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下册单元综合测评一 (含详解).doc
16页单元综合测评(一)(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7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于东宫用事禹锡尤为叔文知奖,以宰相器待之顺宗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刘禹锡有母,年八十余今播州西南极远,人迹罕至其老母必去不得,则与此子为死别伏请屈法,稍移近处乃改授连州刺史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节选自《新唐书·刘禹锡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B.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D.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C [解答时,通读语段,把握大意然后结合关键词语和断句技巧进行解答十年”是刘禹锡在朗州的时间,应紧跟上句据此可排除B、D两项。
鼓舞”是击鼓起舞,地点在“淫祠”,即不合典礼的祠庙因而,“每淫祠鼓舞”是一句话,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分析,可排除A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言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体裁,唐以前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五言律诗定型于唐代B.“禁中”指皇帝、后妃、重臣等居住的地方,因禁卫森严,一般人不得任意出入,也可称为禁内C.“宰相”是对我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与丞相不相同D.“上丁”指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唐代开始,于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日祭祀孔子B [B项,禁中不是重臣居住的地方,而是专指皇帝、后妃居住的地方,臣下不得任意出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才能出众,曾得重用才干得到王叔文极力称赞,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议国事,他提出的建议都得到认可B.刘禹锡仕途不顺,屡遭贬谪王叔文失败后,他受到牵连,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召回京城,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还未到任改任连州刺史,在外任职多年C.“先考中进士科,后又考中博学宏辞科”和“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这两件事分别从正面和侧面表现刘禹锡有才华。
D.刘禹锡善写文章,影响较大晚年刘禹锡和白居易的诗歌文章当时没人能够超越,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并写道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D [D项,“白居易在自己的诗集序言中盛赞他的文章才华”错误,原文“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文中的意思是“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另外,序中并未提到“刘禹锡的诗也受到江南文士的推崇”]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地居西南夷,士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籍其资半归所隶州,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2)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
5.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参考译文】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科,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他擅长写五言诗贞元末年,王叔文在太子身边做事刘禹锡尤其受王叔文的赏识提拔,被认为有宰相才能而受到优待顺宗即位,朝廷中的文诰,都出自王叔文之手,(而王叔文)引荐刘禹锡进入宫中,与他一起商量议论,他所说的王叔文没有不听从的后来王叔文失败,刘禹锡受到牵连被贬任连州刺史,走到中途,再贬为朗州司马。
朗州)地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偏僻民风粗陋,抬眼所见者全是不同于内地的风俗,没有可以和他一起说话的人刘禹锡在朗州十年,主要是写文作诗,以此来陶冶情操性格蛮地风俗喜好巫术,常常在不合典礼的祠庙中击鼓起舞,还要用方言俗语歌唱一番刘禹锡有时跟他们一起活动,于是依照诗人的做法,创作新辞用来教授巫祝元和十年,刘禹锡从武陵被召回朝廷,宰相又打算任命他为郎官这时刘禹锡作了首《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诗中有些讥刺朝政的意思,宰相不高兴了,所以他又被贬为播州刺史诏书发下后,御史中丞裴度上奏说:“刘禹锡有母亲健在,但已经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如今播州在西南极远处,人迹罕至他的老母亲肯定不能前往,那么和儿子当是生死永别请求宽免一下他,稍稍将他迁往近处安置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又离开京城十多年时间,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刘禹锡常常叹息天下学校衰败,于是上奏记述给宰相说:“议论的人认为天下士人太少,但不知道培养人才之道的情况,事实是育才之路滞塞不畅,并不是天下没有人才如今房舍毁坏,学生门徒减少,这不是学官不努力,原因在于没有钱物供他们使用如今州县都在春秋上丁日到孔子庙祭奠,这种礼仪不合古制,也不是孔子的本意请下令叫礼官博士议论这事,不准天下州县花费钱财用牲牢进行祭祀,登记原先用于牲牢祭祀的钱物,把一半交给所属州府,可用这钱来营造学校房舍,置办器具,那么贞观之风,显然可以恢复。
当时宰相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刘禹锡晚年和太子少傅白居易关系友好,诗歌文章,当时没有在他们之上的白居易常和刘禹锡有诗词酬答和往来,还顺便将刘禹锡的诗收集在一起并作序说:“彭城刘梦得,是位诗中豪杰其诗锋芒外露,很少有人能抵挡我不自量力,常常冒犯他大凡互相配合的声气相同,互相争论的力量相当一来一往,欲罢不能刘梦得还曾作有《西塞山怀古》等诗,被江南之人称为佳作,虽名望和位置不显达,高官都愿意与刘梦得交往会昌二年七月逝世,追赠为户部尚书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7分)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王于兴师②,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③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④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 ①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②兴师:出兵③泽:同“襗”,内衣,指今之汗衫④作:起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
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B [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7.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7分)涉江(节选)屈 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境界,塑造了一个奇伟的形象,同时在写景抒情上也达到了完美和谐B.选段交代了屈原涉江的原因,即“世混浊”而“莫余知”的楚国现实C.“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重华”即古代的明君舜,该句表现了屈原“贤臣择主而事”的思想,并反衬出现实中楚怀王的昏庸D.“登昆仑兮食玉英”承接上文的披奇服、驾青虬、结重华、游瑶圃等,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崇高的艺术形象,而且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世界C [应是表现了屈原渴望国君清明的心情,而不是“择主而事”的思想]9.诗人细致地描写他的奇特服饰“带长铗”“冠切云”“被明月”“佩宝璐”,其作用是什么?(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诗人采用象征手法,。
