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和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教育史知识讲解.ppt
115页一 幼儿教育制度 一 家庭幼儿教育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主要有家庭父母承担 教育内容的重心在于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 礼记内则 doc 第七章学前教育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二 古代帝王宫廷学前儿童教育机构 孺子室与宫邸学1 孺子室西周统治者十分注重宫廷婴儿教育 为了把太子和世子教育和培养成为皇室的接班人 继承人 西周统治者于公元前11世纪 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 创设了 孺子室 它是专为周王的太子和各诸侯国的国君的世子而设立的早期教养机构 可以看出 当时的 孺子室 专收太子 世子 其出生后不久送入此室 相当于宫廷内的育婴院 对教养员 保育员的要求清楚 职责分明 教养 保育人员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教师 主要职责是 教以善道 即教给太子 世子为善的道理 第二种是慈母 主要职责是 审其欲恶 即了解太子 世子的嗜好 并给予正确的诱导 第三种是保母 主要职责是 安其寝处 即管理太子 世子的起居饮食 使其安逸 舒适 第四种是奶妈 从 士 的妻子和大夫的妾当中选取 主要职责是给太子 世子喂奶 教师 慈母 保母 和 乳母 被称为 孺子室 的 四贤 由此 有人认为西周王宫及其各诸侯国宫廷中所设 孺子室 为 婴幼儿教育机构的雏形 既有 孺子室 这种施教的专门场所 还专设分工明细的三母 师 慈母 保母 和 四贤 三母外另设乳母 教养工作循序渐进 另外从 礼记 内则 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 一段文字 可以看出其施教内容与近现代体 德 智的保教内容暗合 但缺乏近代学前教育的平民性 2 宫邸 邸第 学邓太后名邓绥 81 121年 为汉和帝皇后 邓太后自幼随兄破蒙于家塾 六岁能史书 15岁受选人宫 被立为贵人 师事班昭 深研经史 兼通天文历算 22岁被立为皇后 25岁和帝病逝后 临朝摄政 倡扬儒学 发展教育 尤重宫廷贵胄教育 安帝元初六年 公元119年 她创办了宫廷幼教机构 邸第 诏征 王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 又邓氏近亲子孙三十余人 并为开邸第 教学经书 躬亲监试 尚幼者 使置师保 邓太后创办 邸第 这个宫廷幼稚教育机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为了矫正时弊 褒扬圣道 使皇室子弟掌握安邦治民之术 二是针对当时皇室子弟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不学无术 不识臧否 易招 祸败 的通病 组织皇室子弟 习研术学 学习真实本领 防止 人亡国倾 邓太后创办的邸第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目的 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是设置 师保 挑选优秀教师担任教学工作 三是严格管理 热情关怀 邓太后 躬亲监试 朝夕入宫 抚循诏导 既严格管理 又 恩爱甚渥 把严管与 恩爱 结合起来 以上可见 孺子室与宫邸学尽管区别家庭教育 具有教育机构的一般特点 但便显出明显的特权性 一般贵族子弟和广大贫寒的农民子女 被拒之门外 远不具备近代教育机构的 公共性 三 古代宫廷的三公制 三母制中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宫廷教育制度的雏形 1 三公制 即师保傅制 专设太师 太保 太傅负责太子的教育工作 由德高望重的男子担任 并分工负责 另设三少辅佐三公 2 三母制 指承担宫廷幼教的师 慈母 保母 原则上从嫔妃中挑选 三母之外另设乳母 统称四贤制 在教导保育太子职责上也各有分工 四 社会慈幼机构1 宋代慈幼局 举子仓 广惠仓 1 慈幼机构产生的背景宋代溺杀丢弃婴儿现象严重 重男轻女习俗及生活条件困难 战争造成难民潮 孤儿难童增多 政府设慈幼机构安抚民心 2 慈幼局慈幼局是严格意义的慈幼机构 真正的公共教养性质的机构 1138年设立于临安 由中央政府拨款 属官方的赈恤措施 1249年临安府专拨官田500亩作为日常办理经费 3 举子仓其创立与朱熹有关 教材109页 设立于1169年 属赈济机构 赈济贫困多子家庭 即婴幼儿由父母抚养 非收养弃儿之所 4 广惠仓稍晚于举子仓建立 或专立机构 或招人抚养孤儿难童 类似于慈幼局 2 清代的育婴堂与育婴社慈幼机构的创设始于南宋 元 明两代衰落不振 清代立国后 为笼络汉族民心 同时随着 康乾盛世 的国力增强 故慈幼机构的办理振兴一时 1 育婴堂育婴堂复设于康熙元年 1662年 清朝通典 赈恤 记载 建育婴堂于京师广渠门内 定育婴事宜 凡收育弃孩 其有姓名 年月日时可稽查者 注于册 雇乳妇乳之 有愿收为子孙者 听之 本家有访求认领者 讯与原注册符 令其归宗 育婴堂的复设 由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发起捐输而成 清朝续文献通考 赈恤 记载 孝庄皇后首颁禄米 满汉诸臣以次捐输 不数年 由京师达郡县 育婴堂乃遍天下 雍正八年 1730年 明令由地方政府按期支拨育婴堂办理经费 其后 又有从盐款项下动支的成例 至清末 各省城均有育婴堂之设 各州亦办有县育婴堂 由于育婴堂兼有婴幼儿养 教功能 成为清末的公共幼教机构 蒙养院 首设场所 2 育婴社清代的育婴社是借鉴宋代的广惠仓制而创立的民间慈幼机构 该社由蔡梿于乾隆年间创立于虔州 丛书集成初编 记载其筹组方式为 其法以四人共养一婴 每人月出银一钱五分 遇路遗子女 收至社 所倩贫妇乳之 月给工食银六钱 每逢月望验儿给银 考其肥瘠 以定赏罚 三年为满 待人领养 育婴社本着 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的原则办理 没有专门的设施 而采取付费 召人代养 的形式 随机办理 简便灵活 3 教会慈幼机构不平等条约产物 曾引发 教案 客观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后教会幼教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 二 古代胎教 一 先秦胎教传说1 地位 是世界上提倡和试行胎教最早的国家 并建立在养胎医学和早期教育的理论之上 2 概念 指通过对母体的食物营养 视听言动的规范 从而间接影响胎儿身体及心智发展的教育方式 3 西周在宫廷中已施行胎教 列女传周室三母新书胎教 doc 二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胎教著作及经验1 胎教著作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的胎教著作 doc 2 胎教优生理论 1 根据 慎始 和 正本 的思路 提出了择偶的基本原则 伦理精神影响了社会的择偶观 大戴礼记 的 五不娶 及 所娶者 必择孝悌 世世有行义者 此观点带有 道德遗传说 的成分 但在现实性上 并非均不科学的 有其合理和可取之处 2 适时受孕 年龄 男30岁 女20岁 身体状况 防止大病之后 过劳之时 醉酒之中 对于年份 季节 气候的选择等 3 少生是优生的前提 3 胎教原则 1 不食邪味 忌食辛辣生猛 主张饮食清淡 有经验之谈的 也有无稽之谈 牵强附会而缺乏科学依据的 2 居处简静 选择适当 优美的环境 贾谊所谓的 篓室 戴德所谓的 宴室 颜之推所谓的 别居 为宫廷中专门实施胎教的场所 为孕妇 慎所感 的要求 有一定的道理 也有诸多唯心的看法 如孕妇左右不得 有所兴建 3 行坐端正 对立 坐 寝等都有要求 并要求勿登高 勿涉险 勿骑马奔驰等 4 性情和悦 强调精神因素的重要 要求孕妇控制情绪 陶冶性情 保持平和欢快的心境 三 唐代孙思邈的胎教主张孙思邈 581 682 唐代医学家 同时又是著名道士和道教学者 著有 千金要方 被后人推尊为 药王 在胎教理论有独特的建树 1 饮食养胎法 1 徐之才 胎产书 重饮食对于养胎的作用 从妊娠1月至6月 从正面提出了具体的事物建议 2 孙思邈从反面强调了孕妇的忌食之物 有些没有科学依据 指出的饮食与胎儿发育的关系则符合科学精神 2 外象内感说 1 含义 基于见物而化的理念 认为母体之外的客观事物现象能引起母体之内胎儿的感应和变化 2 学说的 外铄 路向 具有朴素唯物色彩 方法论上有唯心的 先验成分 3 养生与胎教 1 养生理论 包括 修身 与 养性 两部分 前者指身体健康 后者指心理健康 以养性作为养生的主导 2 修身 强调保养锻炼 胎教宜 简静 环境 同时应动静结合 劳其身 以运血气 3 养性 以少四寡欲为前提提出 十二少 以避免 十二多 力求在有与无之间寻得一个平衡 认为十二少是孕妇实施胎教的信条 十二多十二少 doc 思考 1 说说古代宫廷学前儿童教育机构和社会慈幼机构的情况 2 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胎教有哪些基本观点 3 说一说孙思邈的胎教主张的合理 科学之处或对后世有启示的地方 三 古代学塾制度 一 古今 幼儿 概念 童蒙教育与幼儿教育1 古今 幼儿 概念的异同 幼儿 概念的问题涉及幼儿教育史研究对象的问题 所以显得格外重要 而其界碑为 入学年龄 夏商两代 约为13岁入学 尚书大传 doc西周至秦代 约10岁入学 礼记内则 doc 2 破蒙年龄的前移 1 破蒙年龄的整体前移发生在唐宋 之前多在家中由父母执行 之后 则由学塾塾师执教 2 科举尤其是童子科开设 学塾教育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早期教育观念得以强化 3 入学年龄 西周 10岁 两汉 书馆的入学年龄在8岁 唐宋 5 6岁 清代 有4岁破蒙现象 西周后至清 约9 8岁入学 故中国幼儿教育史定在8岁以前的儿童教育现象 二 古代学塾制度 P97 99 学塾又称私塾 塾馆 蒙学或蒙馆 是私家办理的教育设施 属小学或初小性质 汉代的学塾有书馆或学馆 由于科举制度的刺激 唐宋学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 学塾的类别村塾学馆义塾村塾族塾冬学家塾 教馆其它类型 坊学 寺学 宗学 蕃学等 学塾 1 村塾学塾中最普遍的形式 设在乡村 有称 乡塾 里学 村学 村馆 家长租借馆舍 延聘教师 蒙师一人 学生年龄不一 个别教学 教学任务以识字 诵读 写字为主 为实施经学打基础 2 学馆 村塾的一种 又称 家塾 门馆 坐馆 书舍 书馆 等 为汉代书馆的直接承袭 塾师出自本村 利用自家房舍为馆 3 义塾 又称 义学 为村塾的一种 为地方公款 公田 或豪绅捐款 学田 作为办学基金 专收贫寒子弟 实行免费入学 4 族塾 村塾的一种 义塾的分支 为同姓宗族利用族产作为办学基金 免费收录本族子弟入学受教 一般以宗族祠堂为施教场所 重视宗族意识灌输 5 冬学 村塾的一种 利用农村冬闲时节开设季节性学校 为农历十月开学 次年二月闭馆 陆游秋日郊居 doc6 教馆为 家学 的流变 富贵人家延聘塾师来家中任教 也有 伴读 现象 7 其它 唐代的坊学 寺学 宋代的宗学 内小学 蕃学等 多有启蒙性质 四 学塾的师资1 学塾的发达与师资来源充裕有关 多为落第弟子担任 2 教师的心理状态 名落孙山 的失意 安贫乐道与诲人不倦的精神 叶梦得 doc3 汉代延师 先 人师 后 经师 唐宋则重视学识 名气和教学效果 延师标准的变化反映就早期教育重心的转移 问题思考 唐宋的学塾 童蒙 教育为何普遍发达 从汉代到唐宋 早期教育重心发生了什么样的转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移 五 元代以后的启蒙学校1 私塾的普设 1 私塾类别 门馆或家馆 为塾师自家招生授徒 村塾或族塾 一村一族出资延师课其弟子 教馆或坐馆 富家豪门延师于家中专教自家或亲友弟子 以前两类普遍 2 元代私塾的广度超过了宋代 2 义学 社学和庙学 1 义学 收容贫寒子弟入学的启蒙教育机构 宋代的义学依赖豪富捐资或宗族资产办理 此时期义学多为官方办理 故不是纯粹的私塾性质 2 社学 创于元代 1286年 为地方基层组织尊令设立的农闲启蒙学校 实为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共有场所 明清社学则纯粹为儿童启蒙教育性质 社学教条 doc 3 庙学出现于金元之际 在孔庙中 宣讲教化 而得名 属社会教育性质 借用佛教寺庙 俗讲 形式 男女均可参与 既非常年学校 也非季节性学校 类同于公开讲座 由于其外开放性 往往吸引幼儿随同家长听讲 四 中国古代童蒙教材由于童蒙教育与幼儿教育有1 3年的重合 童蒙教育具有明显的公共性 因而 研究幼儿教育时 必定要研究童蒙教育 一 中国古代的课程教材群我国古代最原初的课程是蒙学课程 最原初的教材也就是蒙学教材 蒙学课程及其蒙学教材一族 也便形成一个课程群 相当于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群 以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为代表 二 蒙学教材分类蒙学教材上起周秦 下迄明清 经过历朝历代的撰辑增损 门类繁多 版本芜杂 蒙学教材大致可分为七类一是综合类 比如 三字经 等 二是伦理道德类 如 增广贤文 等 三是历史知识类 如 十七史蒙求 等 四是名物常识类 如 幼学琼林 等 五是诗歌类 如 神童诗 等 六是工具书类 如 文字蒙求 等 七是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