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解析+点睛.doc
14页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二)语文试题+解析+点睛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草原文化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动态的、积极的、以个体奋斗为主要内容的进取性文化北方草原具有独特性,它既有深远悠长的民族牧歌情调式的生活方式,又有严酷杀伐的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导致了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殊认识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极为直接、密切,人对自然的依赖性突出,因而对自然的亲近之感、迫近之念、忧虑之情更为突出、深挚;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膩轻抚,更不像士子优游于小桥流水,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而是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直接联系起来,把对草原的关切与民族的整体性发展联结起来,发出了“草原不在、民族何存”的呐喊,汉代流传的《匈奴歌》就是其中代表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架构起初步的生态美学桥梁蒙古民族第一部史传文学《蒙古秘史》当中就显现着极为浓郁的生态观念 由于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
草原民族生存的“动态”和“变化”的特点使人的适应能力和冲破自然环境束缚的能力分外突出草原民族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从而形成一种对英雄的崇拜的观念《史记·匈奴列传》中的冒顿单于和《蒙古秘史》中的札木合就是鲜活的例证,只不过后者还显现着强烈的崇信重义之美 北方草原多地处边陲,因而在地域上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和独立的特征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又不得不产生与外界文化交融的必然性,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著名学者刘大杰曾称元代萨都刺的诗歌“代表了元诗的活力与变化的趋势”也由于草原自然环境的险峻、生存的艰难,致使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中多了一种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忧患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自我成长、成熟的标志,就农业社会而言,忧患意识往往侧重于对深厚精神苦闷的自我消解、自我提升;自我肯定、自我壮大是农业社会忧患意识的主体内容草原文化景观下的忧患意识,虽然也是在生存困扰下的一种自我拯救、自我飞扬,也充满了焦虑、深痛之感,但并不专力于自我精神领域的别有洞天,而是将原始初民时期产生的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加以发展,剔除了其中包含着的精神层面的穷力追逐,进而催生个体抗拒灾难和挫折的行为力量。
(摘编自温斌《古代北方草原文学的精神风尚》)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北方草原与南方山水虽然空间地理位置不同,但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 B. 草原文化精神既体现了民族生存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又显现着极浓郁的生态观念 C. 北方草原是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因此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 D. 不同于农业文化,草原文化的忧患意l D. 文章提到了元代西域文人,以此不仅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北方草原不具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历史,那么草原民族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可能就不会有特殊认识 B. 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的动态生存观念异常鲜明,缘于其生存环境的严酷、险恶、千变万化 C. 草原民族崇拜英雄的观念的形成,与其强调人在强大的自然环境和社会面前的力量、智慧、意志力有关 D. 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也更主动、更积极答案解析】 1. B 2. D 3. D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在与人的关系上两者却是一致的”分析错误,文章第一段说“它不似江南山水对人的细腻轻抚……流溢着别致而精微的艺术感触”,可见并不一致C项,“北方草原文化是一种自发性、独立性的文化”错误,文章第三段说“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因此它并非是自发性、独立性的D项,“草原文化的忧患意识除了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错,草原文化并不侧重于自我精神领域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论证了草原文化具有忧患意识,还进一步论证了忧患意识中具有实践意识和冒险精神”分析有误,这是对文章论据的分析有误,元代西域文人这一事例源自第三段,文中说“于是草原文化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开放的不断出新的文化,对于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较农业文化更主动、更积极这在元代西域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由此可知,论证的应是“草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积极、主动的特点”。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相比农业文化,草原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有着必然性”错误,文章只在交流、融合的动机和活力的主动、积极性上与农业文化作了比较,文章并未写到农业文化与外界文化的交融没有必然性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守望心灵的高地 陈世旭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推移,岁月像水一样流逝而山川依旧 北国原野是怎样的一个所在?仅仅是清新、古老与富饶吗?抑或只是遥远?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 一个欢快,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对生命充满感激 人类的生息和繁衍,朝代的兴衰和更迭,全球化与城市化,雾凇和冰雕,古禅寺和旅游岛,滑雪场和度假村,火山温泉和森林浴,啤酒节和音乐会,人参、鹿茸和杀猪菜,红肠、列巴和苏波汤…… 一个严肃,沉思着人性的里程,对生命有更深沉的敬畏。
北国原野,远离繁华激荡的中心,在世纪的末梢舞蹈略带伤感的节拍流露出舒缓和飘逸原野上的心灵只渴望飞翔诗人们以草原、寂寞、候鸟、江水和波涛命名饮下整夜的黑,一条河流的疼痛和曲折,抵达诗人们的内心并且变得深刻上升,或下沉,周而复始从屈原开始的艺术高贵,至少在这里没有失落岸边簇生的芦苇,细长的苇叶剪碎了天空的深蓝,新月是刚出鞘的银刀江河,是诗人们的黑美人,在诗歌的怀中静静酣睡 爱和坚守都与山河有关精神探求者们足踏在哲人向往的自由而新鲜的土地,在北国原野守望着心灵的高地他们以特有的沉静和从容,义无反顾地追随着河流行走岸边的村庄,迤逦于自然的河流形态,曾经的风情气韵激荡,拖拽着明明灭灭的故事 离别北国原野的那个早晨,我在江边徘徊 迷蒙的亮光缓缓地从地平线升起,渐渐点燃了丝丝缕缕柔软的云,投向淡紫色的江面笼罩在紫丁香般晨曦中的江水,带着无言的欢欣,奔流在静谧中 大江用千里长线,携带着广袤北国的豪放和夏天的纯净,追逐地平线地平线不断呈露出一处处闪耀在灰蓝色远方的诱人的天地 随意而潇洒,风无声地掠过大地,像琴弦低声细语的倾诉江水应着风的节拍,为无形的风所牵制着驾驭着呼唤着。
风,是江河自由的侣伴 这样的静谧让我觉得什么地方有一个人像我一样,在聚精会神地倾听我所听不见的一些声音他凝神屏息,睁大眼睛有种东西在使他激动,让他马上就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对着一种巨大的、无边无际的、我所看不见的东西他倾听着七月的黎明的音响,吮吸正在消失的夏夜的气息沉默使他感到沉重在这样的早晨不应该沉默,在这样的早晨要唱歌!这冲动不仅仅是来自歌喉,而是一种心的深处发出的东西,一种最能唤起别人同样的激情,最能使人吐露最隐秘的心曲的东西 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 我喜欢在这样的早晨眺望原野独自一人,面对着一片无声的闪亮的流水,一片无声的闪亮的绿色,听着一个想象中动听的声音讲述一个温柔的故事在水凝滞在宁静的沉思中的地方,一切都像天空一样灿然 朝霞燃烧起来,远处最高的山峰最先射出金色的光芒,一只不知名的鸟像个圆点悬在空中,仿佛一颗心脏似的颤动不已一阵细雨般的、馥郁而温馨的花粉,不知从什么地方袭来,悄悄飘扬凭这股香味儿可以闻到有无数的花在忽然之间盛开一切都极其真实,就像朋友陪伴在我身边我是风,想象着我已经蜕变,像蝴蝶脱掉衣衫,轻盈穿过原野,为漫长的河流吹起绸缎般的涟漪,为所有的人弹起竖琴。
不必费心地杜撰任何神话再没有什么能比一会儿以温情、一会儿以力量、一会儿以安静、一会儿以快乐来触动人的心弦的北方原野更庄严神圣的了在这个宁静的北方原野上的早晨,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并且许诺,要努力地领会和创造其中的意义 (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段采用设问修辞,并巧妙运用选择问句进行回答既引起了读者的思考,又含蓄表达了北国原野不只是清新、古老、富饶和遥远的存在 B. 文章善于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如对朝霞的描写,最后一段的议论,这样写法更灵活,增强了感染力 C. “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全文详细地描述了“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和“沉思人性、敬畏生命”这两种声音 D. 文章最后一段“我比任何时候都清晰地感到一种依恋”一句,表达了我对北方原野的依恋,北方原野用它的“自然静谧而神圣”给人以心灵的触动 5. 请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 6. 文章强调“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描述“那个人”时却又采用了第三人称“他”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解析】 4. C 5. ①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将我写成一阵轻风,为河流带来自由,为人们带来乐声,带来快乐 分)②表达了我渦望和北方原野融为一体的想法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北方原野的热爱之 情 6. ①适用第三人称便于展开叙述,使内容更客观、有说服力②由第一人称转化为第三人称使行文富于变 化③最后交代“那个人不是别人,就是我自己“,这样加强了强调的意味,更能表达我被北方原野微发出的 充满力最的主观感受 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这是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比较多,有内容的概括,有语言的品味,有情感主旨的体悟,考生需要先明确考查的方向,然后有针对性的分析C项,“‘原野上有两种声音’是这篇文章的文眼”错误,“原野上有两种声音”并非文章的文眼,文眼是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的文字,此句不能反映文章思想内容;文章也并没有详细描述“吟唱着尘世的演变”这种声音,从文中来看,第五段写“吟唱着尘世的演变”,其他段落基本没有涉及 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
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









![2019版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2020课标]](http://img.jinchutou.com/static_www/Images/s.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