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docx

15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38521093
  • 上传时间:2023-06-25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0.17KB
  • / 1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考人文地理知识点 人口与城市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诞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进展模式: 原始型(“高凹凸”):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凹凸高”):高诞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诞生率高但开头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诞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进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 兴旺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兴旺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进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刚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进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兴旺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缘由: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 6、人口迁移迁出区:进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兴旺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兴旺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进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兴旺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进展趋缓,消失逆城市化现象(缘由) 进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进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进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进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缘由: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爱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 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c.爱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10、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①工业化是推动城市化促进力气。

      ②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工业化、城市化; 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私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集中→乡镇企业进展→工业化、城市化; 边贸进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资源开发促进城市化进展的东北模式 11、城市地域构造 功能区——地位——分布——特点 商业区:占地小,大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业区:占地较大,分布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下游,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住宅区:占地最广,分布在最大风频的上风向、河流的上游,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背向进展 12、不同等级城市供应不同的效劳种类和效劳范围 城市等级 效劳范围 职能种类 效劳级别 城市数目 相互距离 高级城市 大 多 高 少 远 低级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高考人文地理学问2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1、农业的分类: ①按生产对象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分类:粗放农业(靠天吃饭);密集农业(劳动密集与资金密集型) ③按产品用途分类:自给农业;商品农业(考虑市场需求量,主要在兴旺国家和进展中国家的一些地区) 2、农业的主要区位: 自然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市场、交通运输、政策 3、农业地域类型: ①水稻种植业(自给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 ②商品谷物农业(商品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③大牧场放牧业(地广人稀,交通便利) ④乳畜业(靠近市场) ⑤混合农业(对市场的适应性与敏捷性) 4、我国农业进展的制约因素与优势: 南方:水土流失(水热充足) 华北:土地盐碱化、春旱、夏涝(光照充分) 东北:热量缺乏(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 西北:水资源缺乏(光照充分) 5、我国农作物分布: ①东耕西牧; ②南蔗北菜; ③南稻北麦(冬小麦—秋种夏收—华北平原,春小麦—春种秋收—东北平原); ④茶叶—气候潮湿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⑤温带水果---苹果、梨、桃 ⑥商品粮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苏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宁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粮基地) ⑦商品棉基地(热量充分、光照强):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鲁西北和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及南疆等 6、①原料指向型工业: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新疆的纺织厂 ②市场指向型工业: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饮料厂、食品厂、玻璃厂、欧美在中国建芯片厂(汽车厂) ③动力指向型工业:炼铝厂、有色金属冶炼、火电厂、水电站 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纺织厂、一般服装厂、电子装配厂、包带、制伞、制鞋厂 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芯片)、卫星、飞机制造厂、周密仪表 7.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应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位于最小风频风的上风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8、传统工业区(丰富的煤、铁资源):德国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东北工业区 9、新兴工业区(企业规模小或技术水平高):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美国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 10、产业转移的缘由---选择最正确区位(资源原料供应、劳动力素养、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本钱,扩大销售市场兴旺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进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根底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 11、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 12、产业转移的影响: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促进区域产业构造调整和经济进展 ①对于转移国来说,可以实现产业升级,但也可能会导致失业人口的增加; ②对于承受国来说,可以促进经济进展,但也可能会带来严峻的环境污染 13、促使兴旺国家向进展中国家设分厂的缘由是:廉价的劳动力、宽阔的市场、低廉的地价如跨国公司在中国建芯片生产厂、汽车厂,是由于中国拥有浩大的市场(不是由于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土地) 14、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得以快速进展的缘由: ①兴旺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 ②对外开放的优待政策; ③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台,靠近东南亚的优越位置; ④劳动力丰富廉价的优势条件; ⑤侨乡 15、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问题:对外资吸引力下降,产业升级面临困难,进展后劲缺乏。

      ①珠三角地区产业根底(轻工业为主)先天缺乏; ②科研实力比不上长三角地区; ③市场腹地不够宽阔; ④工资和地价水平提高; ⑤城市根底设施建立相对滞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 16、珠三角地区工业化过程中措施: ①调整产业构造,进展重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电子信息产业升级 ②加强各城市的分工与合作,构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 ③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进展; ④加强规划和治理,改善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 17、五种现代运输方式的特点 铁路:运量大、运速快、运价较低、连续性好; 大路:敏捷性好,但运量少,适于短途运输; 水运:运量大、运价低,运速慢、敏捷性和连续性差; 管道:连续性好、运量大,投资大、敏捷性差 空运:运速快,但运量小、运价高; 18、港口区位: ①河港要布局在河宽水深(侵蚀岸一侧)地方; ②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线密集处)、泥沙淤积少、风浪小、地形平坦处 19、商业中心区位: ①市场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城市的几何中心; ②交通最优原则,要求位于市区环行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大路沿线。

      高考人文地理学问3 区域可持续进展专题 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限: 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潮湿区与半潮湿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限 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潮湿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限 二、主要的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 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缺乏,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 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难)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缺乏,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 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 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 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 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自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缘由: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