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丽起舞-民族鞋.ppt
58页美丽起舞——民族鞋,班级:机自083姓名:韩宝星学号:200800314317,,我国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冰封雪地的长白山到亚热带气候的南疆,各族先人们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为了保护自己、美化生活,掌握了就地取材做鞋制靴的生存能力,大大推进了文明的进程各民族运用动物革皮、植物草木和手工织品等地域独特的材料,创造出绮丽、色彩斑斓的中华鞋饰文化,每双鞋凝聚着该民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民族感情与审美意识满族的矮筒皮靴,满族的矮筒皮靴,又称“乌拉鞋”,多为男子穿用乌拉”(即“靰鞡”)是满-通古斯语言诸民族对鞋子的一种称谓满族“乌拉鞋”分两种,一种是无靿的,一种是带靿的最初,“乌拉”多为软底,以鹿、野猪皮缝制,连帮而成,帮上贯多个皮耳或皮绳以备系用后来发展为用牛、马皮等材料,鞋底渐渐变为硬底,厚度也增加了若鞋帮上面接布靿或皮靿,则成“乌拉靴”,满语称为“踏踏玛儿”,以区别于“乌拉”这件矮筒皮靴的高度介于“乌拉”与“踏踏玛儿”之间,用牛皮缝制,时代属于清朝至民国时期冬季穿用时,内絮捶软的乌拉草,不仅防寒保温,而且轻便耐用满族实行“八旗制度”,“旗兵”行军打仗或狩猎远行都穿着“乌拉鞋”满族穿“乌拉”的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现在,“乌拉鞋”已经逐渐绝迹 满族绣花鞋,这是满族妇女穿用的高底“旗鞋”,即满族绣花鞋它的最大特点是鞋底特别高,木底的形状分上宽下窄的花盆底和上宽下圆的马蹄底,所以人们习惯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统称为“高底鞋”其鞋底用木头做成,一般高5-10厘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达25厘米左右木底用白布包裹,镶在鞋底中间的部位鞋帮上多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木底靿身部分也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满族统一全国后仍然实行"八旗制度","旗人"的社会等级最高,高底旗鞋自然就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满族贵族青年女子穿用关于"高底鞋"的起源,还有一传说: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满族宫廷女鞋,满族宫廷女鞋,俗名"登云里"这也是一种高底鞋,但鞋底较大,长度基本与鞋面相等,造型与"花盆底"、"马蹄底"不同顾名思义,"登云里"是站在云彩里面的意思,这个夸张的名称足以说明这种鞋子的特点这件登云里鞋底高近8厘米、通高12厘米,木底外包裹白布,底面再加一层牛皮。
鞋面用黑绒布和蓝锻制作,上绣云头纹,鞋尖处也向上弯起,卷出云头,俗称"勾云头",更加突显"平步青云"的文化义蕴鞋面又装饰红色布条,色彩明快过去,满族贵族妇女穿用,反映了"旗人"悠闲的生活满族普通男布鞋,满族男鞋普通鞋饰主要有高底布鞋、大头鞋(即洒鞋)、薄底快靴(轻布靴)等这双男子布鞋的最大特点是尖头、双梁,鞋头长出鞋底鞋面为黑色绒布,嵌饰黑缎,成勾云纹鞋口较宽,滚黑缎镶边,内衬白布鞋底为布底,用麻线纳成,结实耐穿受满族的影响,这种布鞋在东北各族中都很流行蒙古族男子布靴,蒙古族主要生活在蒙古草原上,传统上以畜牧业为主,由于气候等多方面的原因,最常用的鞋履是靴子蒙古族的靴子主要有马靴、毡靴、缎靴和"唐吐马"等,除了"马靴"外,其他的靴子一般通称为"蒙靴"一般靴子尖梢上翘,靴帮为黑色、古铜色或棕黄色部分靴子的靴梁或靴帮上镶有彩色嵌条,这与藏靴有相通处靴内有衬皮或衬毡,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或毡袜,以适于蒙古包内活动,靴袜之间常插以刀子依据古老的习俗,"那达慕"上举行摔跤比赛时必须穿蒙古族靴子最有特点的蒙古族靴子是"马靴",靴筒较高,靴底装有钉子,行走可防滑,骑马可踹镫这是普通男子布靴,靴筒比马靴矮。
布靴属于日常服饰,多用帆布或绒布缝制,布底外面再加一层皮革,结实耐穿,轻便软巧有时在靴上用彩色丝线绣出美丽的云纹、植物纹和几何图案蒙古族女布靴,女靴与男靴子在形状上基本相似,制作方法相同,惟所绣的花纹及颜色不同这件绣花女布靴是典型的蒙靴造型,靴底为千层底,以麻线密密纳成;靴帮为粗绒布,上绣彩色花卉与草叶,象征繁花似锦的草原春天;靴靿为帆布,下部绣以彩色云头图案;靴内以白布衬里整个靴子成型较好,适合春秋穿用,既轻便又隔潮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不仅冬天穿着靴子,其他三季也都离不开靴子,靴子已经成为蒙古族服饰的重要标志,朝鲜族的"勾背鞋",朝鲜族自古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属于"跨境民族",所以"勾背鞋"在中国朝鲜族、韩国和朝鲜都有流行朝鲜族历来崇尚素白色,衣服、鞋饰多用白色,朴素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朝鲜族古代多穿草鞋、木屐,后发展到浅口勾背鞋勾背鞋,口浅,便于穿脱,而且晴雨两用胶鞋普及后,用橡胶制成的白色勾背鞋成了朝鲜族男女脚下的"宠物"这里展示的几款"勾背鞋",呈船形,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颜色也不限于纯白色其中,全红色勾背鞋为绸缎面料,上绣"蝶恋花"图案,勾头为蓝色,为婚礼场合穿用。
赫哲族鱼皮鞋,这是一双近乎绝迹的赫哲族鱼皮鞋,又称鱼皮"靰鞡",赫哲语称为"温塔"鱼皮鞋多用怀头鱼、哲罗鱼、细鳞鱼、狗鱼、鲑鱼和鳇鱼等鱼皮做鞋帮、鞋底,鞋靿则必须用狗鱼皮或鲶鱼皮制作鱼皮鞋的关键是鱼皮的加工技术,如剥皮、揉皮、切线等以切线为例,工艺极为复杂,先选取大胖鱼,刮净鳞、肉,撑开晾干,将四角不整齐的皮切去,然后在干鱼皮上涂狗鱼肝,使鱼皮柔软、湿润,最后折起来用快刀如切面条一样,切成细丝这项技术早已失传,通常用兽筋或鬃毛替代鱼皮线鱼皮鞋的造型比较简单,最简单的是用一块长25、宽21厘米左右的鱼皮,在一端中间剪一个半圆作为鞋口,缝合即成复杂的还要加上鞋靿,像短靿的靴子鱼皮靰鞡的优点是在雪地上行走轻便而不滑,既暖且轻,还可隔潮正如赫哲族的一首歌谣所唱的那样:"当你穿上这鱼皮做的鞋子趟过溪流或踏雪时,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它挡住了寒气和潮湿"鱼皮鞋饰本来是有染色和轧花的,据传,是用植物煮水染皮,可惜这些技术早已失传鄂伦春族毡靴,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区,属于人口较少的"特少民族",历史上以狩猎为生,服饰以动物皮毛为主其鞋履主要有"奇哈密"、"翁得"和"奥罗奇"等"奇哈密"即皮靴,男女均穿,它是用十几条狍腿皮做靴帮,用狍脖皮做底,形似满族的"乌拉鞋",冬季穿着时需穿上狍皮袜子,既保暖,又使行走轻松舒适,特别是在雪地上行走时与积雪摩擦的声音很小,适于狩猎。
"翁得"是专供冬季穿的单层软底靴子,是用鹿皮做帮,用野猪皮作底,帮较高,不灌雪,也适于上山狩猎"奥路奇"则专供夏天穿的靴子,帮由多层布纳成的,靴底以野猪皮或熊皮做成,不用穿毛皮袜子,而是在靴里放少许乌拉草,雨天可当雨鞋这里展示的这件毡鞋是鄂伦春人冬季穿用的,系用纯羊毛擀制而成,靴底和帮均较肥大,靴内可以填塞乌拉草以防寒保暖水族绣花鞋,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独山、都匀、凯里等县市,少数散居在广西、云南等省水族自称"虽",称为"水家"、"水家苗"等,其现行族名"水"系由自称"虽"转音得来水族的鞋饰同云贵地区的苗、瑶、壮、侗等民族有许多共同性特点,喜爱穿用"勾头"的绣花鞋这里展示的水族绣花鞋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先用干竹笋叶剪出鞋底模型,用旧布依样层层加厚,做成"千层底";再将剪好的鞋面罩上绒布绣花,图案各式各样,多为禽鸟花卉,有时在鞋头缀毛线绒球;最后是将帮与底缝合一般而言,制作一双绣花鞋,熟练的妇女大概需2-3周时间,普通妇女则需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水族妇女绣花鞋,鞋底为布制千层底,部面的头部为红色布料,鞋后跟部为蓝色布料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鞋帮上先用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卷曲成各种几何图案拼镶在鞋帮上,图案为花卉、云朵等纹样。
刺绣精美,做工讲究水族妇女多在庄重的场合或走亲戚时穿,并配上百褶裙和银扣上衣,十分典雅华贵仡佬族绣花女童鞋,鞋底为布纳千层底,鞋面为黑绒布,与鞋底交接处为紫色布,鞋沿带 ,作固定之用,鞋前端用彩线绣有对花,富有立体感,极受女孩喜爱仡佬族童鞋,仡佬族主要分布我国云贵高原东部,其中以贵州省最为集中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仡佬族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但由于人口少且居住分散,这些传统的文化正面临迅速消失的危险精工巧织的仡佬族妇女以编织美观牢固、不褪色的"铁笛布"而闻名仡佬族的绣花鞋口沿和鞋头都有绣花,鞋头略上翘,花饰部分占鞋帮的三分之一,造型别致、图案美丽,色彩富有民间特色您现在看到的是贵州仡佬族的童鞋鞋底是白布千层底,结实耐穿;鞋面为红、黑相间绒布鞋面,有耳带扣,鞋头绣有花卉图案鞋面由两部分拼接而成,鞋后部为印花绒布,鞋为圆头海南黎族绣花鞋,黎族主要聚居在我国的海南省,有九个支系,各有特点相传,黎族是从中原逐渐南迁到海南的古老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就是远古的遗存,其中以纹身最具特色这里展出的黎族绣花鞋为千层底,头微翘,鞋面以各色布块拼接而成;鞋面通体绣有勾云纹,以金钱勾勒,鞋前部用彩色丝线缀以亮片绣出"甘工鸟"纹,寓意吉祥。
鞋头用双色丝线致密地滚边该鞋的纹饰相当华丽,色彩丰富畲族"脚龙套",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居住山上的客人"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省的丘陵地带,从事梯田与旱地耕作由于位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除了少数聚居区外,传统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保留不多民族服饰以头饰的"凤冠"和"牛角帽"闻名,服饰的颜色以黑色、蓝色为主您现在看到的这双"脚龙套",又称"鞋袜",用蓝色土布缝制,鞋帮前部用黑色土布,加白点作为装饰;后部为暗红色"硬布",上绣有缠枝梅花图案,既美观大方,又可保持鞋袜不变形鞋底亦为蓝布,用白线纳制,形成片片鱼鳞纹,周边则镶有锯齿纹锡伯族绣花棉鞋,伯族原来居住在东北地区,是古代民族鲜卑人的后裔,清朝时部分锡伯族被朝廷派往新疆伊犁地区驻防戍边,以抵抗沙俄的入侵,从此分居在新疆和东北两地新疆的这支锡伯族,其风俗习惯已经具有多元混合的特点,融合了维、蒙古、哈萨克等民族的文化在鞋饰上,他们不仅喜欢穿皮靴,而且也爱穿布鞋布鞋颜色以蓝、绿、黑、红色等为主,上绣花卉您现在所看到是民国时期锡伯族妇女穿用的绣花棉鞋,鞋面为绿色,鞋帮前部用手工绣有缠枝花卉图案,鞋耳处左右各有三个扣眼,以供系鞋带用,结实耐用,美观大方。
绣花布鞋不但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同时也是吉祥物,每到大年三十挂出,至初二收起,称为"喜利妈妈",是祝福平安兴旺、繁荣昌盛的象征锡伯族妇女硬底绣花鞋,这双属于民国时期的硬底绣花鞋,类似东南沿海的"大脚鞋"鞋头稍翘,鞋底由白布纳成的千层底,鞋面为锡伯族鞋常用的青灰色缎面,上有印花,鞋帮上绣有鲜艳的花卉藏族男子布靴,这是一双典型的藏族男子布靴居住在"世界屋脊"上的藏族牧民通常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由于气候的原因,雨雪无常为了防滑,常在牛皮鞋底钉上铁钉,类似"登山鞋"、"雪地鞋"这里展出的藏族男子布靴的鞋底就是由八层牛皮制成的硬底,上有12枚粗铁钉布靴为尖头,微微翘起,单梁,鞋口正前方钉有一个带扣,便于穿脱鞋帮由黑色细绒布制成,鞋头和后跟部包有牛皮,做成勾云纹鞋帮两侧镶有两块牛皮裁剪而成的交叉菱形纹饰从鞋口后部至鞋靿半处有开口,内衬为白布,面与里之间絮有动物皮毛,利于保暖藏族硬底女布靴,这双硬底布靴,底由三块硬牛皮缝制而成,鞋靿以下鞋帮部分,由黑绒布制作,外沿成花瓣状,鞋为单梁,由金黄、绿、红、蓝几色绣成长条纹状;鞋头歧头翘起;鞋靿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玫瑰红毛毡,黑条绒,大红牛皮鞋靿内衬有草绿色毛毡,保暖效果好。
鞋靿上半部分有一开口,方便穿脱一般藏靴的色彩以红色最为流行,有的皮靴上还镶有印度红嵌边,这种颜色与藏族服饰搭配起来,十分协调,与高原上单调的白色相成鲜明对比这些服饰既与运动中的马上生活息息相关,又反映了藏族性格中深沉、粗犷的一面藏族软底女皮靴,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以及与之相临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高原民族其居住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冬季寒冷而漫长,日夜温差较大,夏季的夜晚也非常寒冷,因此靴子是日常必备的服饰藏靴一般用毛呢、毡和皮革制成,硬底软帮,少数为软底软帮皮面均揉染上色,靴筒较高,上面绣有多种花纹图案,色彩斑斓牧区靴统为毛皮,农区为氆氇,镶有宽边靴头有尖、有圆或平底不卷为了御寒防滑,男女都喜欢穿牛皮面或绒面、毡里、皮底的高筒靴藏靴的帮较窄,靴背较高,即使穿上御寒厚袜也不挤脚这里展示的是藏族女软底皮靴靴为白皮软底,鞋帮为常见的高筒,前有勾头和染为红色的牛皮镶制的双梁鞋靿由十字花纹的彩毡和红色条绒制作内衬有黑色毛毡,保暖性能好鞋口后边有一开缝,便于穿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