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教师资格证中学德育.ppt

58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7100483
  • 上传时间:2018-06-29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72MB
  • / 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教师资格(统考)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精讲班模块七 中学德育第十六章 品德心理与发展一、品德概述1、含义 P225个人按照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一、品德概述2、品德与道德 简单了解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品德的心理结构 P225一般认为,品德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中要素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品德的心理结构 P225(1)道德认识(对与错):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爱与恨) 补充直觉道德情感(一看就慈眉善目的)形象道德情感(学习雷锋好榜样)伦理道德情感(她是我母亲)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3、品德的心理结构 P225(3)道德意志(坚持与放弃)形成道德意志的三个阶段:决心、信心、恒心(4)道德行为(做与不做):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每当想到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

      这种道德情感是( )A.直觉的道德情感B.形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理想的道德情感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每当想到刘胡兰等英雄人物,就会唤起小李对那种坚贞不屈行为的钦慕之情,并激励着小李去战胜困难这种道德情感是( )A.直觉的道德情感B.形象的道德情感C.伦理的道德情感D.理想的道德情感正确答案:B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学生明知故犯,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是( )A.道德情感异常B.道德行为不良C.道德意志薄弱D.道德认识缺乏 正确答案:C第十六章 第一节 品德心理概述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开始时他拿着钢笔玩后来,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B.一次,一个叫奥古斯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

      在他父亲外出的那一天,他想把墨水瓶灌满以帮助他父亲这样,在他父亲回家的时候,他将发现墨水瓶灌满了但在打开墨水瓶时,他在桌布上弄上了一大块墨水渍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1、两种水平:(1)他律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标准(2)自律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自律道德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2、四个阶段 P227(1)自我中心阶段:2-5岁:无律期规则没有约束力,顾不得人我关系,自我中心(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不考虑动机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2、四个阶段 P227(3)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规则可以约定,可以改变(4)公正阶段:10-12岁:主持公正和平等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处在自我中心阶段的儿童年龄为( )A.2-5岁 B.6-7、8岁C.8-10岁 D.10-12岁正确答案:A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研究方法:道德两难故事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

      他向发明并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挽救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则;若遵守社会规则,就使妻子等死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1、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p229(1)前习俗水平阶段1: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受赞扬的行为是好的,受责罚的行为是坏的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阶段2:相对功利趋向阶段 评定行为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自行车借给你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2)习俗道德水平 P230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注意遵从朋友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会调节,并依据个人是否违反规则来判断其行为的好坏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P230遵循权威和规范去行动这一阶段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3)后习俗道德水平 P230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

      这一阶段出现了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P230只有动机是好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第十六章 第二节 品德发展理论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P231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加完善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P231(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多变性与稳定性交织(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进入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期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P232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2)学校教育(3)社会风气(4)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P233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不能撒谎与善意谎言冲突)(2)态度定势(亲其师定势而信其道)(3)道德认识(道德认识发展阶段的不同)(4)其他: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年龄等第十六章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第十七章 中学德育原理一、德育概述 P2361、涵义: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具体说来,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一、德育概述2、特点 P236历史性、继承性、阶级性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3、学校德育的构成 P236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4、重要意义 P237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德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必要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二、德育的主要内容 P239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三、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P2401、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3、升学就业指导教育第十七章 第一节 德育及其基本内容一、德育过程的内涵 P2411、概念以提升受教育者的品德水平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补充)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典型题目解读 选择题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C.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D.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正确答案:D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P241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1)学生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实际有多开端:或导之以行,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P242(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2)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3)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1)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典型题目解读 材料题陶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当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巴砸另外的同学时,就上前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一下放学后,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那位同学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他,并对他说:“你按时到,我迟到了这颗糖奖励给你”,学生惊疑不定的接过糖接着,先生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糖,对学生说:“你用泥巴砸人时,我制止你,你立刻就停止了,我应该奖励你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学生疑惑万分的接过糖然后,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对学生说:“根据我的了解,你用泥巴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我也要奖励你这时,学生已经激动得留下眼泪,说:“校长,我知道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学生感动的磕磕巴巴的跟陶先生说出心理的感受陶先生笑了从口袋中掏出第四颗糖对那个学生说:“这颗糖奖励给你,是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好了,我的糖给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完了试根据德育的基本规律,分析以上材料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答案要点:德育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陶先生主要运用了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规律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心理,对外界教育因素进行分析,促使他们自我教育陶先生正是充分利用这一规律,从而实现学生的道德升华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三、中学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 P243(1)含义: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要求: P244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第十七章 第二节 德育规律与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 P244(。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