时而技艺齐名的另一位弗拉芒 派大师他们绘画技法可能大致相同但气质有别,他不像凡·爱克那 样忠实于自然,而向往深奥神秘的境界,造型突出,用线和程式化的衣褶处 理他的技法同样高超,但因有格式可寻,故比起凡·爱克,他的追随与模 仿者更多 《基督下架 》 木板上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