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九单元 经世致用 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人境庐诗草》自序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ppt
42页相关读物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硬核预习】 一、走近先贤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黄遵宪 1.生平简介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晚清诗人、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广东嘉应州人举人出身1895年加入上海强学会,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代理湖南按察使,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参与筹办湖南时务学堂、南学会,并聘梁启超主持时务学堂与谭嗣同等主讲世界大势及政学原理,宣传变法救亡思想,探讨湖南新政事宜,主张实行地方自治戊戌政变后,罢官回籍自主预习夯实基础,2.文学成就 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名家评论】 公度(黄遵宪)之诗,独辟境界,卓然自立于二十世纪诗界中,群推为大家,公论不容诬也梁启超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就开放意识而言,如果说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话,那黄遵宪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 怡然(香港“黄学”专家),【相关知识】 人境庐,是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名句1884年春,由黄遵宪亲自设计建造他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
下面是其中的一首诗 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背景介绍】这是黄遵宪于1896年写给梁启超的诗,他在诗中呼吁有识之士应像啼血杜鹃一样忧国忧民,像精卫填海一样不懈努力,以制止国土分裂二、文学常识 1.评论 评论由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当中他以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从故事内容、人物描摹着手,系统探究小说题旨和美学、伦理学价值,是“红学”史上的里程碑2.史诗人境庐诗草 人境庐诗草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和近代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黄遵宪的诗集,收录了作者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二十八年间写的诗歌648首,是中华民族在那个最屈辱时代的真实写照诗集分为十一卷,书名取自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体现了诗人的主张“我手写我口”,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所作形式多变化,熔铸新用词汇,描写亲历和耳闻的重大历史事件,有“诗史”之称背景透视 黄遵宪很早就有诗歌革新的意识21岁时,他就提出“我手写我口”的文学主张而多年的外交官生涯更是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能积极投身维新运动,并在诗歌中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自序)。
他潜心诗歌创作,称自己的诗作为“新派诗”,结成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诗集,表达了欲为群龙之首、领风气之先的想法自序则对自 己在诗歌方面的追求做出了详尽的说明其观点大体为最广泛地汲取古代文化 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打破一切拘禁,而终“不失乎为我之诗”他提出“古人 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表明他重视以诗反映不断变化,和日益扩大的生活内容;而“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并“用古文家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表明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总体而言,他能清醒地意识到古典诗歌不足以表现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要求诗歌与时为变,在题材、风格、语汇方面打破一切禁忌,这对于推进诗歌的变革有重要意义;而他的创作有力地扩充了中国诗歌的内容,表现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走向世界、接受世界的姿态知识延伸】 诗 界 革 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立 代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要求的诗歌运动“诗界革命”应运而生,主要诗人有黄遵宪、丘逢甲、康有为、梁启超、夏曾佑等 他们热心宣扬新学,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
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他的诗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基础积淀】 一、字音辨识 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束缚( )戛戛( )逮于周秦( )深嗜之故( ) 二、熟语积累 1.束之高阁: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也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 2.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3.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f,ji,di,sh,运用(判断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正误) 1.仁怀市旅游局副局长接受采访时称,贵州乡村旅游应避免同质化竞争,别让景 点束之高阁 ) 【点拨】“束之高阁”意思是放着不用,比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 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此处用错对象 2.多年来,公司整合相关资源,研发相关专业技术,对新型显示业务未来的发展 趋势信誓旦旦,对产业化充满信心 ) 【点拨】“信誓旦旦”指誓言诚恳可信用在此处不合语境3.他在部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经过两年的磨炼,他培养了军人坚忍不拔的意 志,彻头彻尾地成为了一个优秀军人。
) 【点拨】“彻头彻尾”是贬义词,此处误用为褒义词三、文化常识 1. 红楼梦,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_体长篇小说它以_ 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 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 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2.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长生殿的作者是清代戏曲家洪昇, 桃花扇的作者是清代戏曲家_ 3.排偶体,又称骈文、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古代中国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 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_”全篇以 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贾、史、王、薛,章回,孔尚任,四六文或骈四俪六,【文言归类】 一、一词多义,二、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名词活用 (1)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_ (2)皆笔而书之( )_ 2.动词活用 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 )_ 3.形容词活用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_,名词作动词,见面,名词作动词,用笔/写、记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休息,形容词作名词,悲惨的事,三、古今异义 1.非常之变故 古义:_ 今义:程度副词,十分 2.虽一行作吏 古义:_ 今义:一群(指同行的人) 3.无虑百数十家 古义:_ 今义:没有忧虑,不同寻常,一旦,一经,大约,4.一曰以单行之神 古义:_ 今义:就单一事项而实行的(条例等),仅在某个地方颁行和适用的(法规等); 单独降临;向单一的方向行驶 5.皆采取而假借之 古义:_ 今义:选取施行(某种方针、政策、措施、手段、形式、态度等),散体,相对骈俪而言,择取,选用,四、特殊句式 1.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判断句) 译文:_ 2.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状语后置) 译文:_ 3.今之世异于古状语后置) 译文:_,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它感人的程度超出前二者很远现今的社会与古代的已不同4.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定语后置) 译文:_ 5.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被动句) 译文:_,凡是接近于今天的事名、物名的而且不被古人束缚五、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1.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译文:_ _ 2.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译文:_ _,况且桃花扇的作者,只是借侯、李的事情,来写故国之哀,而不是,以描写人生处世为主这就是红楼梦极大地违背了我国人的精神的原因,而它的价值也,就在这里3.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译文:_ _ 4.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译文:_ _,他们明明知道其中的害处,却相互施加、相互承受,各自施加力量却,人人不承担它的过错它所揭示的是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发生在一般规律之外的事,而是,人生中本来就有的缘故5.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 行于其间哉? 译文:_ _ 6.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
译文:_ _,由于这种种原因,金玉因之而结合,木石因之而分离,又哪里有蛇蝎般的人,物、非常的变故参与其间呢?,果真像这样的,未必就达到古人的境界,这也足以自立门户(形成自己的风,格)文本研习】 一、阅读文中语段,完成1、2题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慝,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研讨交流重点突破,1.王国维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根源是由、造成的 【明确】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 2.作者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悲剧中之悲剧”? 【明确】作者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例,阐明在这场悲剧里无一人是“蛇蝎之人”,亦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因此是“悲剧中之悲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 阁1)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士生古 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 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虽然,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 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尝于胸中设一诗境:一曰复古人比兴之体;一曰以单 行之神,运排偶之体;一曰取离骚、乐府之神理而不袭其貌;一曰用古文家 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其取材也:自群经、三史,逮于周秦诸子之书,许、郑诸 家之注,凡事名、物名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借之其述事也:举今日之官书、 会典、方言俗谚,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笔而书之其炼格也:自曹、鲍、陶、谢、李、杜、韩、苏讫于晚近小家,不名一格,不专 一体要不失乎为我之诗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其亦足以自立矣2)然余 固有志焉,而未能逮也诗有之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聊书于此,以俟他 日 光绪十七年六月在伦敦使署,公度自序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无虑: (2)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单行: (3)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跻: (4)聊书于此,以俟他日俟: 【明确】(1)大约(2)散体,相对骈俪而言(3)升,达到(4)等待,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遵宪少年时代就开始学写诗,当官后公务繁忙,少有闲暇,但从未就此放弃对诗的爱好。
B.黄遵宪追慕古代名家,他希望吸取前人精华,剔除其糟粕,不受前人的束缚 C.黄遵宪涉猎各种古代典籍,博采众家之长他坚信自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 D.黄遵宪学习古人经验但不兼收并蓄,而是力图开创“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的诗歌风格 【明确】选C他坚信自己能达到古人的水准”不合文意,而是“未必就能达到”原文说:“诚如是,未必遽跻古人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1)_ (2) _ 【明确】(1)然而因为太爱好它的缘故,每次在公事之余,我都会去做它虽然有那么一天做了官,但并没有荒废它 (2)然而我本来就有志向,却未能达到这种境界诗经中说:“虽然不能达到目标,但心里向往它6.作者理想的“诗境”包括哪些内容? 【明确】恢复“古人比兴之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之体”“取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